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大家怎么评论明朝于谦和海瑞?
优质回答:
二人都是明朝之中,心无二念的忠义之臣
一、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都是耿直不阿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的时候,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可见于谦很早就得到认可。当央宗不听劝阻,非要带兵出征被也先俘虏以后,朝中大部分声音要南迁首都,也是于谦挺身而出,才使局势得到控制。在央宗被也先作为人质多次要挟大明的时候,于谦从朝廷大义出发予以拒绝,这也为自己日后被斩埋下了伏笔。
海瑞在朝为官时,也是敢作敢为,得罪很多达官,最为代表的是首辅徐阶对海瑞提拔赏识,才使得他一路升迁,但是在追究侵占土地问题,海瑞一点都不给他的这个救命恩人留余地,按照当时要求悉数予以处理,虽然是按照律法办了事,但也从侧面帮助了徐阶的政敌。他的秉公办事赢得了皇帝和百姓的叫好,但是最终得罪了首辅以及宦官集团,使得他一生命运坎坷。
二、二人都是清廉之人
此二人一生也身居要职,很多官员在任上,一方面大展身手,一展抱负,另一方面也不失时机的中饱私囊,但是他二人在身后都是家徒四壁。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趁机迎接央宗恢复帝位,他们为了使自己“夺门之变”名正言顺,诬陷于谦图谋不轨,于是被判死罪,在抄家的时候,除了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家中一无所有,这让抄家的人,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 ,身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连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如此贫穷的朝廷大员让百姓“祭奠哭拜百里不绝”。
三、二人都有着不是弱点的弱点——情商低
于谦作为一个文人,在朝廷无主的时候,力挽狂澜,数次淡定做出重要决定,并指挥若干对于也先的战役,可谓兢兢业业,然而,他做的事情,威胁到了朱家皇族的权威性,为他以“莫须有”被杀埋下了伏笔,这也是他考虑欠周的致命之处。
后世有人研究说海瑞妻妾众多是导致他贫困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些都是《万历野获编》记录,而存本多为清道光版本,可信度显然存疑。
其他网友回答
于谦是明朝初期名臣,民族英雄。海瑞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清官。作为官员,两人共同的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个人品德和操守都堪称完美。但从为官的政治理念和处理政务的水平而言,两人则有很大不同。
于谦影视形象
于谦的政治理念是: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 。
于谦在土木堡战败后主持大局。他以“重社稷,轻君王”的思想为主导,果断扶持景泰帝作为新君,打破瓦剌人用被俘的英宗皇帝要挟明朝廷的幻想。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避免了明朝类似南宋的命运。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时展示了过人的才能,表现出超人的急智和果敢。他为官清廉,为人磊落。人们更赞赏他几乎完美的品德和操守。
夺门之变时,于谦选择了置身事外。于谦保持住了光明磊落的品性,不参与皇室的内争,却失去了生命。只能成为名臣,而没能成为谋身谋国的政治家。
海瑞影视形象
海瑞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品德操守的完美。主张道德和做事不可分割,但以道德为先。
海瑞以自己为榜样,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主张严刑惩贪。他对自己和处理政务的严苛,使他成为朝廷的孤臣。而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做事拘泥呆板。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
海瑞在断案时,不能以法断案,常常凭感觉:
“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与其冤屈乡宦,宁愿冤屈小民”。
万历首辅张居正认为海瑞做事古板,不能处理错综复杂的局面而不用海瑞。
于谦是能臣干吏,海瑞是官场道德楷模。
其他网友回答
于谦是力挽狂澜的伟人,没有他明朝很有可能国祚不足百年!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但我个人认为他算是个没有用的好人。他最大的问题是情商很低,一根筋。往往被人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恕我直言,他最大的作用就是被皇帝利用来标榜自己用贤,佐证就是身居高位,却没有实权
其他网友回答
他们是有英雄气概的文官,为了追求敢于舍命直谏。源自内心胸怀大志而追求执着。这一壮举的影响力,必是天道风向标。
其他网友回答
于谦是匡扶社稷的能臣,海瑞是敢言直谏的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