网友提问: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优质回答:
导语:
改革变法最成功的,当然就是商鞅了。商鞅变法使得弱小的秦国逐渐成为了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
其实除了商鞅,在历史上还有几位比较著名的改革家,比如说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以及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
这三位都曾经做出过一系列的改革,其中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基本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的改革影响深远,为大明朝续命60年之久。这四个人里,影响力最大的,自然还是商鞅,毕竟他的改革改变的,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格局。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商鞅变法最关键的人物,其实有两个,第一个当然是商鞅,他是变法直接执行人。第二个则是秦孝公,他是秦国的君主,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很难成功。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商鞅按照道理,是要给魏国效力的。可是魏惠王看不起商鞅,结果商鞅就逃到了秦国。
他来秦国的时候,是带着一本《法经》的,这本《法经》的作者,便是在魏国实行变法的李悝。李悝变法使得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开始强大,效果是很显著的。
由此可见,商鞅是带着小抄来到秦国的,秦孝公跟他谈了很长时间,便下定决心支持商鞅变法。可是变法的阻力非常大,尤其是王孙公子这样的贵族力量,是最反感商鞅变法的。
为此秦孝公表示,什么都交给商鞅来处理,他什么都不会管了。这么一来商鞅作出改革,自然会卓有成效了。
最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公子虔的鼻子被商鞅给割了。公子虔是秦孝公的亲哥哥,因为秦孝公的儿子犯了法,他作为太子的师傅,需要代替太子受刑。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史记》
秦孝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他是真的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因为他心里清楚,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秦国才能走出贫弱的处境。
范仲淹和王安石,得不到皇帝的全力支持。
宋仁宗是一个宅心仁厚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懦弱的皇帝。很多人说宋仁宗愿意接纳臣子们的建议,所以他是个好皇帝。
可是同时宋仁宗也不敢去对抗一些权贵力量,这是他的缺陷。在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的时候,宋仁宗最初是大力支持的。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宋史》
他是一个希望宋朝走向富强的好皇帝,自然要支持变法革新。当范仲淹开始庆历新政的时候,遭到了权贵们的各种反攻。
这个时候范仲淹等人最需要的是宋仁宗的支持,而宋仁宗这边,却因为畏惧权贵们的逼迫,居然宣布放弃变法。将范仲淹、韩琦等人全都赶出了京城,庆历新政自然就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情况也比较类似。最开始宋神宗是非常支持变法的,可是新派和旧派之间的斗争,使得宋神宗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罢免王安石。
多次罢免之后,王安石心灰意冷,只好跑到江宁隐居了。变法的事业落在了吕惠卿、曾布等人的头上,他们虽然也是变法骨干,可是缺少王安石这样的核心力量,变法的事业就没什么结果了。
等到宋神宗死了以后,宋哲宗上台,高太后执政期间,完全废除了新法,再次启用司马光等一干守旧派,最终王安石变法宣告彻底失败。
由此可见,得不到皇帝支持的变法,根本就不可能推行成功。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没能得到皇帝的彻底支持,结果自然不言自明。
张居正变法的成功,得益于万历岁数太小。
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的时候,才不过10岁。他老爸死的太早,最初当朝首辅是高拱,张居正和太监冯保合伙,把高拱给挤兑回家了。
此后张居正便手握大权长达10年之久,一直都是大明王朝最核心的政治首脑。既然不需要皇帝的支持,他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话,那么张居正的改革必然是相当成功的。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
一条鞭法的改革,维持了长达10年的时间,对大明王朝乃至后期的满清王朝,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居正这10年里给万历攒下了不少钱,此后万历三大征所需要的花费,大部分都是来自张居正的积攒。说张居正为大明续命60年的时间,一点也不假。
可惜的是,张居正去世以后,他没有安排好接班人。结果万历皇帝把张居正的家给抄了,饿死了十几口人。
总结:变法的关键,是最高领袖是否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秦孝公百分之百地支持变法。张居正的变法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就是最高领袖。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之所以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主要是因为宋仁宗和宋神宗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不愿意一如既往地支持变法。
参考资料:
《史记》
《宋史》
《明史》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还就只是商鞅了。其余的都是改革失败家。而商鞅的依法治国,至今还被提起。倒不是说其他的变法不好,事实上他们的思想都是超前的,也是对时政有针对性的,但统治者没有强硬的手段去实施。再好的思想也是白搭。商鞅虽然自己是失败的,但他的变法思想理念却一直被秦国作为国策延续下来了。加快了中国历史进程!
其他网友回答
首位,必须是商鞅。商鞅变法,彻底使秦国进入了超车道,在乱世中一跃成为超级军事强国。要知道大秦所在的地方是在我国西北,直至现在,西北的发展大家也能看出来。尽管,商鞅后来身死,但一直影响着秦的后续走向,也一直沿着商鞅这位总设计师的方案进行,直至统一。
第二,张居正,通过一条鞭法,强行为大名续命数十年,而且变法中规定全部赋税徭役等折合对应银子数量,彻底确认银本位,对后世影响较大。
第三,王安石,个人战斗力极其彪悍,吵架(论战)从来没输过,连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都甘拜下风;自身文化水平又超高,读书破数十万卷,一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冠名,就已经快坐在金字塔尖了;而且为官清廉,绝对的不贪。这些都不重要,王安石看中的是政治,是变法强皇权,强国富民。可惜,想法虽好,无奈识人太有限,最后一场闹剧收场。
其他网友回答
其真实史实我并不多知、恕不能成答、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三位改革家针对当时社会的现象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了革新。就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而言,商鞅的改革无论是对当时秦国的发展还是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影响十分深远。
商鞅变法
一、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铁农具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井田制也因此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忠旺集团制也在不断发展、加强。此时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在这样一个兼并不断,弱肉强食的动荡社会中,素来被称为“蛮夷”的秦国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发展本国实力,只有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与其他国家相抗衡。商鞅从魏国入秦国以后,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革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在艰难曲折中展开。
二、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上: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而且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
2.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变法中,鼓励发展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还规定谁家生产的粮食和布匹多,就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统一度量衡。这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利于国家的税收;
(二)政治上:
奖励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
三、变法的意义:
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它使秦国完成了富国强兵的目标,迅速崛起为一个大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此外,商鞅采取的统一文字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的背景
当时北宋王朝冗官、冗兵、冗费形式相当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安石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1.进行机构改革,设计制置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机构;
2.实行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改革经济和税收。
3.军事上采取保甲法、保马法、裁兵法等措施。
三、改革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得经济有了起色,但受到顽固派的阻挠、王安石个人的原因以及社会本身的局限性,这场改革虽然有其成功之处,但从改革的成效和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是比不上商鞅变法的。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家又通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徭役赋税,使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严重,在这样背景下,内阁首辅张居正于明神宗时期实行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1.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排遣大将把手重要边关,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
3.水利上排遣潘继训治理黄河,取得预期效果。
4.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改革的意义:
张居正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通过改革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三场具有代表性的改革中,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其影响是最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