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优质回答:
史书记录造成的习惯问题。
一、关于庙号
从商周时期开始,对于某一宗族的第一位祖先,都会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在西周,根据《仪礼·丧服》记录,将第一位祖先称为“始祖”。
在周代,“太(大)祖”与“始祖”同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是指三昭、三穆与大祖庙。
庙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建立一个庙来祭祀他,祭祀祖宗嘛,这样容易记忆。
在刘邦逝世后,群臣沿用古礼,尊他的庙号为“太祖”,所以如果以庙号来称呼刘邦,那应该叫“汉太祖”。
在汉代,庙号的使用非常严格,只有卓越的皇帝才有资格享有庙号(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
二、关于谥号
刘邦的谥号是“高”,所以按照称号来记录他,那应该叫“汉高帝”。
谥号是国君/皇帝死后,朝廷综合评估他在位时期的作为,而给的一个评价,谥号有褒有贬,大部分朝代在这方面较为客观。
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谥号,当然,也存在例外,这就是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以及他的儿子秦二世)。统一天下后,他认为,让大臣评价皇帝、儿子评价老子,这也太不正常了,从今以后,我就叫始皇帝,我的儿子叫二世皇帝,以此类推,千秋万载~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不过在这件事上,后世的王朝并没有学习秦始皇,还是沿用了谥号的做法。这也好,毕竟大部分皇帝害怕在后世留下坏名声,做事不敢为所欲为。
除了皇帝,朝廷一些要员也有谥号。
三、关于刘邦为何叫“汉高祖”
这是史书记录造成的后世习惯。
据史书记载,在刘邦死后,他的臣子在称呼他时都会用“高帝”这一称呼,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却用了“高祖”:
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后世的《汉书》、《资治通鉴》陆续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其实可以理解,称呼第一位皇帝,一般都会偏向用庙号,显得特殊。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用高祖这一代称,来专指刘邦。
其他网友回答
?汉高祖?何汉族?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可能都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不同朝代的开国皇帝的叫法不一样,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称为汉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称为唐高祖,然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成为宋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为明太祖,为什么同为开国皇帝,他们的叫法却不一样呢?
我们先从刘邦说起,刘邦死后其实庙号为“太祖”,本来应该被称作“汉太祖”,但是由于被上尊号(谥号)为汉“高皇帝”,因此又被世人称为“汉高祖”,这个称号之所以被后人所广泛接受,可能源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叫法,因为《史记》在讲刘邦的时候将其称为《高祖本纪》,这个叫法实际上是将“高皇帝”和“太祖”合并到一起了,就好像我们把高速铁路列车称为“高铁”一样,所以之后世人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这在《汉书详解》书中也有讲到,其中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可叫做汉高祖,也可以叫做汉太祖,太祖和高祖是同义的。
不过唐高祖李渊就比较特殊了,他的庙号就是高祖,而不是像刘邦那样合起来叫的,而之后的开国皇帝都称为太祖,沿用的也是刘邦的时候的庙号。
所以从上面所讲的意义上,无论称为高祖和太祖都是一样的,通常开国皇帝因为庙号而被称为太祖的比较多。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司马迁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写的本纪就是《高祖本纪》,由于司马迁在史书上地位很高,汉高祖这个刘邦自有的称号就流传下来了。
题主说的很对,刘邦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庙号是皇帝专有称号,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很多。比如朱棣的庙号一开始不是成祖而是太宗。常用的庙号有:太祖,高祖,太宗,世宗等等。
庙号始于商朝,周代商之后取消了庙号,但是保留了谥号,因此周朝天子有谥号而无庙号。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自己的功勋没有人可以议论,或者认为自己可以长命百岁,所以取消了皇帝的谥号与庙号。这在汉朝后又恢复了,不过当时庙号的格调高,没有特大功绩的帝王是不会有庙号。谥号就是一个人死后对他的评价,包括皇帝、诸侯、大臣以及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通常是根据这个人的功绩来评价的,这个评价字数不一,比如刘邦的谥号是高(功绩很高,没有别的能够概况了),而朱元璋的谥号就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读起来都够费劲的。还有范仲淹的文正也是谥号。
一般在唐朝之前称皇帝多称谥号,比如汉武帝、文帝,隋文帝等等,所以刘邦正统的称呼是汉高帝,不过后来谥号的泛滥,后代为了彰显祖宗的功绩,什么好听用什么词怎么长怎么来,所以唐朝后一般以庙号来称呼皇帝(这时候基本上皇帝死了都会有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不过由于明清两朝皇帝的年号不在变化(以前皇帝的年号随时变化,比如有喜事了换个年号,打胜仗了换个年号等等)所以明清的皇帝被我们所孰知的是年号而不是庙号,比如朱元璋是洪武,比如崇祯(明思宗),比如康熙(清圣祖)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在伦理辈分上,高祖指的是曾祖父的父亲,太祖指的是曾祖父的曾祖父的父亲,普通的家族在祠堂、宗庙中一般是这样论的。不过涉及到古代皇族又不一样了,皇帝一生的称号可能有很多种,如谥号(皇帝死后的谥号)、庙号(皇帝死后太庙供奉用的名号)、年号(汉武帝继位后最先使用年号如汉武帝使用的元狩、建元、元光)、尊号(始于唐代,其实就是类似现在什么第一美男、千年美女之类的)。
题中提到的刘邦“汉高祖”的称呼实际上涉及的是庙号、谥号两种称号,《史记》记载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刘邦正式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所以刘邦也被称为汉高帝,高祖只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别称或误称。
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皇家宗庙(太庙)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根据考究应该是起源于重视祭祀行为的商朝,原本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享有庙号的,庙号的正常顺次是太祖、高祖、世祖、烈祖、圣祖、显祖、太宗、世宗、高总、显宗、中宗、肃宗等,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享太祖的庙号自然是符合常规的。实际历史上很多朝代开国并不用正常顺序来的,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是高祖,因为他对他的祖先进行了追封,他的祖父李虎被追封为太祖,他的父亲李昞被追封为世祖,而李渊自己的高祖的庙号是李世民追封的,按顺序李世民应该能用烈祖、圣祖等庙号,但他死后李治只是追封为太宗,李治登基后对李氏的祖先进行了各种追封,如李虎的父亲李熙被追封为献祖,还有李暠也被追封为太祖,所以唐代是有两个人被尊为太祖的,唯独李世民仅仅被尊为太宗,看来这庙号的称谓和古代皇帝一生的功过应该是有莫大的关系的。尤其唐朝是人人都有庙号,但汉朝时却不是人人都有的,文景之治的景帝就没有庙号,但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却有世宗的庙号。
谥号
谥号是古代皇帝死后,朝廷对其生平功过的一种总结,据考究大概其源于西周时期,不过春秋时期部分国家以及之后的秦朝并不使用谥号。而谥号也不仅仅只有皇帝有,如诸葛亮的诸葛武侯、韩愈的韩文公、岳飞的岳武穆都属于谥号。因为皇帝的谥号一般是礼官议定的,所以如果之后继任的皇帝不够强势的话,那褒贬只能听由礼官的了,根据褒贬谥号大致上分为美谥、平谥、恶谥,通俗的将就是优等、中等、次等。如文帝、景帝、宣帝这种是褒义的即为美谥,古籍记载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如哀帝、闵帝、思帝这种就属于平谥,如厉帝、炀帝这种带贬义的属于恶谥,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皇帝的权利也不断的扩大,这使得皇帝可以更深入的影响礼官制定谥号的权限,哪个皇帝希望自己的先皇是个昏君呢?所以谥号逐渐被干涉到没有公正可言,反而是庙号更加的能够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庙号虽然有某些特定的字、词来称呼,但似乎并没有什么顺序可言。但是按理说没有任何史籍有记载刘邦对其先人进行过庙号的追尊,加上他原本的庙号就是太祖,司马迁也不应该会犯错误,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应该只有两种可能:
一、刘邦曾经追封他的父亲刘仁为太上皇,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其为太公,虽然没有尊庙号,但或许是司马迁为了避免混淆,从而使用刘邦谥号、庙号的混称。
二、或许司马迁认为刘邦的的功绩、德行并不是完美,至少不能享太祖的庙号。
《史记》中沛公、汉王、高帝、汉太祖都是刘邦不同时期的正确的称谓,唯独是汉高祖的称谓,可能是太史公有他自己的一些考虑、判定,而之后的大部分史书都是参考司马迁的《史记》,所以也出现混用、“汉高祖”的误用的情况并不奇怪。
※※※※※※※※END※※※※※※※※
参考文献:《史记》、《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