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宋词的发源

网友提问:

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优质回答:

词原是唐代民间的通俗歌词。《云谣集》所收三十首曲子词即是代表,代表的是当时民间的俗文学。

到了北宋,这种歌词为士大夫所用,创作新词,作为交际和宴会妓女歌唱之词。《花间集》所收五百首即是代表,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俗文学。但这时的词仍接近口语,其地位不能与诗相提并论。

到了北宋中页,由于苏东坡的拓展,词才扩大了境界。黄庭坚为晏殊《小山词》作序,称其: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宋史.乐志》记载:政和三年,以大晟府乐播之教坊,颁于天下,其旧乐悉禁。这时词才从俗曲正式上升为燕乐。

到了南宋,词渐渐脱离音乐,成了具有一定格律的诗体。与诗五.七律,五.七绝,排律一样,词有很多不同格律的词名,独立的词韵,对仗规定,并以词的大.小分为令.引.近.慢,单调,双调,还有独特的领字特点,文情与声情要求。这时的词才被正式称为近体乐府,成了与诗并瑰的文学形式。

综上,词的起源是明确的,但词的发展,完善时期则难以截然划分。

其他网友回答

“宋词”的起源是有别于“词”的,很多答主对于词体嬗变是根本没摸到头脑的,延误了很多初学的朋友。

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词和音乐性的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我们可以说词和声乐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很多人对词起源的依据,无非就是杨慎《词品序》中的发言:

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隋炀帝之望江南,填词之体已具矣。

很多人理解错了,杨慎所谓的“填词之体已具矣”,仅仅是指词的“长短句”这种形式是起源于六朝,而非宋词的起源是六朝。词实际上就是歌词,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元明清之前,词都是跟乐曲是伴生关系。如果强行将宋词的起源比附到六朝,甚至更早的时期,那就是牵强附会。

我国例有“礼崩乐坏”的传统。尤其是在汉魏与隋唐时期中,又是一大转折、

宋王灼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碧鸡漫志》)即“词”所依之声;其法原出龟兹人苏祗婆。自周武帝时,传入中国(详《隋书·音乐志》

很简单,汉魏时间的房中祠乐在隋唐时期就开始销声匿迹,而隋唐之后产生的宋词怎么可能是和《房中》旧曲有伴生关系呢?因此,宋词所依托的声乐系统,是隋唐时期产生的声乐体系,叫做《燕乐杂曲》

据崔令钦《教坊记》所载开元以来“燕乐杂曲”,至三百馀曲之多;唐宋人填词,即多用其中“曲调”。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序言中提到,隋开朝的时候,便由文帝设置了七部乐(《西凉伎》,二曰《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之后又增设了九部乐、十部乐,这些就统称为近代曲,也就是“今曲子”(词)的来源。

其次,宋词的长短句形式,也并非来源于六朝。早年间其实都是用诗入曲,但诗都是齐言的形式,而《燕乐》的节奏变化较多,所以总会有“有乐没词”的时候,早前这些地方是用和声(泛声)代替,但怕在流传过程中这些个和声的地方丢失了,就开始加实字,随即便演变了“长短句”这种形式。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朱子语类》百四十)

因此,宋词的“长短句”形式的由来就是通过在“燕乐”之中加实字而言,其起源也就是燕乐。

综上,宋词的渊源实际上就是在隋唐时代,不管是音乐性还是“长短句”的形式,都是跟着“燕乐”而一步步演变的。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题目确实比较大而且宽泛。凡是说到起源,意味着要追根究底。宋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当然起源于语言,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还处在单音节交流时候的事。当然,说到具体起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承上启下

那么从狭义上来说,宋词应该起源于唐诗,因为文化是传承的,是不断演变发展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必定有承上启下之过程,也有起源、高峰、衰落之时,这从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可以看出来。

从雅到俗

我们知道,诗在唐朝已经达到了巅峰,怎么说呢,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广泛性,从皇帝到平民,人人会做诗。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就凭一首“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重获恩宠。

至于平民百姓,留传下来的打油诗也有很多,比如这首“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是让人喜爱。

盛极而衰,唐诗也一样,诗人们绞尽脑汁意图更完美,但结果是越来越高深,比如我们知道很多诗用典繁多,这就与民间越来越脱离,那你不接地气,还有什么粉丝呢?没粉丝,还有什么天下呢?

因此,慢慢地,人们发现用更多的词,更长的句子,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不就是宋词的另一说法长短句吗?

从上到下

当一个文学形式只是停留在民间创作的话,其实是很难发展的,就比如现在的一些民间手艺,那只是极少的人在做会做,因为没有好的机构去进行宣传普及。如果是从上到下的推动那就不一样。

蒋勋老师就说,唐诗过渡到宋词,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千百年后都能成歌,可见在当时,他的影响有多大。人们发现,如此俚俗的文化居然可以变得这么雅致深沉。如此雅俗共享的宋词自然流行起来,接过了唐诗的使命。

综上,宋词的起源,一是源于唐诗的演变,以更好地适应人民表达和理解的需求;二是得益于李后主等士大夫阶层对词的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宋词和唐诗并称,光辉璀璨。词有词牌名,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其名就来自于词牌名。那么词的来源是怎么样的?

简单的说,词原本是为配合曲子而作的,是一种音乐文学,曲子的谱调就是词牌名。大概在南朝梁时已经出现萌芽,唐代形成,到宋代达到巅峰。这种为配合曲子所写得歌词,一开始是乐工、歌妓填词,作为宴会的助兴,随着文人开始写词,尤其是中晚唐时期,这一文体进入文坛,到了晚唐五代,温韦、李煜等人推动,词体趋于成熟。进入宋代,词的创作开始爆发,并形成了宋词这一文学皇冠上光辉璀璨的明珠。

下面简单说一说词的来源和发展。

曲子词

要说词,我们得先说曲子词。隋唐之际形成的曲子词,简单的说,就是配合曲子形成的词,就好比今天配合歌曲的歌词。这些曲子通常都在酒宴间演唱助兴,称为”燕乐“(“燕”通“宴”)。 一开始,这种唱词是乐工、或者歌女自己根据曲子配上的。自然就文学性不强,质量不高。

而这些曲调,来源不一,有民间原本流行的,还有唐时西域流入的。曲调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曲谱,同一个曲谱可以填不同的歌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宋词里的词牌名的来源。比如,据考证《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菩萨蛮》也来自西域。而《清平乐》这个曲调,通常认为是来自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

至于乐府这个我们在语文书上常见的名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官府设立的,用来收集民间歌谣(包括曲子和词),但流传到今天的,曲已经没有了,只剩下词。

我们今天看到的宋词也是一样,之留下了歌词,原先是怎么演唱的,已不可考。

文人填词

上面说了词本为和歌而唱,一般是乐工、歌女自己填词。不确定最早的文人参与是什么时候。但大致从中唐开始,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比如我熟悉的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的《忆江南》等。这样在这些名家的推动下,词这一文体,可以说开始比较正式地进入文坛。

到了晚唐,因为温庭筠的贡献,文人词有了更大的发展。

温庭筠本来就非常精通音律,而且诗也写得不错,时人把他和李商隐并称”温李”。他大概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写得比较多的是女子闺情,风格浓艳,语言工练。

他的名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就是他典型的风格。

晚唐另外一位诗人韦庄,生活在晚唐到五代前蜀时期,也开始写词,内容也多男欢女爱、离愁、伤时等。但相比于温庭筠的词作,韦庄词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更加清新一些。《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思帝乡》“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等等是他的名篇名句。

后来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18位词人作品编成《花间集》,以温庭筠、韦庄词为主,是第一部词集,温韦等又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花间词主题基调还是男女情,婉约缠绵,香艳,是婉约派的源头。

再往后,因为南唐两位帝王和宰相的推动,文人词更进一步发展。这三个人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宰相冯延巳以及后主李煜。冯延巳少时便和中主李璟交游,虽然人品一般,但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后主李煜的词作一开始也是受他影响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甚至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

但成就最大的肯定是李煜,号称“词帝”。李煜大家太熟悉了,不做多介绍。

可以说词这种文学体裁到李煜这里,基本已经成熟了。

宋词璀璨

经过宋初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等人的手,可以说词这种艺术形式终于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然后到了苏轼、辛弃疾等人手上,达到了巅峰。词于是融入了宋人的血脉,宋词得以和唐诗并称,成为我国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其他网友回答

前言:“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

一、诗歌与歌词

最早的歌起源于劳动号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感叹词:啊、哦等;随着人类智力的而发展,感情越来越丰富,于是多了一些词加进去。人们用一些容易记住的这些歌来记忆和传播知识,这就是诗和歌结合的雏形。

文字出现以后,文字书写的“歌”就包括两个部分,音乐和歌词,歌词就是最早的诗。但是这些诗歌与宋词却有着一个主要的区别。

二、词与宴乐

宴乐也称为燕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最早的燕乐是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

诗与词的区别在于,词是根据燕乐填写的歌词。唐朝的白居易、李白等人都有词传世,但是数量很少,到了晚唐有温庭筠、韦庄数量才多一些。我们现在看到的《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三、伶工之词:《敦煌曲子词集》

最早的词是”伶工之词“,是一些受教于不高的下层从业者的歌词,从《敦煌曲子词集》中可以看出,宋朝柳永的词风于此很像,因此柳永被当时的士大夫认为格调不高,李清照也在《词论》中指责柳永”词语尘下“。

我们看几首《敦煌曲子词集》中的作品:

1、《敦煌曲子词集》竹枝子

罗幌尘生,帡帏悄悄,笙簧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垂珠泪滴,点点滴成班。待伊来敬共伊言。须改往来段却颠。

2、《敦煌曲子词集》洞仙歌

华烛光辉。深下帡帏。恨征人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婿。向渌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恩意。却再叙衷鸳衾枕,愿长与今宵相似。

3、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比较一下: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四、五代《花间集》是文人之词

《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得名书中作品多写贵妇美人生活和装饰容貌,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

这些词作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 。其中的著名词人有:温庭筠、皇甫松、和凝、韦庄、欧阳炯等人。

花间词的特点是作者都是用名有姓的文人官员,不同与以前的”伶工“,但是思想内容上没有太多的变化。

不过其中也有风格不同的好作品:【临江仙】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五、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南唐后主李煜

这句话来自于王国维,原话是: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上面介绍了鹿虔扆 的《临江仙》抒发”暗伤亡国”之情,但是极为罕见。

到了李后主亡国被俘以后,李煜的词风为之一变,不在描写男女之情,变为”士大夫之词“,充满了对于故国的怀念,《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结语

李煜的词风对于宋人影响极大。入宋以后,宋词基本分为两大派,柳永、晏殊、张先、欧阳修、李清照、姜夔等人继承了词风婉约的特点,苏轼辛弃疾一出,豪放词开始分庭抗礼。

词一开始和诗一样都是配乐唱的,后来渐渐脱离了音乐,成为文人之词。

@老街味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