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被流放的古人都到哪去了?
优质回答:
北周按照《周礼》,按道里远近划分为五等。自距离皇畿2500里起,每加500里为一等,称为卫服、要服、荒服、镇服、藩服。 隋唐制律,将流刑分为三等,即2000里、2500里、3000里。这种分类被以后历代王朝所采纳。
秦汉时期流放之刑还没有完全制度化,流放地点的选择也大致以偏荒之地或帝国新近征服的地方为主。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三大区域:
一是今鄂西北的房陵地区。
二是岭南地区。
三是西北边疆地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地区。
隋唐乃至宋代流放地点的选择多考虑到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流放地分南、北两地。惩罚或预防以及大多数的政治犯多流于南方边荒之地方。北方地区的流放多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形势相关,政府往往将罪犯流于北方边地以实边戍边,北方这类带有军事意义的流放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造成的。
元代主要去湖广与北鄙的辽阳。罪犯一般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正如《元史·刑法志》中所说:“南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
明代军制施行卫所制度,军犯是明代的重要兵源,因此流放以充军为主。
清代流放承袭明代,充军、流、发遣均为异地安置。 清代发遣的地点则主要是东北和新疆两地区。一地处苦寒,一地处绝域,都是为了使遣犯备受折磨,从而起到惩罚的效果。
纵观历代的流放地点,大多数都是在其势力范围内,就偏就远的。
粗略来讲有四个区域。
第一:西北绝域,西域新疆是著名的流放地,林则徐、纪晓岚等均被流放至此。 第二:西南烟瘴之地。
、鄂、川、滇、黔、粤、桂等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烟瘴之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被发配到沅水与黔中,并于晚年辗转于汨罗江畔。湖南郴州,古时候曾是偏僻、荒蛮之野,是又一著名的流放地。民谣云:“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秦少游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郴州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五岭,即南岭,南岭著名的山岭有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和大庚岭等五岭,故南岭又称“五岭”。岭南今天主要是指广东、海南两省和广西的绝大部分地区。岭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重山叠嶂、河网密布,古称“瘴疠之地”。作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很早就作为流放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当闻知李白被流夜郎后,曾有“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的诗句,北宋的苏东坡也曾被流放到岭南,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第三:孤悬海岛,最为典型的就是海南岛了。
唐宋两朝被贬谪、流放到海南来的朝廷名相、大臣和著名学士,许多都在这里居住,并在这蛮荒之地开创了灿烂的文明。如,唐代太子洗马兼侍读刘纳言,唐高僧鉴真和尚,宋诗僧惠洪,北宋宰相卢多逊、丁谓,南宋曾任右司谏侍御史(宰相)、参知政事的赵鼎,南宋曾任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的李光,南宋曾任秘书少监、起居郎的胡铨,南宋秦桧死党两浙转运副使曹泳。其中,现今海南海口市五公祠中所供奉的五公塑像,以及近邻的苏公祠里的苏东坡塑像,都是后人纪念他们的艺术杰作。
第三,苦寒东北。
在清军入关取代了明朝后,清王朝就将关外作为流放地。关外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与中原相比,依旧是边远地区,但更重要的是,关外在清政权的掌控之中,所以,清廷像以往的执政者一样,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辽阳地区就是著名流放之地,还有宁古塔以及著名的大城市铁岭。
流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本文内容参考网文《流放制度考》。
其他网友回答
《大清律例”名例律上》上说:“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但为了使流放刑起到降死一等重刑的作用,历代统治者煞费苦心的变换流放的方式,创造了花样翻新的流放形式。
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
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为房县(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南临神农架林区),海南岛(主要是崖州。现为中国一个省,海南岛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丰州(丰州镇现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安市位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伊犁(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
在中国古代舜帝时就有“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马雚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的记载。这里的“幽陵”或作“幽州”,在今北京地区;崇山,一般认为在今湘西;三危,在今甘肃敦煌;羽山在今苏鲁交界处。这四个地方,被认为是当时天下的“四极”,也就是最偏远的地方,所以《左传》记载这件事说是将共工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显然舜帝把“四凶”流放于国家的四极边远,以使他们与中国有所区别。
之后,流放地点,各朝代因时而异,一般是在势力范围之内就远就偏。只是上古时期的流放往往把流放者放逐出统治区域之外,并没有等差的区别,这也是上古的流放与后世流放的一个重要区别。虽然《舜典》也有:“五流各有所居之差,有三等之居,大罪四裔,次九州岛之外,次千里之外也。惟明克或允。”显然是把流放以流放地点的远近分为三个等级,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流刑真正的分级还要等到“流入五刑”成为正刑之后。
秦汉时期,流放之刑,还没有完全制度化,只是偶尔行用。流放地点的选择,也大致以偏荒之地或帝国新近征服的地方为主。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三大区域:
一是今鄂西北的房陵(今房县)、上庸(今竹山)地区。秦灭赵国之后就把赵王流放到房陵;两汉时仍把这里作为囚禁有罪废黜的诸侯王的地点。这里地处崇山峻岭之间,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距离都城却又不太远;将被废黜的诸侯王安置在这里,既便于严密监视又可防止他们东山再起。
二是岭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合浦(郡治在今广西合浦市北)、日南(郡治在今越南中部顺化市北)、九真(郡治在今越南中部清化附近)。
三是西北边疆地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高阙、阴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这里的“榆中”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即今大青山;“高阙、阴山”,均在今阴山山脉西段;“北假中”,大致相当于今河套平原。“汉承秦制”,继续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两汉时期谪戍流放的地点逐步扩大到河西五郡(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很多大臣获罪后其本人与家属都被流徙河西。阴山、河套地区在汉代属朔方刺史部;河西五郡属凉州,所以我们在文献中看到很多流徙朔方、凉州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时期,流放制度完全形成。首先表现在流放正式列人五刑之一,还表现在对流放的执行、安置与管理措施等形成制度化。对于流放地点的选择上也逐渐开始制度化。
隋唐乃至宋代流放地点的选择多考虑到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流放地分南、北两地。惩罚或预防以及大多数的政治犯多流于南方边荒之地方。这一地区虽然多蛮荒而没有开发,但毕竟在国家的控制之下。而北方地区,自秦汉以来一直在游牧少数民族的控制之下,因此这一地区的流放多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形势相关,政府往往将罪犯流于北方边地以实边戍边,北方这类带有军事意义的流放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造成的。
元代的出军与流远不以里数,主要去所在素为“烟瘴”之地的湖广与北鄙的辽阳。罪犯一般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正如《元史”刑法志》中所说:“南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
明代军制施行卫所制度,军犯是明代的重要兵源,因此流放以充军为主。明代执行充军,用于实边,是把犯人发往军事设施———卫所,充军按照路途远近及地域把罪至充军者,强迫安置到各地卫所充当军户。
清代流放承袭明代,充军、流、发遣均为异地安置。流刑最轻,流刑之上为充军,最重为发遣,为降死一等的重刑。
清初,对于被判处军、流的罪犯,或送往八旗为奴;或由各县解交巡抚衙门,按照里数,酌量发至各处荒芜及濒海州县。但不久之后,各省犯人分拨就开始不均衡。为了纠正这种弊端,到了乾隆八年(1743年),刑部纂辑了《三流道里表》,在全国各省分拨流犯,以府为单位,从流犯所在的府开始,按照流放距离确定流放地点,将某省某府属流犯,应流2000里者发
其他网友回答
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犯人被发配充军的剧情,而所流放发配的地方,往往都是落后、贫穷的苦寒之地,但不难发现,曾经用于发配犯人的边疆地区,现在很多已经富得流油,成为了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
清末即将被流放的犯人
那么古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的把犯人发配到边疆呢?为何不把犯人关在监狱或处决?
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在古代,人力资源有限、交通也不发达,但是国土面积却非常大,很多地方还没进行农业、经济开发,所以单纯的把犯人关押起来,国家还要负责他们的吃住开销,非常不划算。
而且把犯人流放出去,还有三个好处:
一、为边疆地区增加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荒地开垦有积极作用。
二、充实了边塞地区的人口密度。各个地区的发展,都要建立在一定的人口规模之上。
三、体现了皇帝的仁慈。
那么,古代流放犯人的点,大多都在哪里呢?一、先秦时期:幽州
《尚书》曾记载:“流共工于幽州”。而《史记》中也记载尧舜时期流放地点为幽陵、崇山等四个地方,这些地方大概是今天的北京、甘肃一带。现在看来这些流放地仍在国家的中心区域,但在当时已经算作是最远的四极了。秦汉时期的流放地是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后来又进一步扩大到今天的酒泉、敦煌一带。
晚清时期的犯人
二、唐宋时期:甘肃、广州、海南
在宋代,西域等地不受中原王朝控制,所以现在的甘肃省,就成了宋代的边疆,同时也是流放犯人的地点。不过流放到此地的犯人,经常趁机逃往辽国或西夏。
五公祠
而那时的广州,也可以称得上是蛮荒之地,包括了海南岛在内的这一地带,成为了南宋流放犯人最多的地方。位于海口市的五公祠,就是为了纪念唐宋时期被流放到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人。
元明时期:流放的基本原则就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
即如果是北方人,就将你流放到湖广,如果是南方人,就将你流放到东北地区。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犯人太舒坦。
流放有期限吗?
秦朝之前,流放的期限是12年到无期;南北朝时期改成了最长6年;唐朝以后又缩短为3年。由于流放已经成为介于死刑和徒刑之间的一种惩罚方式,为了更好的惩罚罪犯,唐朝规定,判处流放的人到了流放地还要服劳役。宋朝为了“防伪”,还要在流放的犯人脸上刺字。
国外流放地都是哪些地方?
在古代,英国流放犯人的地方是澳大利亚,俄罗斯流放地是西伯利亚,而日本流放地则是北海道。无论是我国的北京、广东,还是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北海道,如今都早已是发达地区。
如果是现在,被流放到这些地方,早已经不能算惩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