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鸿章为何称洋务运动为纸老虎?
优质回答:
清廷和日本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清廷近30年洋务运动的终结。之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被作为替罪羊开始在中央被清洗而下课。所以才有了李鸿章感叹所谓的洋务运动,是纸老虎。自己不过是裱糊匠。
李鸿章的原话是:
老夫办了一辈子的事情,一是练兵,二是海军。如今看来,都是些纸糊的老虎,何尝能真正放手办理,不过勉强凃饰,虚有其表。若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箿,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箿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我们不难看出李鸿章的委屈,无奈,失望和悲愤。搞了这么多么多年的洋务,协调了多少利害关系,求了多少爷爷奶奶,得罪了多少贵戚权臣,打压了多少子弟属官,所求不过“强军”二字。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造洋枪,造洋炮,造洋船,开办西式学堂,明知会被坑还必须一脸讨好地请洋顾问,洋工人,洋教官,买洋图纸,洋机器。兜兜转转,曲曲折折,李鸿章搞出了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本以为可保境安民,一改过去海境无兵可守,无船可敌的悲惨状况,却孰料一战而覆没,毫无还手之力。
李鸿章肯定会痛思这个教训。到底为什么导致了这个局面。身为清廷汉家重臣,李鸿章对清廷蝇营狗苟是非常熟悉的。满清贵族和汉家重臣的互不信任,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对垒,财政缺口巨大而主子们依然奢华糜烂,还有因为手握兵权而不断受到的猜忌和无端打压。一个人做事情,一堆人挑毛病。一两军费的下拨,经过层层贪腐,最后落实的不到十之一二。
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李鸿章真的开始明白,清廷之败,也许真的不仅仅只是军事外交层面的失败。是这个系统和体制出现了问题。这样一个朝廷,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没有创新,没有造血能力,即使有十个北洋水师,也终究会有一败。
所以李鸿章说“如今看来,都是些纸糊的老虎,何尝能真正放手办理,不过勉强凃饰,虚有其表”。
从历史上来说,正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当时的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清廷政治体制的弊端,以致有了后来的“维新变法”。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嘛!
其他网友回答
由于清國的闭关锁國,固步自封,肓目自高自满,自诩是天國天朝世界中央,勿需学蛮夷的歪理邪说,雕虫小技,鸦片戦争英法联軍的船堅利砲轟开了天國干年沉重的大门,摧城拨寨,摧枯拉朽如无人之境,天朝惊愕了,惊醒了,原来天朝与西方列强实力相差之大,而且是全方位的,于是有识之士呼吁西学,力主开放,以期改变國運,富國强兵,其中以奕析曾公李左中堂張之洞为主流的洋务改革派,擎起中國洋务運動的大旗,励精图志,掀起了轟轟烈烈几十年的实業救國,派员西洋留学攷察,大力兴办新軍,骋請西洋專家教官,兴办学堂、工矿、釆购西洋軍械舰船,经过几十年辛勤耕耘,打造了東亚最强大的軍事力量,貌似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君主制度,全面西化,并取得成功,國家强大了便走上向外扩張之路,剑指中國,双方甫一交戦,清國海上陸上兵败如山倒,被迫签定耻辱的《中日馬关条约》之二十一条,丧权辱國,赔银开埠割地,山东遼东台湾悉数收入倭国囊中,中國陷入水深火热、灾难深重之境,从而引發公車上書,呼吁变法维新,弱國无外交,落后就要受凌辱。李中堂一生呕心沥血搞的洋务運動倾刻灰飛烟灭,无怪于悲叹洋务運動是纸老虎,因为洋务運動貌似改革,学習西方先進技术,表面上好像取得一定成果,但治標不治本,没有从治度上、思想上、法理上,政治上彻底改革,因而是失敗的,再好的企業、武器、经济、权力掌握在思想僵化、守旧的顽固派手里,一切都等同水中捞月白费功,此時的清王朝就像一棵参天大樹,而其内里从根及顶早已蝼蚁滿穴,腐朽透顶,大風一吹,立刻倒蹋。清王朝一些所谓改革改变只是由上而下触及肌肤而未及内里目的是苟延残喘,延缓其腐朽统治,因而未能得到廣大民众支持,既得利益阶层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拚命力阻改革,包括清王朝主要执政者,沉舟侧畔千忛过,病樹前面萬木春。辛亥革命的槍声,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中華从此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半资本主义的新纪元,历史是发展的,任何逆历史潮流者必将落得可耻下场。展望當下,千帆竞發,千载难逢之良机,为中華之崛起,重塑輝煌。
其他网友回答
洋务运动也罢土务运动也罢,关健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的错误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此言有错吗?我个人看没有错。
其他网友回答
形而上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封建思维方式,并没有让资本家获取相应的地位,根源上不做改变,官本位,家国天下,不能从根源上解放生产力,只会是饮鸩止渴,加速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把偶然变成必然。
清朝亡于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