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古书 年轻人应该读什么古书

网友提问:

古书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有的新青年不喜欢读古书?

优质回答:

古书的魅力

读书使人明智,读古书能让我们不忘本。古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现代人进行研究写作的参考素材。

品读优质古书,一方面,能教会我们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1. 古书中的修辞手法,叙事方法,以及思想精华,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现在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现成的素材,可以参考和借鉴。

小新的火热漫画《狐妖小红娘》中有一篇伐木工胡尾生和树妖月啼暇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一章讲述了二人的前世渊源,“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有典故可以查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盗跖,古人名字,跖读音(zhí)。

上面讲述的都是因门户之见不能在一起的男女,私定终身之后决定一起私奔,可是私奔那天,男方到了约会地点等待,女方还没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史无前例的大暴雨,男的傻乎乎地一直抱着柱子等待,结果最后就被淹死了。

只不过庄子描写下的尾生,淹死的时候还紧紧抱着梁柱,而小新漫画里的胡尾生是抱着一棵大树,一直在等树妖族的月啼暇,直到淹死也没放手,真可谓痴情至死不休。

2. 历史上的成语典故,讲述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和道理。

我比较喜欢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典故,炎帝的女儿女娃,千百年来化作精卫鸟一直在衔石填海,她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还有许多典故,比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都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沿用前人好的方法,我们做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你们知道的成语典故都有哪些?欢迎留言。

3. 诗词从古延续至今,是现代人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我们身心疲惫时诗意的栖居地。

古往今来的励志古诗名句:

4. 古代的人物传记史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比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冠居“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我们了解远古历史文化很有帮助,且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牢记初心,不忘根本。

《史记》文言文的版本,我也去看了,完全是懵的。字也不认识,拗口的语句更让人有弃书的冲动。

不过后面找到一个文白对照本,见图:

5. 明清小说,元杂剧,唐传奇,这些古代文学作品,能让现代人间接地了解到古代风俗民情。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至今为止,大家都对书中的人物津津乐道,不仅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深入人心,就连书中不为人知的小配角,都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探讨的对象。

还有荣国府的园林描写,府内布局设计也极尽细致,对我们学习古代园林艺术和建筑学的研究者也颇有帮助。

曹雪芹刻画人物有血有肉,像他这样的古代知名优秀作家还有很多,写鬼写妖控诉封思想的蒲松龄,写《三侠五义》的石玉昆,写《窦娥冤》、《单刀会》的关汉卿,实在是数不胜数。

为什么新青年不喜欢读古书?

古书生僻字,繁体字居多,让人望而却步。

文言文的词句晦涩难懂,通篇知乎者也,让人看了立马就想睡觉。

古书中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遥远,和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潮流格格不入。

然而,现在大多数网络小说,基本上是供人闲暇娱乐,昙花一现后就失去了研究价值。

而中国古书中的智慧,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洗尽铅华流传延续下来的,为我们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想研究古书,却看不懂?漫言阿玥来给你支个招。

1. 找古书的白话译本,而且最好是文白对照的那种。

2.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查字典,查词典,也可以上网查。

3. 找你身边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朋友,帮你做翻译指导,不过前提你跟人家必须熟,怎么说你也得请人吃一星期的大餐啊。

4.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去报个汉语言自考,或者说汉语言类的研究生,你可以边学边研究,不仅解决你看古书看不懂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档次。

总而言之,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囫囵吞枣,什么书都读。要读好书,活学活用。

比方我现写东西之前都要看书找资料,然后总结利用。因为百度来的从来都不算原创。

除了四大名著,史记之类的,大家有什么好书推荐给我吗?万分感谢!

读完后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敬请告知。

其他网友回答

古书里可以看到文字、历史、文化等的来龙去脉,各种知识互相关联贯通,奇妙无穷,越读越深,细。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一则读古书需要慢功夫,二则带不来经济效益,所以现代人不喜欢读。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古书,是历代古人所作,经过时间的过滤,得以流传下来的精华。一部古书的价值,可以依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判断。年代愈久,价值越大。因为时间是试金石,一些无价值甚至无聊的作品,在历代读者的选择下,早已被淘汰,不会和今天的读者见面的。试想,一千年以后,甚至一百年以后,现在获得这奖那奖的作品,还会有哪些被届时的读者看到?外国的古籍暂且不提,现在中国所谓的古书,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史记》、《汉书》等等,大浪淘沙之后,都是一粒粒金光闪闪的真金,而历代也是有无数作品家写出过无数作品的。

现在的新青年不喜欢古书,无非三大主要原因。其一,中国古书多以文言文写成,现代人读起来较吃力;其二,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来源多,电影、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目不暇接,多是被动接受。不象以前要想获得知识和信息只能靠读书,靠啃书本,即使是古文也要读,甚至背诵。苏轼的侄子惊叹于晚年的苏轼每天默诵《汉书》,陈寅恪的学生经常听到陈大声朗读吐火罗文。其三是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不象古代,“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拼命读书,读圣贤书。

总之,社会在进步,在发展,过去那种读书人靠读书垄断信息,进而垄断社会资源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不懂、不了解的事情百度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也不可能死记硬背。

可是,对现在的新青年来说,与其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娱乐节目、视频、快餐文化上,不如静下心来,好好读读那些被时间证明的有价值,有营养,对人生,对社会有用的古籍。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健康的精神和人格。就如就餐,快餐和垃圾食品,虽然方便,有时虽然也美味,但毕竟对身体没有好处。

一个喜欢并坚持读古籍的青年,和一个腹内空空青年相比,其精神面貌和气质乃至人格应有云泥之别。“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繁体字看不懂吧[泪奔]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经典散发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辉,许多的当代人,却与之有着一层隔膜。这种心理可以用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来描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那位“佳人”就是古典名著,那位“行人”就是当下的读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