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沈从文的《边城》?
优质回答:
这是一本别人都读过的小说,我却现在才读。每个作家笔下,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里面尽是鲜活的人物。因为之前读了汪曾祺的散文,知道他是沈从文的高徒,所以就顺着买了两本沈从文的书来读。就这样,终于把原本之前就应该读过的小说,认认真真读了一遍。读完之后,特别喜欢这种把悲剧和不幸,写得如此唯美的笔调。一切诚如: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边城》成书于1933至1934年间,是沈从文重造民族品德思想的一次文本尝试,他在小说中描述了一个有桃源色彩的小山城茶峒,塑造了几个健康、正直又热情的青年形象——翠翠、天保和傩送,因为命运和爱神的拨弄,这三个年轻人之间发生了既纯净又悲伤的故事。
《边城》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它长久不衰的影响力,现在是务须多言了,但你知道吗,在成书之初,沈从文却曾经断言,《边城》中对农民、士兵和农村的描写注定了它将是一本“落伍”之作。
沈从文这番话看似对《边城》没有信心,实际表达的,却是对当时文坛风气的强烈不满。《边城》这部小说,作于1933年底至1934年初,了解现代中国史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炮火横飞、国土日渐沦丧的时代,国情、民情将几乎所有文人都推进了亡国丧种的焦虑中,他们孜孜不倦地追问,曾经的天朝上国为什么会沦落到任人鱼肉的境地?于是,他们笔耕不辍地为民族国家诊断病情,开药方。
起初,他们的诊断书上有一种遗传痼疾,叫国民劣根性,包括自私、狭隘、愚昧、麻木等种种人性阴暗面,文学家认为,正是这些性格缺陷,导致了整个民族落后挨打的局面,要改变现状,就得对国民进行启蒙,因为国民的主体是农民。这样一来,那个时期的民族文学农民文学,就以批判农民、揭露农村社会的黑暗为己任。这样的作品,在三、四十年代乃至建国之后,都成了文坛的主流,深受批评家喜欢,也深受读者欢迎。
但《边城》不是这样的。
具体来说,沈从文也不愿意这样写农村和农民,他在“题记”中说:
“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也就是说,沈从文笔下的农人士兵身上既有伟大闪光之处,也有琐碎平凡之处,因为一腔温情,他既不打算歌颂前者,更加无意批判后者,只想老老实实地呈现一切。这样的作品,在当时追求进步的文坛,便被视为多余乃至“落伍”,是批评家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在明知要遭到批判和讨伐的情况下,沈从文为什么还要坚持写《边城》。现在答案已经很清晰了,因为《边城》里有沈从文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整体判断,有他对文学的理解,对审美的坚持,对故乡的追忆,对自然和人性的膜拜,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可以说,《边城》凝结了沈从文三十余年的人生体验,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真诚的作家,一个诚实的人,他不得不写,也不得不那样写。
《边城》出版之后,正如事先所料,受到了文学界的批评,沈从文清楚地知道批评家和读者想要什么样的作品,但他决定不给。他同样清楚地知道,总有一天,总会有人,从《边城》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那就是对人类智慧和美丽的永远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的憎恶。
他相信,他终会得到理解和接受。这份坚持和独断,为沈从文个人带来了后半生的噩运,也为文学史留下了一位大师。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品,在1999年《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上,《边城》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喜欢我的回答,不妨随手点击关注,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其他网友回答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展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最淳朴的风土人情,讲述了那时候少男少女间纯洁的爱情故事和人性最本真的善良,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爱的最高境界是“成全”。小说里的小镇山美水美,最美的却是人性。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傩送愿意为了心爱的姑娘放弃作坊,宁愿守着一艘破船,他爱的单纯却又坚决。书中的爱情线是毫无疑问的主线,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也牵动着读者的心弦,动人至深。但书中的兄弟情也一样让人动容。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爱上了主人公翠翠,他们没有按当地的风俗进行决斗。哥哥天保知道了弟弟傩送的心思后便主动退出,选择了离开,途中却不幸遭遇了意外,溺水身亡。傩送心怀愧疚,无法再面对和翠翠的爱情,也选择了离开。面对爱情,本是情敌的兄弟二人没有争执不下,没有你死我活,而是选择了公平的竞争,用最美好的心态祝福彼此。哥哥更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主动选择了退让。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这样的兄弟情义显得难能可贵。
命运就这样捉弄了三个纯真善良的年轻人:哥哥天保为兄弟情献出了生命;弟弟傩送为弥补内心对哥哥的愧疚放弃了自己一直信仰的爱情;而翠翠,则带着对傩送的刻骨铭心等待了一生。“他或许不会回来,他或许‘明天’就回来。”
在最美的湖光山色中,孕育出了最美的一群人。他们懂得爱的真谛从来都不是占有,爱是当你爱上一个人你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爱情成全她的幸福。
其他网友回答
《边城》是沈从文知名作品。通过对湘西茶峒的描写,给广大读者展示出来不样的风土人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副充满人情的诗意篇章。《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主要描述了湘西一座边城,茶峒。在城内码头大老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他们兄弟二人,与摆渡人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富有湘西气息。
《边城》中所描述出的人物和景色,是那么的质朴和自然。向我们勾勒出一个饱含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乡土风情。但是,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化作一抹难以忘却的记忆。船总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导致剧情的反转。而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翠翠的祖父也逝去,留下孤零零的翠翠。一段看似美好的爱情故事,就此以翠翠在渡船边等“那个他”而伤落幕。傩送,可能回来茶峒。也可能不在回茶峒。回来,就一定会和脆脆在一起吗?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其实是最好的结局。不完美才能更为激发人都想象空间,就如同维纳斯的断臂之美样。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着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他本出身于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道中落,跌入穷苦。在他小学毕业后,未满十五岁时就参军,而后在军阀军队里颠沛于湘、川、黔各地。早早的就体验到了世间疾苦,对美好事物也更加心神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