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优质回答:
古代的碎银子,统统都是拿专用的剪刀从整块的银锭上剪下来的。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大侠们在饭馆、酒馆结账时,都会拿出一整锭银子,往桌子上一放,豪迈地说道“小二结账,不用找了”。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要知道在古代,普通人每个月能有二两银子的收入,就已经算是“高薪”了。
而家里若是能有几块整锭的银子,那就称得上小康之家了,除非是买房置地,不然都是当传家宝一样存着呢,哪里会拿整锭的银子出来日常消费?即便是你真拿着出去,一般的小商贩也找不开。
那么,平常人们吃个饭,逛个街,买点生活用品,都是用什么来结账呢?
答案是铜钱,这是最普遍的交易方式,随身带几串铜板,这样买卖双方都方便,除了铜板之外,用得最多的,就是散碎银两。
古代大部分人的日常消费,用的都是散碎银两,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碎银子。
所谓碎银子,就是指那些大小、重量、形状等不规则、不统一的银块,因为其较为散碎,因此就称之为碎银子。
碎银子大小重量不一,在结账时是根据其重量多少来作为凭证,从几两几分几厘几钱,都不一定,也就是说,碎银子是论块的。
但如果只是买两个馒头,显然即便是再小的碎银子也花不完,因此,比几钱还要小的碎银子,称之为“角”。
“角”已经是碎银子中最小的计量单位了,不会再比这个更小了,再小就只能用铜钱了。
按照明清时期的兑换比例,一“角”碎银子,能够兑换铜钱十枚,这就能看出来,“角”银真的是银子中最小的计量单位了。
无论是几两几分几厘几钱,还是最小的“角”,这些碎银子显然不是最初就这个样子,一般来说,银子都是整锭整锭的,就像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样,俗称“元宝”。
那么,除了“元宝”这种整块的银子之外,市面上流通的散碎银子都是哪里来的呢?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实际上,这些散碎银两,都是从整块的银子上“剪”下来的。
把整锭的银子,按照自己的需要,剪成大小不一的小块,这就是碎银子的来源,这样的好处有三个,其一出门携带方便;其二使用方便;其三也比较安全。
毕竟整天兜里揣着整锭的银子,万一丢了就亏大发了,还容易被不法之徒盯上,这就和我们现在身上揣个几万几十万现金性质一样,携带不便还容易成为目标。
所以,碎银子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就会将整块的银子给剪成大小不一的小块,以备使用。
那既然是剪,自然就少不了剪刀,与平常剪刀不一样,剪银子是有专门的剪刀的。
这种剪刀分为大小两种,小剪刀就是剪一些重量较轻的银锭,而大剪刀就是剪那些如一块几十两的大银锭。
一般来说,小剪刀都会随身携带,这样在消费时,就能随时使用,即便是没有带,在各类商贩那里,也都备的有,总之就是很常见,随时随地的使用。
而大剪刀,一般是在各银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钱庄才会有这种东西,因为所剪的银子比较大,大剪刀在使用时,还要配合人力,将剪刀卡在银子上,屁股用力一坐,一块五十两或者一百两的银锭就会被当场剪开。
之所以银号会有这种东西,除了兑换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验明银子真假,古代的冶炼技术不统一,民间就会有人想歪主意,将一些铅、铜等参杂到整块的银锭之中,但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而被大剪刀剪开,银锭里面是否有杂物,就会一目了然。
这种事情,在很多相关的史料中都有记载,李然犀的《清末天津“钱鬼子”揭秘》一书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如何使用大剪子,以及如何验明银子真假等相关事情。
抛开这种银号使用的大剪刀不谈,单说随处可见的小剪刀,小剪刀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剪银子,但这就带来了一个相当普遍问题。
剪下来的银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人们是如何得知这碎银子的重量呢?
比方说,要吃一顿酒席,需要一两银子,怎么才能知道拿出来的或者剪下来的就是一两银子呢?多了客户不乐意,少了商贩也不会同意,这中间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这个时候,一个神器就登场了,这就是居家必备、出门必拿的好东西—戥(deng,三声)子。
如上图,戥子就是长这个模样,它与寻常的杆秤功能类似,但形状却大不同,是古代专门用来称贵重物品的器具,除了称金、银之外,还可以称药品、香料等。
戥子又名戥秤,它的发明者是宋代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之所以他能发明这个神器,也是因为工作需要。
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了度量衡等计量单位后,普天之下,均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计量各种东西,其中关于重量的计量单位,由原来的“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这极大的方便民间对于相关物品的计算。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出现一个问题,当时的木杆称,最小的单位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对于“钱”以下的单位,就不能计算,这在归于贵重物品的称量上,就造成极大的不便。
因此,深受这个问题困扰的皇家贡品库管员刘承硅,为了将所负责的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就决定发明一种可以更精确的工具,经过潜心研究,在公元1004年,发明了第一代戥子。
后又经过三年左右的不断改进,最终在公元1007年,戥子得以定型,从那时开始,这种专门用以称小单位的计量工具逐渐推广开来,并在民间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戥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戥杆、戥盘以及戥砣,在实际使用中,与传统的秤杆原理一样,但其计量单位十分精确,最小的单位能到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衡器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有了这种工具,古代的人们在外出进行消费时,就十分的方便,不管你去哪里买什么,都会用到戥子,并且计量准确,人们也十分愿意使用这个工具。
到了明清时期,戥子经过数百年的使用和改进,变的更加的普遍和准确,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都会使用这种工具。
不过与我们现代不同的是,古代一斤为十六两,所以在兑换时,自然与现代不一样。
整体来说,古人们在进行小额交易时,所使用的散碎银两,都是从整锭银子上剪下来的,并用戥子对其称重,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得益于有相关配套的工具和方式,才能让古人在日常消费时十分方便。
那这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散碎银两,最终流向哪里去了呢?
无论各行各业,在日常经营中,会收到大量的散碎银子,这些散碎银子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商家们就会到专门兑换碎银的银铺进行兑换,换成整锭的银子,而这些银铺,则在和收集够多的散碎银两之后,进行熔铸,再铸成整块的银锭,流入时常,周而复始。
这就是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散碎银子的来龙去脉,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银子在古代一直都不是通用的货币,至少在明清之前是这样,银子是作为一种储备货币存在的,因此也就很少出现类似于电视剧中随手都能掏出一锭银子来结账的情形。
在古代的大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多的,还是铜钱,虽说各个朝代也曾推行过纸币,但因为没有相关的制度,以至于纸币滥发,最后如同废纸一般,所以,流通最广也最久远的,还是各个朝代铸造出来的铜钱。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的碎银子,主要在民间流通,碎银子有大小,分成色,形状五花八门,来历有多种。
有的是完好的银首饰,有的是破损的银首饰,有的是专门冶炼出来,的大小不一,不规则的小银块,有的是从银碇银元宝上,剪切锯割下来的。
从银元宝上分割,所用元宝都是前朝的,一朝一代积累,显旧,本朝官方元宝,禁止破坏,违者问罪责。
官方也发行一种碎银,不象民间的,小而规则,称重有标准,打上记号,方便流通。
老百姓们穷,物价用银交易贱,老百姓会把碎银,继续分割,进行使用,有的碎银,竟不比扣子大。
另外,有些盗贼,为了赃银的洗白,也会自烧炼重塑。
散碎银两的使用,在中国历经千年,一直到大清朝,还在使用,后来,因为中国积弱,大清腐败,列强欺辱,强取豪夺,把我国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几乎搜刮干净了,于是碎银子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华强大,国人有梦,历史有教训,勿忘国耻!
其他网友回答
碎银子在明清时期的使用比较频繁,主要是这一时段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白银实际上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流通范围比较小,因其太贵重,因此在民间使用的很少,除非是大宗买卖。而在这个时期,更加流通的是铜钱。
“盘缠” 这个词就是专门为铜钱发明的,一般,百姓出远门的时候都是将铜钱串成一串,盘起来缠到腰间,这就是“盘缠”的由来,这也可以看出铜钱带着并不是很方便,通常说的一贯钱就有一千文钱,虽然带多了很麻烦,但是百姓的一般日常生活用铜钱是最合适的。
所以在唐宋时期,铜钱还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唯一的问题就是一旦碰到大宗的买卖,带钱就是个麻烦事,唐朝时期的开元通宝十文钱就是一两,一贯钱就是六斤四两,按现在来算就是十斤。
一两银子和铜钱的换算关系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并不一样,不过大体上就是一两银子约为一千文钱到一千五百文钱之间,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宋时期基本上相当于一千元以上甚至几千元人民币,放在现在,一个人拿着一张面额几千元的大钞出去购买一般的商品的话,都是很难找零的。而当时一枚铜钱的购买力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几块钱,在日常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时候是绰绰有余的。
但到了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涌入市场,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有所下降,在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人民币之间,银锭和铜钱同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相互补充。铜钱能满足一般的消费,但是带多了比较麻烦,而白银能满足大宗的买卖,就是找零有些麻烦。
银锭的重量一般分为几种,有一种是重五十两的;有重十两的,还有重一二两的银锞子;还有就是碎银子。
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已经很大了,因此带着一两银子外出就能买很多东西,不可避免的就会遇到找零的问题,这就需要碎银子的出现,通常碎银子的单个重量都不足一两,比铜钱好用,比官方流通的固定价值的银锭也好用。
那么这些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
有些就是直接从银锭上掰下来的,官方熔铸的银锭都有固定的形状,马蹄形的、馒头形的等,边角都是非常薄的,大力气的人一掰就能掰下几块来。掰下来的小块就成了碎银子,即便是很小的一块碎银子,其价值也有十几枚甚至数十枚铜钱那么多。
再者就是用锤子或者凿子直接把银锭砸成几块;还有一种夹剪,专门就是用来剪银锭的。
这几种弄碎银子的方法在民间买卖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操作,手中经常过银子的卖家一般掂量几下就能确定碎银子的重量,再配合几枚铜板就能轻松搞定一次交易。如果双方认为纯粹的掂量不能正确估值,还有一种叫做戥子的小秤来称碎银子的重量,这种小秤的精确度还是比较高的。
在明清时期,还有一种专门的店铺为顾客提供关于银锭碎分和熔铸的服务,这种店铺叫做倾银铺,在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中经常出现,顾客可以带着银锭子到店里来制成碎银子,也可以带着碎银子来熔铸成固定重量的银锭。
因此,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时候,是完全不用担心没有碎银子用的,人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官方流通的固定重量的银锭弄成碎银子,以方便日常买卖双方的交易。
其他网友回答
那女王又赐出碎金碎银一盘,下龙床递与行者道:“你三人将此权为路费,早上西天。待汝等取经回来,寡人还有重谢。”
“香油每斤银一钱四分,猪肉每斤银一钱。”
“这些银子也够盘得三五个月,便陪他(武松)打官司也无妨?”
“大郎被人哄了,这是铁胎假银,外边是细丝,只薄薄一层皮儿,里头都是铅铁。”
“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我?有趣,你倒成了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作买卖,算这些做什么?”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似的。”那婆子站在门口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吧!”
因为夹剪的操作并不方便。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的货币其实是有着不同的形态,甚至还出现过纸币,不过无论什么时期,金银都是硬货币,任何朝代都是允许银钱交易,在民间有条件的人还是更多去使用银子。
在影视剧里面,我们也见到不少的银子,其中有很多人在平日买东西的时候,会随手掏出一些碎银子,这些银子一块一块的,和整个的银元宝有着很大的差别,价值也有明显的不同。
那么碎银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官府发行的官银是很难出现这种情况的,碎银子大部分都是民间创造出来的,我们也知道银子分量还是非常重的,古代也没有什么银行之类的,出门的话必然要随身携带这些钱财,那么带着这么多的银元宝,肯定是一个大的负担,因此就有人专门是把银元宝给切割开,或者是把边角部分给切开,这样就成为碎银子。
这些银子也可以用来交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整钱换成零钱,毕竟银子在当时是非常值钱的,在日常花费的时候,除非是你特别大手大脚,否则也用不到这么多银子,碎银子也就派上用场。
那么银子的交易,主要还是看成色和分量,历代的官府都有着严格的银钱比价,按照比例来进行银钱的转换,在交易的时候,商家会用自己专门的秤来称量这些碎银子,并通过色泽和分量来判断出这些银子的价值。
当然,一些商家也都是老手,他们有的时候只用眼和手就可以判断出碎银子的价格,可碎银子其实并不是常见的交易货币,因为古代银价是非常高的,一般民众根本就没有见过银子,他们大部分是使用官府的制钱,即便是少数人运气好,得到一些碎银子,他们也舍不得去花。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碎银子使用起来就不如制钱那么方便,毕竟使用银子是需要先称量一番,这么做就有些太麻烦,外出遇到一些条件不好的商家,随身使用银子对方也很难去给你找钱。
从《红楼梦》中我们看到,贾府在大宗开支的时候主要是按照银子支付,不过他们家里也随时都有着制钱与碎银子,大户人家由于条件非常好,自然就能备下足够的银两,因为货币常常会发生贬值的情况,有的时候制钱就不值钱。
可金银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硬通货,现在也是一样,很多人为了理财也是不断囤积金银。不过随着银票的出现,银子在交易中的位置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后来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之后就是银元这些货币的出现。银子也渐渐从常规货币里面淡出,在这之前,明清时期银两交易达到一定的巅峰,不过银子并非是完全由官府发行的,很多都是私人铸造出来的,甚至不少人把银器这些东西给融掉然后去制造银子,这样打造出来的银子成色不会太好。
清代的银子按照成色分为纯银,足银,纹银以及标准银。纹银就已经算是银子里面非常好的,不过后来西方贸易越来越发达,与清朝也有一些贸易往来,从南美以及欧洲各地不断有外国人进来做生意,他们所使用的当然不是本土的银两,而是从他们的国家里面带来的银元和其他的银钱。这些东西的传入,也改变国内的银钱交易,沿海地区大部分都喜欢使用这种银元。
而清朝官方也承认这种银钱是合法的,因此在清朝银子是很难被真正管控的,先不说这些外国流入的银元,就单单说民间私自铸造银两,这就让政府非常头疼。嘉庆之后,铜资源越来越稀缺,价格不断上涨,原本的制钱交易发生改变,银元由于便捷携带,开始成为主流的货币,而原本的银子地位也受到威胁,随着袁世凯把清朝取代后,他发行的袁大头基本就取代制钱与银两,成为国内新的主流货币。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