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 小学课文印象比较深的

网友提问:

多年之后,你印象最深的中小学课文是哪一篇?

优质回答:

《挥手之间》,方纪。这辈子也忘不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六十年代读小学,五年级毕业那年学过一篇课文叫《风雪红梅》。

课文讲述一位瘸腿的老人和一位叫红梅的女孩子,冒着风雪去公社开会,路上那个瘸腿的老人给红梅讲他过去受苦的事情。那个小姑娘从中受到教育,知道了旧社会穷人受欺压受剥削。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年代久远了,大致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记得这篇课文呢,因为这篇课文里有一个生字“瘸”。教语文的宋老师他是这样教我们识记的,他说,这个字记的时候,就在心里念“病加肉”。不是吗?这个字就是一个病字头,里面是加和肉两个字。于是,过去快五十多年了,至今我还能记起当年学过的课文。

当年的小学语文老师,口诀式的教学生字的方法,今天看来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像另外一个字“攀”,老师就让我们念“木叉叉木大手”,一句口诀概括了一个字的全部构成,记得牢固,印象深刻。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五十年代初的课文。》一年级的语文:第一课,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上学去。第二课,上课了老师和同学走进教室。第三课,放学了同学们说老师再见。

其他网友回答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读起来琅琅上口。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种隐喻作者表现了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要正直,不贪,不腐,做一个干净的人。

《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是我上高中后的语文第一册的开篇,时至今日,大致38年过去了,依然印象非常深刻。

1982年秋季,九月一日,高一开学。语文第一篇。

我与语文的寓义,历来都很愚钝。大声用地方方言朗读此文,感到的是作者文笔之优美,用词之精妙,没有真正地体会到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更没有悟出作者不满现实之思想情感,这对一个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失败的。

但凡语文学的非常好的人,想象力都很丰富,我正好在这关键的地方缺失了。背诵,没问题,想象差点。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这一段,我一直能背下来。只是觉得很顺口,没有体会到”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可见语文的理解是多么重要。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这一段也是记忆深刻之段落。上了高一,记忆力还是贼好的。只可惜语文大都时候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虽然是《西洲曲》里的句子,但第一次看到,却是在大文学家这篇优美的散文中。

不仅有这首词句,记得当时课后,还有一篇课后阅读”莲叶何田田”之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真是莲荷大会了。

正好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叫某莲叶,就成了大家观注的对象、焦点。

我当时就读的县城,并无半片荷叶,更无朱先生所绘之荷塘。在画上也没见过的莲叶、荷塘,想象出现了真空。

总结:优美的辞藻,碰上一个不懂意境、不知其寓意的半文盲,真是白瞎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