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哪个功劳比较大?论个人能力哪个更强?
优质回答:
李善长:明代建国的股肱之臣,堪比汉代萧何,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对明代建立功勋最大的功臣,毫无疑问就是李善长。朱元璋最初被郭子兴所忌惮,想把李善长调离朱元璋身边,而李善长在朱元璋人生起步的困难阶段,选择了对朱元璋的坚定支持,这对于朱元璋而言,至关重要。
朱元璋攻城略地,所过之处都是李善长出台政令,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与萧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样的。在朱元璋统辖手下大臣,制衡武将的方面,李善长也积极出谋划策,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帮助,这又是张良的功绩。编纂《元史》,李善长有司马迁的功劳。汉初设宰相,左为尊,李善长为左相,封公,乃人臣之极,三公之首。
可惜的是,明初的对权臣的清算,让他的功绩被遮掩了很多,但是事实是不能抹杀的,我们可以说一个古人好,说一个古人坏,他生前做过的事情,却并不是能够轻易的被历史遗忘的。
反观刘伯温,虽然在《明史》中略有褒奖,然而却没有较大的实际贡献。刘基在巅峰的时候,做到了御史中丞,不过是个二品官,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当中,能够排进前30名就不错了。但是刘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会接神仙方术吹捧帝王,地方日食、井水干枯,他都能解释为“君权神授”。没有大的才华,行的都是吹捧之能,所以得以平安。刘伯温晚年,地方一个县令要见他一面,刘伯温都能立刻报告给朱元璋,其人可见一斑。有猜测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可能也是因为讨厌他总是告密吧。而刘伯温去朱元璋那里告状,说胡惟庸要毒死自己,朱元璋很冷漠,说明刘基的地位和重要性真的很一般。
《明史》中有一段,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能当宰相,刘伯温居然用相面之术解释谁适合谁不适合,如果朱元璋相信他的鬼话,估计最后的汉族王朝开国皇帝就叫陈友谅了。
刘基是怎么获得后期的名声呢?明朝第十个皇帝明武宗的时候,距离朱元璋开国150年左右了已经,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想要找个开国功臣来纪念一下,发现开国功臣基本上已经都被打倒不能翻案了,就拿出了刘基说事。并且称其“渡江策士无双,古今文人第一”。授予太师什么的,这个时候刘伯温才成为了一品。
最初刘伯温只不过是元朝末年第二十三名的进士,社会大变革时期跟了朱元璋。到了明武宗的时候,开始树立他为榜样,清朝末年天下巨变,有人借其口编造了《烧饼歌》,至此声名达到巅峰。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刘伯温和李善长在朱元璋政权的作用和汉初的张良和萧何类似。
刘伯温随军出行提供作战策略,负责战事策划,把方向、定基调,相当于军师。曾提出堪称比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务十八策”的等一系列正确战略方针,为朱元璋平定割据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朱元璋对其评价:“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李善长坐镇后方,提供钱粮,招募兵员,为前方战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作具体的行政事务,相当于总管家。
朱元璋建政后,李善长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封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刘伯温授号“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这一切,原因一、钱粮人是作战的首要因素,后方行政工作对于前方战事起着决定性作用,故而李善长在明朝建立中起的的作用是最大的。二、李善长投奔朱元璋较早,属于明初统治核心层安徽系人员,刘伯温等其他地域人员在建明后被疑心极重的朱元璋排除出了统治中心。
故而,论功劳李善长居首,管家作用大于军师。论个人能力李善长和刘伯温在各自领域各有所长,难以评断。
其他网友回答
刘基是外聘人员,起初是充当备顾问预谋略的工作。他本人25岁时就在蒙元朝廷相继担任过县丞、掾吏,38岁时做教育系统的省级官员,在投靠明太祖前他的官职是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这年他41岁,这期间也主管过一段时间军事。
在成为吴、明官员之前,刘基在前朝参加过科举,做过官,加上务实,性格耿直,知民疾苦,地方上名气大。
1360年,49岁的被朱元璋礼聘为谋臣,而后世某些人说刘是再世孔明,活诸葛之类的观点,应该就是受这期间的影响。
56岁时,刘基成了吴国的太史令,第二年做了明朝廷的御史中丞(御史台二把手)兼太史令兼弘文馆学士,爵诚意伯。
作为外聘谋士,1360-1367年这段时间,他参与了灭陈灭张及灭蒙元的战略规划,而刘基多谋正断,机略过人,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2.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他比刘基大三岁。
太祖略滁阳是啥时候?是至正十三年冬,李善长39岁,刘基辞官在家。
离开濠州独自发展的朱元璋刚刚扩充了兵力,朝着滁州而来。这个时候28岁的朱元璋充满着坚毅勇武,年轻使得他体魄健壮,思维发达,本身就很有见底。与李善长聊过以后,他认为这个当地的名人言谈很有道理,于是就认命他为掌书记,管文件档案,后勤等工作。
攻克滁州以后,两年后朱元璋克和阳,这一次让他对李善长刮目相看的事情是李打败了前来偷袭得元兵。
克太平后,李善长被任命为元帅府都事(跟之前的掌书记没啥区别,还是给朱元璋管档案后勤 )。
不久28岁的朱元璋攻下集庆,李善长做了他的行政一把手。
这时候猛人朱升被礼聘,刘基被礼聘。
说到谋略,朱升笑笑不说话,问问别人我跟小朱说的啥名言。
刘基做太史令的时候,李善长是右相国,刘基做御史中丞时,李是左相国,爵国公。
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霸战争中,谋士不仅仅只有刘基,还有很多人。而说刘基谋略高于李善长,可能有所偏颇。毕竟管理这些谋臣的人就是李善长,他通晓典故,裁决事物果断迅速,后勤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让老板烦神,而又跟随太祖时间比较早,早期艰难创业经历多,军政亦多参与。
《明史·李善长传》: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李善长是务实型人才,讲透彻点就是既能参与谋略,但是更优秀的是具体的执行。那么为什么封赏会高于刘基呢?
结合上述,以来李善长跟随太祖的时间比较早,从濠州出来找方向的朱元璋那会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可以说共起于草莽,创业于危急。而来从朱元璋对他的任命来说,确实反映了李善长本人的工作能力很优秀。
没有牛叉的团队,是搞不定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论钱论地盘朱元璋没得比,所以内政军事的微操就显得很重要了。
刘基与其他谋士一样,在大的战略决策方阵上,有着很清醒的预判和认知,但是落地执行差了些。
太祖的评价说,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取得什么功劳,但是跟随我创业的时间很早,在供应军需稳定地盘上,功劳非常大,完全应该给个国公干干。
这当时人当事人当权人说这个话,已经很全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以功劳来说的话,自然是李善长更加突出,朱元璋也给出了答案,开国后论功行赏,李善长任左丞相,封为宣国公,之后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在六个公爵中排名首位。
而刘伯温则相形见绌了,虽然也是开国元勋,但跟李善长还是比不了。洪武三年他被封诚意伯,他主要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民间声誉很高,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要说谁的能力更强,这个不好比,这2人都在不同领域,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对于领导者来说,不做选择题,这2人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