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商鞅变法,富国强民后,为何其结局如此凄惨?
优质回答:
中国封建历史上,改革者历来结局不妙。商鞅下场尤其惨烈,其原因既有共性,也有他自己太“作”的因素,粗略统计,起码有五个方面:
一、损害了贵族集团的利益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鼓励农战,秦国所有人的功名爵位,只有通过种地和打仗来获取。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王室人员没有军功,会被开除族谱;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建立了军功,才有荣誉,无功之人再有钱也没有什么地位。
这一政策,使原本那些无所事事却能享受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一夜之间失去了特权,只有去搏命立功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试问谁不会恨商鞅入骨?
二、开罪了储君及其老师
变法之初,政策推进不顺。恰好太子犯法,商鞅为了树立反面典型,决定拿他开刀,由于不能对储君用刑,商鞅便割掉太子师傅、秦孝公亲哥哥公子虔的鼻梁,在公孙贾脸上刺字。此后八年,公子虔没有迈出门一步。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太子接班之时,这一奇耻大辱,就算他自己为了国事能忍,他的师傅、伯父也会因咽不下这口气给他施加压力。
三、当权时手段过于残暴,引起众怒
商鞅当秦国国相十年,过于强调严刑峻法,手段残忍,秦国人动不动就因为犯法被杀。他经常在渭水边公开处决犯人,杀人之多,令河水变成血红色。
商鞅因此在秦国备受怨恨,为了避免被刺杀,他每次出门,都必须带着大量全副武装士兵前呼后拥。
四、贪恋富贵、不知进退
从公元前359-34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重用下,掌握秦国大权,并在前340年被封为商君,享受富裕的商於地区作为封地,可谓位极人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商鞅过于贪恋权势,甚至在秦孝公去世后也不知收敛,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五、外来人员,根基薄弱
商鞅是卫国人,在魏国工作期间不被重用,借着秦孝公招揽人才之机投奔秦国,从此平步青云。作为在秦国零基础的外来户,他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理念找到了秦孝公这一知音,他的权力也来自于国君的信任。
所以当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也就失去了保障。
综合以上,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头号强国,但秦国上下几乎都被他得罪个遍,继位的秦惠文王为了拉拢人心、巩固权位,顺应人心拿商鞅开刀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毕竟,兔死狗烹,此时秦国的变法体系已经成熟,有没有商鞅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是镜学家,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与朋友们分享不业余的历史认识。欢迎一起交流,共同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边陲之地的小国一跃成为势可呑并六国的强国,与商鞅变法强秦是分不开的。不过商鞅本人却不识为人臣之道,一生杀戮太重,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是命该如此。
卫鞅本是卫国人,出身于贵族之家,曾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家当过几年小官。他听说秦国新君渠梁,即秦孝公在招纳贤士,就动身前往秦国施展才华。
卫鞅来到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荐举,见到了秦孝公。
秦孝公对卫鞅给他讲的治国安邦的措施十分赞赏,决定重用卫鞅,任他为左庶长,并召告文武百官:“今后国家政令,皆照左庶长制定的遵守,如有违抗,如同抗旨。”
卫鞅在对秦国的法令进行仔细研究后,便开始推行新法,富国强兵。
他南门立木、取信于民、废井田、开阡陌、刑戮严酷……前后两次变法,一共推行了十年。使秦国政治经济得到了发展,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粮仓丰盈,军队骁勇善战,屡次击败领国,夺回了过去被占领的大片土地,拥有黄河、崤山一带的险阻,中原诸候对这个新兴的强国心存畏忌,另眼看待。
秦孝公为嘉奖卫鞅的功劳,封他为列候,并把秦国攻打魏国的商於等十五座城池赏给卫鞅,封号为商君,此后人们也把卫鞅称为商鞅。
至此,埋藏已久的杀身之祸也露出了端倪。
忠言逆耳
正当商鞅手下人对他齐声道贺,争相逢迎之时。他的一位门客赵良却看到了商鞅背后隐藏着的杀机,向他进言道:“商君您治理秦国,新法虽然已经颁行,但刑戮太重,百姓只是惧怕刑罚的残酷,而不是从心里遵守它、拥护它。太子对您处罚他两个老师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民间的百姓也早已怨声载道。一旦大王归天,您毕处险境,不如舍去富贵,辞去官职,尚可保全性命啊!”
赵良的一席话,尖锐的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弊端和所处的险恶环境。但此时的商鞅已经被眼前的荣耀冲昏了头脑,变得刚愎自用起来,那能听得进去赵良的逆耳忠言。
时间不长秦孝公去世,秦国拥立太子驷即位,就是后来的秦惠王。这时的商鞅自恃清高,仍然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没有对新君表示出足够的忠诚和敬畏。
车裂之祸
新君赢驷即位。深知商君之法可行,商君之人不可留。满朝文武对他又嫉又恨,百姓对他又惧又怕。为了安抚朝臣百姓,立威于天下,商鞅必死了。
在赢驷二位老师公子虔、公孙贾的用怂恿之下,先收回商鞅的相国印,后又诬其谋反(现在有一说商鞅的确是谋反了,目前尚有争论,尚无定论。)最后被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
在强秦的朝廷纵横捭阖一生的商鞅,就这样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原因在于他治国手段过于严苛,竟一之内诛杀囚犯七百余人,鲜血都染红了渭水河,哭声遍野,百姓吓得瑟瑟发抖,如此杀罚,虽然立了威,有了信,但失去了人情,失去了人心。同时自身也太过骄傲自负,这都为自己酿下了淒凉、悲惨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主持改革变法,历史上最成功的莫过于商鞅。
可是他改革变法成功的同时,取消其他贵族特权的同时,自身也变成了秦国最大的地主,拥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商邑。
他借鉴楚国的经验设计了郡县制,不许再搞封建制,大家只能买卖土地,而不能在各自的封地搞私人武装,这当然是一个正确合理高明的政治制度架构建设。
可问题是,他的商邑就保留了一支强大到足以抗拒国家的军队的私人武装啊。
一旦政治家推行的改革变法,自身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那么,只会加剧上层内斗,其悲惨的命运是可以预见。
今天很多人称许商鞅的治国功绩是没有问题,但是他并不是因为变法而死,而是死于他自己的贪婪啊。
可以说,商鞅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
高收益带来高风险。
法家诸子相对其他百家而言,入仕上位成功率高。而一旦上位,那个位置就是箭靶子,不死也得半条命。
这一点,法家诸子上位之前,心里也是明镜般的明白的。
在彼时剧烈的政治斗争中,谁上位都得死。此为必然。
而能够上位的,靠的都是真才实学竞争上岗。说不上好听,儒家、道家、墨家领袖是想死君主也不给他们机会啊。
商鞅搞的是郡县制,其目的就是取消贵族特权。
结果,在他这面改革的大旗之下,他诡异的成为了商君。一个拥有十五座城邑的商君。
这等于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任何一个政治家只要主持朝政,即便是贤明如诸葛亮,也要承受来自政敌的攻讦和抹黑。
而如果一个政治家要想强势主持推动变法,必然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这时候即便是为了自己变法顺畅进行,也当做到清廉自持。否则,身家性命、满门九族就得交代了。
当他剥夺了其他的贵族的既得利益,自己却成了秦国最大的封建领主,也就是选择了死路一条了。
于是,当他的后台秦孝公死了之后,他自然会遭到政治清算。
此一时,他束手就擒可能还有一线生机,而他却选择了倚靠自己商邑的私人武装力量去抗拒在战场上百战百胜的秦军,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尸体惨被车裂。
这样的下场太正常了,根本不值得同情啊。
在政治权利斗争中,最大的大佬从来都得爱惜自己的羽毛和政治名声。
历代改革家即便搞贪腐即便从改革变法中分赃,都是偷偷摸摸的。
那有像商鞅这么大张旗鼓的告诉大家,我从自己主持的变法中收益了十五座城邑,我建立了秦国国内最大的封国。
商鞅这等于在四面树敌的同时还自己找死,黄泉之路、地狱之门就是为这种人开辟。
当然,从商鞅的变法设计中,任何一个秦人都可以就军功论赏,那十五座城邑也确实是秦孝公奖赏商鞅夺取河西之地的,按照军功正规程序而获得的。
可是这样的政治设计,当秦国那些几百年严格下来的世官世职的贵族们都是脑残啊。
于是,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这哪里是什么守旧派的反扑啊,是商鞅本人不得人心,太贪,太缺乏谋身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个智商合格的政治家,既要懂的谋国,也要懂的谋身。
这保护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身家性命,也是保护自己的未来的政治遗产。
也就继任的秦惠文王英明,没有因人废政,在宗室多怨的基础上,仅仅弄死了商鞅,并没有搞全盘政治清洗。
要不然,商鞅之前的改革全得白瞎了。
人亡政息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常见的。
商鞅变法的成功,取决于秦孝公,更取决于秦惠文王。而商鞅本人的功劳固然有,却并不是最大。
贾谊都说的明白,奋六世之余烈,哪能功劳全落到商鞅一人之头上。当秦国历任君主全是吃素的啊。
说到底,商鞅就一个打工的。
打工打到自己命都没了,固然落得了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名声,可是千载之下,他的下场都是历代改革家的殷鉴了。
商鞅至今为历史教科书所歌颂,当然也是正确的。
在家国一体的宏大叙事中,一切过往的细节被忽略了。
普通人记不住,历史学家却留心。
今天,我并不是来做这个翻案文章,也不需要做。
商鞅之为人,自己已经在《商君书》一书上直言无隐了。
他留下这本奇书,交代了未来两千年。
这两千年中国史,说是外儒内法,明摆着孔孟当挡箭牌,行的到底是商鞅之法术。
中国历代权谋之书,在《商君书》面前,皆不过小巫而已。
岁月如流,百代易过。
此树非新树,日下无新事。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来,历史上实行变法之人,结局好的很少。因为只要是变法,必然会触动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管他的变法对国家的好处有多大,都会遭到很多权贵的痛恨。
商鞅同样如此。
在商鞅实行变法的时候,就遭到了以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为首的守旧贵族的反对、阻挠,甚至破坏。不过在秦国国君秦孝公的坚持,商鞅的筹划下,再加上商鞅提前培养的众多支持变法的底层官吏、普通士兵、百姓的支持,变法还算是顺利进行了下去。
变法虽然使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因为剥夺了很多旧贵族的特权和利益,商鞅也越来越成为守旧贵族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不敢对秦孝公如何,又见反对变法无效,于是就将眼光放在了秦国太子身上。
秦孝公的太子名叫嬴驷,他的两个老师(左右傅)分别为:右傅公子虔,左傅公孙贾。这两个人都是保守派中的代表人物。于是这两个人就不时的在太子耳边说商鞅的坏话,太子对商鞅也是越来越没有好感。
一次,秦国贵族祝欢无故杀人,按照新的秦国法令,应该判处死刑。因为连坐法的实施,祝欢无路可逃,最后躲进太子的东宫,藏了起来。
在秦孝公的同意下,商鞅命人将祝欢抓了出来,杀头、抄家。
太子犯了窝藏罪,也必须受到惩罚。
因为当时的太子只有十一岁,比较年幼,又是国王的继承人,不便施刑,所以,最终,秦孝公和商鞅决定,由太子的两个老师代替太子受罚。
商鞅逮捕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给太子传授知识的公孙贾被判处黥(qíng)刑,就是在额角上、面颊上刺上难看的花纹,再涂上墨。监督太子行为的公子虔也被处罚。
第二年,公子虔再次触犯新法,二罪归一,被判处劓(yì)刑,就是被割掉了鼻子。公子虔自感无颜见人,闭门家中,八年不出。
经此一事,秦国举国震动,包括所有贵族在内,无人再敢于挑战新法。新法的实行,全面推开。秦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快步前行。
《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因为此事,太子、公子虔、公孙贾等人,也将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也知道自己的处境艰难,但是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寄希望于秦孝公多活几年,希望太子能认识到变法对秦国的好处,从而理解自己。
但是就在此时,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年仅44岁的秦孝公突然得了急病,卧床不起。
病危的秦孝公,将商鞅叫到床前,托付后事。按照《战国策》记载,秦孝公认为自己的太子不支持变法,不能接任秦国君主的位置,愿意将秦国国君之位传给商鞅,但是商鞅坚辞不受。当然,即使商鞅接受,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商鞅也坐不稳这个秦国国君的位子。
早就联合起来的秦国贵族和太子一起,趁机全面把持住了秦国王宫,将话还没说完的商鞅赶出秦王宫,并规定,所有大臣要想见秦孝公最后一面,都得得到太子的批准。
又过了几天,秦孝公病逝,年仅19岁的太子驷即位为秦国国君,并于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为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史称其为秦惠王,或秦惠文王。
新君即位,守旧贵族纷纷活跃起来,不断的在国君面前说商鞅的坏话,闭门八年不出的公子虔也打开大门,出来四处活动。
本来秦惠王在当太子时,就非常不喜欢商鞅,再加上商鞅确实手握军政大权,且威望极重,功高震主,就更加令新即位的秦惠王担心。
没多久,公子虔联合公孙贾,诬告商鞅阴谋造反。秦惠王明知这是诬告,还是下令抓捕商鞅。
商鞅得到消息后,只得带着家属和几个随从,驾车逃离咸阳。
夜里,商鞅等人想找一个旅店住宿,没想到旅店主人却说,按照商君的法令,住店必须有“官证”(相当于身份证明),否则,旅店主人要受连带处罚。即使旅店主人让客人悄悄住下了,被邻居知道,也会举报,不然都会受到“连坐”。
作茧自缚的商鞅仰天长叹,无奈之下,连夜逃离。
商鞅开始想逃到魏国去避难,但是因为商鞅多次率领秦军大败魏军,魏军上下,非常仇视商鞅,根本不让他进入魏国。商鞅又想借道,逃到别的国家去,魏国边境守军也一概不准。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得逃到自己的封地商邑,组织起封地内的少量私家人马,公开造反。
秦惠王得到商鞅的消息后,调集大军,分两路攻入商邑。
商鞅知道不能正面对敌,避实就虚,率领军队绕小路,离开商邑,偷袭渭河边上的郑县,并一举拿下。
秦国大军得到当地贵族的告密,连夜追击。
商鞅在郑县稍作休整,正在考虑下一步的计划,不想秦国大军随后追到,将郑县团团围住。
商鞅组织人马一面守城,一面准备突围,不料城中的贵族在城内制造骚乱,偷开城门,秦国大军蜂拥而入。
商鞅寡不敌众,被秦军俘虏。
恨商鞅入骨的贵族们,在黾池将商鞅杀死。
杀死商鞅之后还不解恨,又在取得秦惠王同意后,将商鞅的尸首带回咸阳,实行“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当时是五车分尸)之刑,并将商鞅抄家,全家杀死,领地也被收回。
也有史料记载为,商鞅被活着带回咸阳,车裂而死。
?
实际上,秦惠王并不是不知道商鞅的变法,对秦国的作用。杀掉商鞅最主要的是因为商鞅位高权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国君之位,所以才借助守旧派贵族之手除掉商鞅,巩固了自己的国君之位。
秦惠王在杀掉商鞅一段时间后,又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陷害商鞅为由,将这些贵族及其大量党羽,或顺手除掉,或束之高阁。
从此,秦惠王施政,再无掣肘。
另外,秦惠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并没有一股脑将新法废除,而是保留了大部分。
商鞅实行的变法,一直影响着秦国,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其很多举措,还是借鉴商鞅推行的新法。
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李斯评价商鞅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其他网友回答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民强,一跃成为西方强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然而,在变法成功后,变法的倡导者和施行者商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以车裂而告终,我觉得导致其悲剧下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秦孝公为了求得秦国强大,任用商鞅推行新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启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和秦国的强大,商鞅在秦国的地位逐步提升。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商鞅升大良造,开启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彻底激发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这两次升迁可以看出秦孝公非常认同和支持商鞅的变法,这与秦孝公的初衷非常一致。但是在变法一开始就遭到老臣旧贵族势力的反对。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由于君王的支持,商鞅的变法即使遇到了一些反抗,也并不影响新法推行。秦孝公死后,支持变法推行改革的最坚强力量消失了,本来对抗改革变法的力量强大起来,商鞅虽然官居高位。但是也是一个外来户,在秦国世家大族眼里,他终究是外人。没有了秦孝公的保护,商鞅孤身作战,难敌这股强大阻力,更无人为他撑腰说话,悲剧下场在所难免。
二、新的继任者并不支持商鞅
由于商鞅推行变法,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正好在这个过程中,太子犯法。这在以往的秦人眼睛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于是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秦国最有实力的三个人:秦孝公、太子、公子虔。除了秦孝公是他坚定得支持者之外,其他两个人都被他得罪完了。果不其然,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车裂商鞅。
三、变法改革彻底得罪了旧贵族
由于商鞅变法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废除军功爵世卿世禄制度,等于是打破了旧贵族的金饭碗,他们也不能够只靠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吃香喝辣,穿金戴银了,想要更高的军功爵位只能依靠战功取得。因此导致下层平民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向上流通,旧贵族势力集团的既得利益被重新分配,由此导致秦国贵族实力发自内心的嫉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旧贵族势力联合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当即下令逮捕商鞅,最终被车裂于市。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称霸图强的政治野心,纷纷推行变法。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则是最彻底、最全面、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在变法,其他各国的变法均因各种原因相继失败。而纵观那些推行变法的人,其下场都不好。秦国的商鞅遭车裂而死,楚国的吴起先是被箭射死,后遭车裂,燕国的乐毅也遭排挤而逃亡他国。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得罪原有的贵族势力,在原有支持者下台后,新的继任者没有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是这些改革英雄走上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