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的区别有哪些?
优质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解释的版本比较多,但没有让人十分满意的。我的见解是:心肌梗塞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了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肌梗塞控制不力,继续发展,造成的最终恶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肌梗塞所包括的两种形式,其原因都是心脏血供不足所导致的,区别是缺血程度的轻重不同,结果不同。一种是轻症堵塞性缺血,这时心脏供血血管虽然狭窄,血流变细,但血流没有完全中断,还能给心脏提供维持其最低功能的血液。此时心脏功能虽已受到影响,心肌细胞也有损伤,并且有了心肌梗塞那样的症状,但无心肌坏死这种严重情况。另一种是重症堵塞性缺血。这时,心脏供血血管已经极度狭窄,或者完全堵塞,不能再提供维持心脏最低功能和心肌细胞代谢所需的最低能量,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发生心肌梗死这种严重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
心肌梗塞说明血管已经发生闭塞性改变,心肌梗死说明冠脉堵塞已经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意见建议:1,对于你这个病情最好是做一个冠脉造影的检查2,要是血管狭窄明显的话,建议尽早做支架治疗比较好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答。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都是因为心血管(冠状动脉)堵塞,导致远端心肌供血中断,继而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这两个疾病名称并存的现象,有一个故事,由此也反映出我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过程。
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均源于国际统一的疾病名称: Myocardial Infarction(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 I21-I22)缩写为:MI的疾病。
该疾病自清末民初维新文化运动由欧洲医学文献引进中国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直被翻译为:“心肌梗死”。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部分革命红卫兵专家认为该名词带有崇洋媚外,恐吓大众的错误,提出改为更加实事求是的“心肌梗塞”。从此进入医学临床诊断,且开始运用于正规教科书和科研论文。
时间进入上世纪最后十年,人们开始认识到心脏病的可预防,可延缓的特点,由老一辈心血管病先贤吴英凯,陶寿淇,吴锡桂等专家提出恢复“心肌梗死”的疾病名称,以唤起人民大众对心脏病的预防意识,并且较准确的反映了心机缺血导致心肌细胞不可逆转,不可再生性死亡的病理特征,而不局限于纠缠于发生心血管阻塞发生后,病患是否可以抢救重获生命的情况。这一建议立即得到李立明,姚崇华,于世北等新一代慢性病预防学者和广大临床医生的支持,并且在中国慢性病预防中得到有效应用。2018年8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世界心脏病联盟WHF联合发布的“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中文版,就采用了“心肌梗死”这一术语。
故事到此,历史造成了目前国内一个疾病,两个疾病名称并存术语的状况。平心而论,心肌梗塞突出表达了心血管堵塞的病理过程,心肌梗死突出表达心血管堵塞的病理结果。然而原文Myocardial Infarction所表达的不过仅仅是:“心脏的肌肉的堵塞”这样一个及其简单而不确切的意思而矣。然而可能是中文表达极度精确,中文意在言外所暗示的多层次丰富哲学内涵,导致我们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去追索那永无穷尽的完美。这时,不禁令我想起中医诊断中提到的一种叫做“狭心症”的病,不禁心中泠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