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我们为何对于晚清重臣李鸿章褒贬不一?
优质回答:
总有那么些人,哗众取宠,替卖国贼翻案,说什么:他不签卖国条约,也会有别人签,我真是醉了,看来卖国贼都是情非得已啊
其他网友回答
时移世易;在不同的时代看同一个问题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经历、角度等。
满清末年,人们的思想受传统儒教影响极大。尤其是荣辱观,中国人始终有一种想要名流青史的愿望,如何万代流芳?“三不朽”。尤其是立功,曹植说:“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都希望为国效力,金石永存。在这个大的荣辱共识之下,人们想的是报效国家。相反,损害国家利益者则会受到集体的仇视。而李鸿章多次帮清政府签订卖国条约,就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非李鸿章之过。但当时签订的条约,总要有人来背锅以平民愤,谁来?毫无疑问,李鸿章。李鸿章自己也有这种担忧,签订《辛丑条约》后,不久即病逝。
从我们现在来看,我们是以一个更加客观、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位中兴名臣。原来,很多事情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改变,他在尽力去挽救当初这个滑落谷底的国家。只是特定的时代将他放在了特定的位置上烘烤。他也无能为力,只能由时代去摆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画面:一个79岁的老头,拖着病体去和洋人争辩赔偿,甚至在最后都已经下不了床了,仍在安排下他人去和洋人去争讨,力争将伤害降至最低。最后,还在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李鸿章。
其他网友回答
大清国又不是李鸿章的,他不过一个臣子,能卖得了主子的江山?其实李鸿章很多的治国举措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帮助很大,只是清政府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李鸿章是褒是贬,要由社会状态确定。比如鲁迅,该是褒还是贬?再如汪精卫该褒还是该贬?卖国贼占据了国器,肯定汪精卫是真正的识事务。
其他网友回答
看来李鸿章可以洗白,魏忠贤也可以洗白,秦桧也可以洗白……何时给汪精卫先生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