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由来及传说 关于24节气来历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网友提问:

有没有关于24节气由来的相关典故?

优质回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人长期劳作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相传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个浪子,整天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不多农事,几年时间就把祖业败花光了,没办法就去亲属家借着吃,亲属家知道他好吃懒作,谁也不理他,没办法就去找亲舅舅借衣服当了换粮食,最后借的就剩一件棉袄了,舅舅就着节气给他讲了各个节气该做什么,和禁忌。浪子受到了教育,从此勤奋务农,按着二十四节气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不久就有了很多的积蓄。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