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的小儿子为何会被饿死呢 杜甫的小儿子是饿死的吗

网友提问:

唐代诗人杜甫的小儿子为何会被饿死?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杜甫的小儿子饿死的事实,在杜甫的诗中可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摘相关诗句如下: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这几句记述了这一悲剧: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受冻挨饿的穷生活,我怎能长久不管?这一次去探望,就为了有难同当。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

杜甫小儿无食致夭折悲剧的背景。

功名之路不顺畅。

杜甫希望获得功名,很大原因是家族传统“奉儒守官”,有救世热情,他有着坚定的现实人生观。可惜他参加科考时的总负责人是宰相李林甫,他记恨文人,怕他们批评朝政对自己不利,做了手脚,科考无人及第。

杜甫经济上穷困潦倒。

他父亲的去世使得杜甫几乎完全断了经济来源,那时候的文人,除了自己入仕能得到俸禄之外,基本上只能依靠家庭。751年以前,杜甫一直无固定居所,常住客栈或驿馆。他的妻子一直是留在洛阳独自照顾家的。到754年左右,杜甫在长安找到了固定居所,才寄家书让妻小搬来长安。

正值社会动荡。

754年,妻子和孩子都来到长安后,杜甫才意识到他的经济状况很难维持一家人的长安生活。不到一年,杜甫不得已只好将妻子安置到奉先。

我们看到这个时间节点,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755年,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

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杜甫小儿子饿死的悲剧。

杜甫当时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这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动荡的社会中,穷苦人悲剧的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是“有女如玉书中寻”,关注我,追寻如玉的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之中要说唐朝诗人,我们首先会想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两人的诗文,甚至有才的学生一度给杜甫画出了一套写真集。

虽然杜甫和李白在文化层面上来说相差不大,但是两人的现实生活差距却有很大的区别,被我们尊为诗圣的杜甫生活穷困潦倒,小儿子居然被活活饿死在家中,杜甫的小儿子为何会被饿死呢?

诗圣杜甫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虽诗圣杜甫出生在北方望族,幼年是家境也不错,杜甫后来的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虽然自己有官职在身,但是这个官职很小,只是赐的河西尉,因为他不愿意做改成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是个小官。

而这个小官还是杜甫因为生活所迫才去上任的,当时唐朝由盛转衰,正处与乱世,唐玄宗李隆基后来的政治腐败导致百姓生活及其贫困,饿死者不在少数,同样杜甫也是如此。

为何诗仙可以富的流油,诗圣穷困潦倒

我们对比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句明显可以看出两人意境上的差异,当然两人的诗文都是旷古绝今,这里不是两人要比高低而是诗文意境。

李白的诗文大多是豪放、酒肉、游山玩水,这种则是代表贵族生活,给富贵人的奢侈生活增加文学意境,自然李白受贵族喜爱,那怕皇室都对李白赞赏有加。根本原因是李白让酒肉之间充满才气,这正是皇帝和上流社会喜欢的,李白的生活可想而知。

诗圣杜甫的诗文虽然同样旷古绝今,杜甫的诗文则成了现实生活的写照,典型的写实。这时的杜甫已然成了平民百姓的代言人,杜甫虽有才学,过于写实是统治者和上流社会厌恶的,加上杜甫清高的性格,自然杜甫的生活穷困潦倒。

诗圣杜甫小儿子为何会被饿死

杜甫虽然出身不错,但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间,也是战乱的年代,杜甫的生活质量不用说也是极其贫苦。

杜甫官职卑微,俸禄少的可怜,还要养育两子一女和妻子,难度可想而知。况且杜甫诗文不像李白那样倍受上流社会喜爱,自然其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资助。

最主要的原因是战乱,战乱时代,你是官如何,连唐玄宗李隆基都出逃饿肚子,杜甫一个区区小官,在乱世与百姓无二。

乱世之中的人饿死的不在少数,古代本身生产力就极具低下,太平盛世都很难温饱何况处于战乱期间,杜甫小儿子饿死也是不可避免的。

封建社会之中,那怕战乱和饥荒的年代,依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古以来不变的法则,可叹杜甫不是朱门,杜甫清高的性格无缘朱门,但杜甫的诗文依然倍受我们喜爱。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至今作品流传量非常的多!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杜甫的很多诗都曾表现出他身上拥有想要济世扬名,建功立业的强烈念想,对家国的忧愁,对百姓的关怀之心。由于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安史之乱”导致国家民不聊生,很多百姓不得不开启了流浪生活。而杜甫也在其中,更不幸的是自己的儿子也在动乱中饿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深刻的表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生活在困境,自己都不知如何生存,更别说自己身边的亲人。我相信,天下没有一个父亲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可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有很多的不得已。面对如此惨境,诗人依然发出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咆哮声。

愿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都能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心怀家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筑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明明有官职,小儿子为何还是被饿死了?

杜甫真的是一个苦命的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仕途不顺,命运多舛,艰难度日。可以说是古代穷困诗人的一个缩影。而正是因为他穷困的生活让他的儿子饿死家中。真是悲剧!

杜甫的一生

杜甫可以说见证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他本人更是在唐代的衰败中漂泊不定,碌碌无为,艰难生存,正是因为他对于民间疾苦感受颇深,这才写出了“三吏三别”在内的反映当时人们艰苦生活的诗句。而青年的杜甫和他老年时期是不同的。

青年时期的杜甫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志,可是四五十岁仍然不被重用只得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纵观杜甫的一生,入仕极为不顺。多次考取功名不得。这和当时朝廷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时权相李林甫当道,让很多有志名士都不得入仕,杜甫也在其中。凭才识不得重用,只得向他人献赋,可是客居十年仍然不被重用。

天宝十年,玄宗举行三大庆典,杜甫献《大礼赋》这才得到玄宗赏识,生活稍有改变,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碌碌无为四年,这才得到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可是同年十一月回乡省家,在门外听到房里哭声,原来是小儿子被饿死了!

想想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可是不被重用,没办法,杜甫也要生活,只能担任这个官职。可是为什么担任官职的杜甫,其儿子还是被饿死了呢?

小儿子饿死原因

北暮认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担任兵器库的管事时间并不是很长,客居长安十年本身日子过得也很辛苦,自己的日子估计活不下去了。

好不容易得了个官职领了几个月俸禄(估计也不多,唐朝已经衰败,能给兵器库管事给多少俸禄?)杜甫带着这些俸禄回到家准备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可是回去后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社会把人杀死根本不需要动刀剑,它会指使生活去干!

杜甫命运后续

这个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杜甫的面前。他还来不及悲伤,安史之乱爆发,他开始了自己的流亡之路。

后来站队唐肃宗,这才得到了唐肃宗的赏识,被封为左拾遗,可是好景不长!因为房琯事件而两次被贬!

不久,安史之乱的叛军又与唐军发生大战,唐军大败,他又开始逃亡,在这期间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等著名诗歌,反映战争对于百姓的影响。

后来被人举荐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官回家。居住于杜甫草堂,生活困苦,草堂破败,风雨不遮!杜甫和妻子孩子生活苦不堪言,难以为继。他在诗中写到“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意思是,孩子饿的已经不知道父子礼节,在东门叫嚷着要吃饭。

面对此情此景,他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生活困苦仍然在诗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困苦的一生,艰难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你让人们懂得了什么叫做不屈的命运,你让人们知道了生活打不败一个伟大的巨人。杜甫,一个生不逢时,一个被人敬仰的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