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真正的作者不敢承认盗墓笔记 鬼吹灯作者为什么这么清楚盗墓

网友提问:

为什么《鬼吹灯》,《盗墓笔记》的作者可以知道这么多的盗墓知识?

优质回答:

先来说下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我第一次看鬼吹灯时,给我眼前一亮,作者是个什么样人,能写出这种作品?查询相关资料得知作者是个77年生人,而鬼吹灯有很明显的年代代入感,鬼吹灯前4册基本也都是描述7,80年代事情。作者一个77年的人怎么能写出这种小说呢?这也是网上对天下霸唱是不是原创作者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上有传闻《鬼吹灯》真实作者是一位县城的中学老师,不过后来起点中文网也有出来辟谣,对天下霸唱的原创性做了充分肯定。

其实我们看完正本鬼吹灯都能体会到,里面大多数内容都是虚构的,比如小说中描述的五大门派,发丘,摸金,卸岭,搬山,观山。其中只有摸金校尉在三国时期有所记载,但也只存在很短时间,其他应该都是作者虚构的。

另外像这种探险类电影素材国内外也有很多类似的都可以借鉴,包括一些国内民间传说等,再加上作者对周易八卦的了解,能写出鬼吹灯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来说《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从小就尝试用写作的方式构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常常以身边人如家人与同学作为原型进行创作。《盗墓笔记》的脑洞之大相比于鬼吹灯来说有之过而无不及,但在逻辑上跟鬼吹灯差的太远,作者自己的挖的坑自己都没法填。个人认为南派三叔在创作《盗墓笔记》时,绝对借鉴了鬼吹灯,看过书都知道里面也有个王胖子,而且《盗墓笔记》里面的王胖子还曾说过:我以前认识一个姓胡的当兵的人。可见两部作品有那么一丝丝联系的。

总之不能说两位作者对盗墓只是了解有多深刻,因为内容都是虚构,我们一般读者对这方面了解甚少,先入为主的都会认为他们写的都是真实的,给读者一种感觉他们对盗墓只是了解非常多似的。如果让专业的“摸金校尉”看,肯定也是漏洞百出。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说《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两部作品非常的吸引人,特别是里边的盗墓细节,甚至能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有一点,这些知识很多都是虚构的,哈哈。(但看起来很像)

《鬼吹灯》中天下霸唱是怎么做的,因为确实写的太好,改编成影视剧也非常好看。但看起来无比逼真的内容属于完全虚构,包括:

编的很专业 以假乱真

1、盗墓江湖中的五大门派,发丘、摸金、卸岭、搬山、观山,除了摸金校尉仅在三国时期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之外,其余四派均为作者顺嘴编出来的。

2、摸金校尉戴的摸金符属于完全虚构物品。

3、一切关于摸金校尉行事的行规,包括墓室东南角点蜡烛,鸡鸣灯灭不摸金等等,均属虚构。

4、粽子的说法纯属虚构,在《鬼吹灯》前从没有人这么叫过,难道作者联想到了古埃及的木乃伊,捆的像粽子?

营造气氛 增加真实感

《鬼吹灯》中为了营造这种真实感着实费了很多功夫。譬如用真实的地方、建筑、事物做为原型,来营造那所谓的真话,举几个例子来看:

1、《精绝古城》中反复提到的扎格拉玛山,书中是这样形容的:

安力满也想起听人说起过,黑沙漠腹地,有一红一白两座扎格拉玛神山,传说是埋葬着先圣的两座神山。——《鬼吹灯·精绝古城》

扎格拉玛山的原型

而实际上这座山用的是位于新疆墨玉县的麻扎塔格山作为原型,这座山位于墨玉县境内的和田河下游西岸,呈东西向横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被和田河拦头截断。

精绝古城

2、《黄皮子坟》中的日本秘密研究基地,闯关设定上有《生化危机》的影子,但是布景方面则是作者亲自参观过此类日军侵华遗址,小说中恐怖的场景来源于真实历史。

黄皮子坟

3、《龙岭迷窟》中“能卖个做梦都能笑醒好价钱的闻香玉”,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上过中央台的节目,不得不说霸唱这个细节找的是真好,故事发生地就在陕西的山沟里,而闻香玉也仅在此地出产过。初遇瞎子时提到的旱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中早有记载的妖怪,传说它能引起旱灾。

闻香玉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诗·大雅·云汉》

4、《巫峡山棺》中的观山一派匪夷所思的“画地为门”机关,来源于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童话故事《神笔马良》,其金丝雨燕搭建成的“落崖舍身,一步登天”机关,这个很明显了,来源于经典民间故事《鹊桥相会》。

巫山棺材峡

总结一下,盗墓小说中最核心的所谓“盗墓知识2113”恰恰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通过上述的真假融合,让专人倍感真实,那自然就产生了作属者盗墓知识极为丰富的感觉。

喜欢的请关注我,专门解说盗墓系列影视剧。

其他网友回答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

当你真正读过原著里面的这些激情澎湃、煞有介事又让你心怀憧憬的文字时,你就觉得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给人解闷、以此打发无聊时间的通俗小说了。

他像是在凭一己之力,用数量庞大非常的文字搭建起了一个古老、神秘、模糊而又立体的虚幻世界,等着你置身其中慢慢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历史、看到文化、看到山川地理、看到周易八卦,这些东西,已经远远超过年轻的时候你在课堂的八个小时所能学到的了,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大部分是虚构的。

可以说,中国大陆相当一大部分的年轻人成年之后对于历史、考古、墓葬领域浓厚兴趣的形成,就是启蒙于诸如《鬼吹灯》这样的探险小说界的开山之作, 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文化引导的作用,让我们在震惊、崇拜和向往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以上,就是我当年高三的时候读《鬼吹灯》这部小说时的感受。

回到题目,究竟是一个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人能够写出来这样的一部类似于盗墓界百科全书的经典作品呢?我们把时间的钟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童年事

天津的一个小胡同里,居住着一户普通的人家,这家的户主人姓张,夫妻二人是搞地质勘探工作的,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叫张牧野。在当时来看,他们这个儿子同其他家庭的很多孩子一样,平日里就是在胡同里乱转跑着玩。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沿海地区才改革开放没几年,至于内地,相应的发展就缓慢的很多,许多在东南沿海一带流行了一段时间的新奇玩意或者是电子产品,隔个一年半载之后,可能才开始在内地引进,比如电视。

张家的这个儿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看上了电视的。不过看的都是别人拍出来的,至于二三十年之后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电视上播出并且被观众疯狂追捧,不知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和表情。

没几年,由于父母工作上的调整,被调往了大兴安岭一带,张牧野作为家属也一并过去。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算是开始接触对后来人生影响深远的盗墓探险领域,并且一度成为这种IP领域的领军人物。

由于大兴安岭多山的特殊地理条件,当地的农户家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从古墓里淘出来的瓶瓶罐罐,甚至还有一些人家的猪圈都是用墓砖堆起来的,而对于当时那个年代的一个小孩来讲,这些东西的吸引力不亚于现在的小孩玩手机或是看电视。再加上父母地质勘探的工作性质,居住在这里的张牧野,白天可以跟其他农户的孩子钻洞穴、进坟坑,了解洛阳铲、铁钎等工具,晚上还可以从父母所讲的故事里了解到很多的志怪传说和奇闻逸事。这些童年的经历,经过后来多年的不断消化和丰富,构成了鬼吹灯系列小说的原始素材。

导火索

另外,根据后来作品爆火之后媒体对他的相关报道,我们又知道这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人,高中上了一半,因为不爱学习,不是好学生的料,退学了。后来的几年,他在南方的电子厂里当过工人,在美发店里学过理发,还在一所专科学校里学了一些金融、财税知识,之后就是回到天津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期货公司,但是又因为程序上的违规被审计,导致公司倒闭,人员散伙。生活,就这样突如其来的跌倒了谷底。

事业上的不顺像是一块多米诺骨片,又引发了他感情上的问题。因为收入来源上的中断,张牧野和当时的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随时可能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问题导致两人之间发生争吵,而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张牧野便开始用写网络小说的方式来哄女朋友开心,企图用自己写出来的故事给对方当做感情宣泄的窗口。可是最终,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没能奏效,二人分手。

(鬼吹灯电视剧中shirlly杨的扮演者陈乔恩)

然而已经开始些写作小说的张牧野并没有因为感情的短暂伤痛而终止自己的写作,他好像是寻找到了自己的擅长和所爱。而后,已经写完了初稿前端的他,开始将自己的文字在天涯发帖,并保持同步的更新,自此,点爆网络,开启了中国探险类小说的新纪元。

小说场景的亦实亦虚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鬼吹灯》的内容会发现,之所以张牧野笔下的盗墓场景、人物对话、故事背景的描述会让我们有很真实的体验感和代入感,甚至于有时候一个人在深夜时分读到引人入胜的情节时出现自己吓自己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笔下的文字,是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客观事实上的再创造和再加工。一个盗墓故事,如果发生的场景或者地理位置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的细节虚构或是故事虚构,就会让我们感觉是真实的,这是某种心理作用,或者是心理暗示。举例说明:

1、《黄皮子坟》中的日本秘密研究基地,是作者亲自参观过此类日军侵华遗址,小说中恐怖的场景来源于真实历史。

我曾在海拉尔和大连,参观过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的遗址,包括焚尸炉、监狱、欧洲风格的医院和研究所等建筑,对其印象深刻,所以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其中。——《鬼吹灯·后记》

2、《精绝古城》中曾经多次提及的扎格拉玛山,书中是这样形容的:

安力满也想起听人说起过,黑沙漠腹地,有一红一白两座扎格拉玛神山,传说是埋葬着先圣的两座神山。——《鬼吹灯·精绝古城》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座山的原型是位于新疆墨玉县的麻扎塔格山,这座山位于墨玉县境内的和田河下游西岸,呈东西向横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

以上,诸如此类的小说场景搭建,是以现实的原型和历史环境为蓝本,再配合以摸金(三国时代曹操军队出现过此类官职)、发丘、搬山、卸岭这样的名词虚构,再融入譬如“湘西赶尸”“鬼压床”这样的真实历史文化传承,这一点一滴的融合,就变成我们眼中的真实了,相应的,就会本能的觉得作者知道的很多。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按照逻辑来说就非常很好理解了。怎么个理解法?他们要写小说,那就得确定方向和地位,定位了盗墓题材,下一步就是去寻找古墓的相关书籍还有历史考古资料,这个方面我国那是非常雄厚的文化底蕴,最后就是自己构思神秘的故事名字和设计的名称。比如神秘鬼吹灯啊,虫谷啊,大粽子啊,机关啊 ,怒晴鸡啊,鬼洞符文啊。等等。

我认为他们的只是来源有几个方面。

第一,古墓的书籍资料,这是最基本的,他们也是看书的,学得越多就是自己的知识。

《葬经》专门说葬墓的,具备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在写小说的时候就与事实依据了。

事实依据是很重要的,不能瞎编。然后去实地考察,或者查阅当你的历史资料,先关的盗墓风气啊,还有葬礼的礼节啊,还有当地的传说等等,这是基本的小说支撑基本。

第二,奇门遁甲的书籍《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涉及到八门即“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在徐克的电影《奇门遁甲》中也有涉及到神秘武器,巧夺天工的制作方法,所以神秘摸金符,攀山甲,白子勾,锁子甲,发丘印鬼吹灯4大神秘武器,就是奇门遁甲造的。

还有坟墓里面的机关,各种暗道,回旋梯,棺材机关等等都是奇门遁甲术。

第三,风水术。分金定穴那就是盗墓,但是坟墓的安葬就是靠看风水。《易》《入地眼》《沈氏玄空》等书籍学习相关的风水,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也就是古代葬墓的要求,比如什么皇帝啊,王侯将相啊,贵族的葬墓来作为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写作涉及到的风水知识支持。

第四,考古的历史记载。还有出土的文物,已经没有出土的坟墓。

比如云南虫谷是滇王献王贵族的葬墓之地。这个也是有一些历史记载跟贵族的葬墓有关,然后加上传说渲染一种神秘感。这样作者就可以在历史考古的基础上任意发挥,又不失真实感也不是胡编乱造。

总结,写小说需要一定的只储备的,当年他们写出来的时候也是越多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学习了很多的新知识,不然是写不出来的。一句话,学到就是自己的。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明确一下,作者能写出这些作品,确实对于盗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要说作者必然知晓很多盗墓知识,那应该是被“迷惑”了。而能达到以假乱真迷惑读者的效果,则是每个优秀作家都梦寐以求的境界。

主要聊聊《鬼吹灯》中天下霸唱是怎么做的,因为确实写的太好。能让无数读者包括我本人在上学时读的手不释卷,觉得写这东西的家伙肯定是盗墓贼出身,不然怎能知道的这么清楚?!

实际上呢,后来看到《鬼吹灯·后记》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书中不少看起来无比逼真的内容属于完全虚构,包括:

1、盗墓江湖中的五大门派,发丘、摸金、卸岭、搬山、观山,除了摸金校尉仅在三国时期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之外,其余四派均为作者顺嘴编出来的。

2、摸金校尉戴的摸金符属于完全虚构物品。

3、一切关于摸金校尉行事的行规,包括墓室东南角点蜡烛,鸡鸣灯灭不摸金等等,均属虚构。

4、粽子的说法纯属虚构,在《鬼吹灯》前从没有人这么叫过,作者表示如果乐意当时可以起馒头、饺子之类的名字都可以。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可以说盗墓小说中最核心的所谓“盗墓知识”恰恰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

从不少抓获真实盗墓贼的新闻采访就可以看到,这些正儿八经的从业者,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技术含量更低,对他们来说盗墓就是简单粗暴挖坑拿东西,整个过程造成的文物损坏非常惊人,真写出来怕是也简单乏味的无人问津,这也就有了虚构的必要性。

那么就牵扯到一个问题,都是虚构内容,怎么还能让读者读起来真实感满满,产生作者如何知道如此多盗墓知识,顺带甚至能联想到作者曾经干过这一行的错觉呢?

《鹿鼎记》中金庸先生借韦小宝之口说出了撒谎的至高境界,私以为这也是文学创作的精髓法门,那就是十句话中九句都是真的,只在关键的那一句上掺假,让人真假莫辨。

同理小说《鬼吹灯》中为了营造这种真实感着实费了很多功夫。譬如用真实的地方、建筑、事物做为原型,来营造那所谓的“九句真话”,举几个例子来看。

1、《精绝古城》中反复提到的扎格拉玛山,书中是这样形容的:

安力满也想起听人说起过,黑沙漠腹地,有一红一白两座扎格拉玛神山,传说是埋葬着先圣的两座神山。——《鬼吹灯·精绝古城》

而实际上这座山用的是位于新疆墨玉县的麻扎塔格山作为原型,这座山位于墨玉县境内的和田河下游西岸,呈东西向横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被和田河拦头截断。

由下第三系的红色泥岩、石膏和灰岩组成为白山,由上第三系的棕红色砂岩、泥岩构成为红山,两山形似卧龙饮水,故又称为红白山。

新疆墨玉县的麻扎塔格山(红白山)

2、《黄皮子坟》中的日本秘密研究基地,闯关设定上有《生化危机》的影子,但是布景方面则是作者亲自参观过此类日军侵华遗址,小说中恐怖的场景来源于真实历史。

海拉尔侵华日军要塞遗址

我曾在海拉尔和大连,参观过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的遗址,包括焚尸炉、监狱、欧洲风格的医院和研究所等建筑,对其印象深刻,所以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其中。——《鬼吹灯·后记》

3、《龙岭迷窟》中“能卖个做梦都能笑醒好价钱的闻香玉”,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上过中央台的节目,不得不说霸唱这个细节找的是真好,故事发生地就在陕西的山沟里,而闻香玉也仅在此地出产过。

传说中的香石

目前香石从我们国家来讲,只发现在一个地点有,就是汉中米仓山的深山老林里头,是一个很罕见的现象,还没有发现第二个地点。——百度百科

CCTV.com-国家地理-鉴宝

再比如用历史笔记志怪小说中的故事作为框架,填入新料加发挥想象力来完成关键盗墓过程中的“一句掺假”。

使用真实故事做原型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这些民间传说已经传了几百上千年了,其中必然经过多人传抄打磨,在故事性和逻辑性上都有了一定的保障,一个人能耐再大,随意开一个脑洞填进去一堆东西,就很容易出各种bug或者叫“坑”,这点很关键。

1、《怒晴湘西》一节中,二进瓶山遭遇瓮城陷阱中的种种·机关,用的是《酉阳杂俎》中这个盗墓故事的原型,从叙事节奏上看都是墓道机关—木人射箭—流沙启动,但可以看到霸唱在此框架之上,加入了很多新奇元素,把这一段原本普通的闯墓道过程,描写的波澜迭起、惊险频出,读起来非常带感。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积,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惊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三·尸穸》

2、《怒晴湘西》古狸碑一节中,黄妖用圆光术迷惑三足老猫洗净肠胃自杀,再剖腹抽肠的桥段,出自《广阳杂记》中的这一段有关黄妖的记载:

平凉、静宁之间,有物如猫,而首大色黄,人呼曰“黄妖”。家猫见之,即随之去,饮于河以涤其肠胃,至妖前听其食。妖以舌舔之,毛随舔落,磔猫而食之。——《广阳杂记》

3、《龙岭迷窟》初遇瞎子时提到的旱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中早有记载的妖怪,传说它能引起旱灾。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诗·大雅·云汉》

4、《巫峡山棺》中的观山一派匪夷所思的“画地为门”机关,来源于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童话故事《神笔马良》,其金丝雨燕搭建成的“落崖舍身,一步登天”机关,这个很明显了,来源于经典民间故事《鹊桥相会》。

总结一下,其实真正写盗墓的内容能有十分之一都不错了,其余多数都是在写如何找人找路,打听到的神奇传说,路上遇到的种种险阻等等,这些东西通过上述的真假融合,让人倍感真实,那自然就产生了作者盗墓知识极为丰富的感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