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疫情基本过去,迟迟不敢开学与敢开学的学校体现了什么问题?
优质回答:
谁敢吃螃蟹,娃娃没读书落下功课了关他们什么事,今年都不开课对他有什么影响。不出事才是最重要的事,担当当今已经是奢侈品了
其他网友回答
疫情已过?哪位专家告诉你的呢?使我不由想起河南毒王的说法,3月份没事了,该打飞的去看球了。疫情面前,越是接近胜利,越要警惕这种松懈的思想,内防外控不可半点放松啊。
开学返校关乎千千万万家庭,每个地区的疫情防控情况和面临的形势都不同,切勿盲目陷入时间的竞赛,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评估,专家的意见,不是你口中主观的敢与不敢,开学也不是某个学校能做主的,如果像题主这样的判断,相信没有家长敢把孩子送去学校。
开不开学首先要看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教育部近期对开学作出了一个原则性要求,那就是开学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① 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这个不是你个人幼稚判断的疫情已过,是由国家来判定的,是结合区域疫情发展和专家意见来确定的。比如公认的28天清零标准,目前已确定开学的省份,都是符合的,大多是疫情不严重的西部省份,相对来讲输入性传播风险也较小。第一批也是自我防护意识较强的毕业班学生,这是科学研判的开学方案。
② 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统一说现在开学是安全的。
从大中小学,到幼儿园,学龄阶段跨越那么大,每个阶段学生特点不同,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差,自我防护意识不足。病毒是狡猾的,我们的孩子还是需要戴上口罩上学,只要有风险,家长之间也必然会展开大讨论。
③ 开学之后必要的防疫物资和条件要到位
疫情全球扩散,累计确诊已突破6W,相信通过河南,山东首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大家已经感受到日益增加的输入性风险了,新的形势下,没有一处孤岛,也容不得半点懈怠。复工复产是拼经济,抢时间。学校是一片净土,学校防疫准备到位了吗?经过主管部门检测验收了吗?这真不是一个“敢与不敢”的问题。
疫情既然不可能短时间消除,那么就应该更积极去想问题,怎么最大程度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让家长们放心送去学校,这才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的检测能力强啊,是不是大面积核酸检测呢?等等。
全球3亿多学生停课,国家积极推进线上课堂,还有很多更安全的措施和方案,为什么非要用敢与不敢,来轻视潜在的风险呢?不理解。
欢迎评论区留言,表述您的观点!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对学校充满偏见的问题。
第一,疫情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目前,国内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屡创新低,全国大多数地区已经连续多日出现零增长。以3月13日的数据为例,武汉确诊5例,是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点。但这是否意味着疫情已经结束呢?
远不是那么简单。钟南山院士3月12日表示“预测本次疫情在6月份结束是可以期待的”——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思是“只要全世界人民都重视,可以期待疫情在6月份结束”。请注意“可期待”不是确定,以为这还有许多的未知因素,比如,不重视!
而白岩松在引用专家的话说,“在零增长之后再持续两个14天的潜伏期,也就是28天都保持零,才能宣告疫情结束。”而迄今为止,新增病例并没有清零,何况连续28天?
另外,疫情在一些境外国家爆发,比如意大利、伊朗,这些地方极有可能给我们输入病例,比如,著名的“郑州毒王”!
而国外,是不可能按照我们的疫情防控机制来进行的——他们崇尚自由,病毒也必将随着自由而蔓延。所以,病例输入风险,将成倍增加。目前,全国已经出现了90例输入病例!
第二,开学的决定权真在学校吗?
在出现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时候,对于学校等人群集中地取得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高度重视。按照我们目前的做法,学校是没有权利决定什么时候开学的。
那么,决定权在哪里呢?
教育部负责制定开学的原则。比如,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就提出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所谓基本得到控制,是由国家来判定的,具体可能要精准到县一级的疫情防控情况。二是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同意说现在开学是安全的。三是开学以后必要的防控物资和条件都是到位的。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高中(中职学校)开学。由于高考是全省统一,所以,教育部要求高中全省同步,而具体时间,由各省确定。
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初小幼开学。其他学段的开学时间,都是由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上级的原则和指示,来做出开学决定。
而事实上,各地的开学,都实行多重负责制:根据权限,向防疫专家征求意见,形成开学的初步意见,报各地的防疫指挥部;防疫指挥部在征求专家意见,综合各种情况,预判各种风险,形成正式决定,并报经上级同意之后实行。
也就是说,在开学时间上,其实没学校什么事——学校只需要按照防疫指南,做好校园内防疫工作,准备好预案,引导老师上号网课即可!
第三,“不敢开学”背后的原因真的知道吗?
目前,关于开学的争论,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部分人认为开学要谨慎,因为风险太大;一部分认为没什么事,应该减少宅家时间,组织开学。而后一部分人中,可能有不少对开学如此谨慎的决定,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不敢开学”的背后,其实是对孩子们健康的担心,是对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担心,并不是有些人所想的,害怕担责。
疫情并没有结束,贸然开学,封闭的空间,群居的生说,加之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属于易感人群,一旦病毒进入校园,必然造成大流行。道理很简单,一个学生(老师)被感染,就将传递给同班的同学、老师,同学再传给家长,家长再传给同事,那不是社会大爆发是什么?
所以,复学的谨慎程度,肯定要远远超过复工的谨慎程度。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四川省教育厅就确定“不保证学校绝对安全不开学”——虽然这个“绝对”显得太过于绝对,但事实上,这是对开学的高度谨慎的态度!
那“不敢开学”有没有缺乏责任担当的因素呢?
这也不能完全排除。毕竟,谁拍板,谁负责。一旦确定了复学时间,而后期又造成了大爆发(即使出现个例感染,那也绝对是大事),肯定会有人因此承担责任。
但事实上,现在的决策机制,都是集体决策,只要接触人的程序合理合法,又岂会随意处理人呢?
总之,这是一个对学校充满偏见的问题,对开学决定权归属不清的问题,对为什如此谨慎对待开学背后的原因缺少分析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疫情还没有过去,至于开学的学校是拿孩子生命当儿戏,也许是对疫情的控制非常有自信吧。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说两点:
1、疫情一过,这是一个掉以轻心的说法,无论是从官方层面,还是从社会的共识来讲,都没有人认为疫情已经过去。在3月11日,郑州还出现的从境外输入的病例,而且此人还隐瞒了事实,导致出现了众多的密切接触者,直接导致郑州市的疫情复杂化。而这种情况会不会在其他城市也会出现?再加上湖北目前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的一线城市防控压力仍然很大,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疫情并没有过去。
2、3月13日,教育部防控小组王登峰主任在接受央视记者连线时认为,全国大多数省市的疫情的确是得到了基本控制,但最终能否开学还需要集控专家给出意见,大家共同作出研判。由此可见,开学与不开学并不是学校来决定的,学校不能背这个锅。
从目前已经开学的信息来看,这些省市的疫情的确控制的很好,但是在开学之前也都全部清除了疾控专家的意见,并非是教育系统就能够独立完成开学工作的,更不是学校自我的决定。在开学问题决定上,我认为不是敢于不敢的问题,而是是否科学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众多的师生生命安全,我们是不可以用胆量来衡量是否开学,而是必须依据科学的研判,这样家长才能积极配合将孩子送到学校上课,如果只是学校敢于开学,家长敢于把孩子送到学校吗?
那么反过来,如果真的是全国各地都具备了开学条件,但是教育系统仍然不开学,那肯定也是不合理的,能否开学的第三个条件其实说的也很明白,那就是要取得家长的认同,如果家长自己上班,买菜,购物,出入各种社会活动场所都很正常了,那家长肯定也是期盼孩子能够早日开学。
实际上,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都在积极推进开学工作,不存在懈怠与冒进的问题,因为这真的不是教育系统和学校独自决定的问题,而是在各地防控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做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