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丞相李斯的故事 秦朝李斯的故事

网友提问:

有关李斯的故事,秦国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优质回答:

李斯,秦朝丞相,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年青时是一郡之小史,有一天入厕,看见老鼠在厕所里偷屎吃,当有人或者狗进来时,吓得纷纷逃窜,而当他走到屯粮食的仓库时,又看到老鼠在大摇大摆的偷吃着粟米,而且比起厕所里的老鼠更肥硕,更不用担心人和狗的惊扰。于是李斯感慨道:人也和老鼠是一样的,有没有出息,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于是拜荀子为师,学成之后西入秦国,在吕不韦的举荐下辅佐秦王赢政,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灭亡了六国,建立了大统一的秦王朝。李斯也因自己的才学和功绩被秦始皇拜为丞相,他建议销毁民间兵器,坚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制定法律,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辙,主张焚烧民间藏书,禁止私学,加强中央集权。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赵高勾结,伪造遗诏,立秦始皇次子胡亥为帝,逼死大公子扶苏。也为自己的将来埋下祸根。

后,李斯在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腰斩干市并灭三族。李斯在受刑前,抱着儿子哭道‘要知今日,何必当初’。

所以后世司马贞评李斯:‘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位极人臣。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李斯才高八斗,精明强干,最后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还是由于他私心太重,他的‘厕鼠仓鼠论’害了他。

其他网友回答

李斯本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早年曾在楚国担任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辞官拜入荀子门下求学,学习帝王治国之术。然而,在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却并未返回楚国,而是前往秦国求官,并最终出任秦国丞相。而身为楚人的李斯,之所以最终选择入秦求官,主要便是源于其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

悟出“老鼠哲学”后拜师荀子,前往秦国通过吕不韦入仕

周赧王三十一年(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小时候的李斯史料中并没有太多记载。随着年岁渐长,青年时期的李斯在当地做了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直到一天,李斯看到厕所里有一只老鼠在吃脏东西,受到人或狗的惊扰便逃之夭夭;之后某天又在粮仓里发现了一只老鼠在吃囤积的粟米,对人和狗根本没有畏惧之心,十分的安逸。后来,李斯便从两只老鼠的区别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老鼠哲学”。

战国末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逐渐崩溃,大量有识之士开始纷纷进入朝堂,追名逐利已经成为了士子阶层的一个普遍现象,悟出了“老鼠哲学”的李斯,也不愿再这么浑浑噩噩的度日。不过,当时列国虽然已经开始大量从民间选取人才,但那也需要你自身有才学,能够打动君主才行。于是,李斯便辞去了职务,踏上了求学之路。

李斯先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治国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开始为自己谋求立身之地,时值战国末期,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之外,其余六国早已衰败不堪,如此局势下,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的李斯,自然不会选择其余六国,于是便想去秦国寻求发展。

在向荀子辞行时,李斯说道,“我听说人如果遇到机会,就千万不能错过。现在秦王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人才施展抱负的好机会。如果地位卑贱,又不想着去争取功名利禄,那么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白白长了一副人的躯壳罢了。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非议他人,延误功名利禄,标榜自己的与世无争,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要西行去往秦国,施展我的报复”。从这段话来看,李斯对于功名利禄可谓极度渴望。

李斯来到秦国时,恰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嬴政刚刚继承秦王之位。由于秦始皇当时尚年幼,因此朝政大权基本被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善于寻找机会的李斯便去拜访了吕不韦。两人一番交谈之下,吕不韦对李斯很是满意,将其提拔为了郎官,由此入仕。

成功游说秦王获得晋升,上《谏逐客书》得以留在秦国

郎官作为秦王的侍从,李斯担任此职后便有了经常接触秦王的机会,虽然当时秦始皇的年纪还不算大,并未真正执掌朝政,但随着李斯接触秦始皇时间的增长,使得李斯对秦始皇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理想都有所了解,而这为其日后晋升提供了可能。

随着秦始皇年岁增长,逐渐开始接触朝政,李斯也开始寻找机会对秦始皇展开游说,他表示“如今周王室和六国都已经衰弱,而秦国历经六代发展已经极为强盛,因此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要扫平六国就如同扫除灶台上的灰尘一般,一统天下、成就大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倘若错过这个时机的话,等到六国再强盛起来,采取合纵的策略,那时即使黄帝在世,也难以吞并他们了”。

李斯的这个游说之词,显然打动了秦始皇,于是秦始皇将其提拔为长史,并按照李斯的建议,暗中派人携带金银财宝对各国展开游说,收买各国实权人物,挑拨离间六国君臣关系,进一步削弱各国君臣关系,同时避免六国的合纵可能。

经过长期的挑拨离间,各国朝政愈加混乱,更从根本上消灭了六国合纵的可能性。之后,秦始皇派兵攻击各国,果然轻易取胜。眼见李斯的建议效果显著,秦始皇便又将李斯提拔为了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蕲年宫之变”爆发,嫪毐被诛除,后又牵连到了相邦吕不韦,结果吕不韦先被罢免,后被逼自尽。之后,韩国人郑国以修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实为刺探秦国情报,并使秦国劳民伤财。事发之后,因吕不韦、郑国都不是秦国人,于是秦国宗室和大臣都对秦王建议驱逐他国客卿,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令》。

楚国出身的李斯,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为了继续留在秦国,李斯便上了一封《谏逐客书》,成功劝说秦始皇撤销了《逐客令》,李斯这才得以继续留在秦国。

治国理念与始皇相合,朝堂廷辩后得以出任丞相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年),经过长达十年的灭国战争,秦始皇终于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对于该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国家,秦国朝堂曾经展开过一次激烈的讨论,而正是这次廷辩,使得李斯最终登上了丞相之位。

丞相王绾当时建议秦始皇,应该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和功臣分封到燕、齐、楚等偏远地区,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证国家的稳定。秦始皇并未轻易决断,而是将此提议公开提出,交由大臣们进行廷议

当时,朝中大臣大多赞同丞相王绾的建议,但时任廷尉的李斯却说,“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者极多,然而最终还是逐渐疏远,相互攻击如同生死之仇。如今陛下统一天下,应该全面推行郡县制,诸子和功臣重赏便可以了,不应该再采取分封制。这样可以避免和周朝犯同样的错误,天下人也就没了异心,这才是稳定天下的好办法。”

李斯的提议与秦始皇不谋而合,秦始皇说道,“天下苦战不休,就是因诸侯林立,如今天下初定,再分封诸侯国,天下便又要陷入战乱了。想要再次获得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应该按照李斯的建议办。”

正是这次廷议之后,李斯真正取信于秦始皇,李斯不久之后便取代王绾担任了秦国丞相,权势开始达到人生巅峰。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对商鞅的功业极为敬佩,并立志想要超越,如果说商鞅改变了一个国家,那么李斯便立志要改变一个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谈说李斯,百家之荀卿,韩非子二子不可不提,斯少时为楚上蔡小吏,偶得而悟之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在所自处耳。于是师从荀子,与韩非同学,荀子虽是儒家,却与孔孟不同,性恶之说便出荀子,其为七国晚期之天下名士,斯学成,乃自荐于吕不韦门下,言于秦王言:周德衰微,秦当扫除六国,一统以成帝王之业。秦王然之乃重任于斯,又因秦改旧制而致勋贵议逐客,斯乃做《谏逐客书》陈其利害得失,深得王心,更不相疑。宇内一统,天下归秦,拜斯为丞相,功绩卓越,定帝号,明律法,去分封,书同文,车同轨,衡器一致,削天下兵甲,皆有斯功。

李斯相秦,终始皇一朝,其子皆附马,女皆王子妇,恩荣威权不亚吕相不韦,惜乎盛极而衰,物极乃反,终为胡亥、赵高所杀,临死方云若为上蔡吏,携子驱犬逐兔,终不至族死矣!

人心之所望切为何焉?临死方悟,其有用乎!

李斯生平,害韩非于死,杀扶苏有嫌,功过是非,唯任后人评说,然,其才之高,不弱韩非,韩非有法家名篇《韩非子》传世,为后世帝王秘典,斯则有佐秦一统,立万世法则之功,吾意荀卿有弟子如此,必不憾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