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
优质回答: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唉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哎年轻的姑娘们呀,不要沉溺在与男子的情爱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劳动没有不干的。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你的心愿实现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道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静下心来细细想,只能独自伤心。
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终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里料到你会违反誓言。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诗中男女双方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这一斗争所显示出来的思想,不管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有鼓舞人们反抗恶势力、追求自由的进步意义。
这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而兴和插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细分析一下女主和“氓”从相识到分离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他俩的故事从古至今都不稀奇啊,一个单纯的女孩遇见了一个外表忠厚的男孩,被他的追求打动,不嫌弃他家里没钱,宁可顶着父母的反对也毅然嫁给了爱情,结果却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逐渐消磨了激情,丈夫有了外遇且死不悔改,娘家人也不理解她甚至还出言嘲笑,但女孩依旧忍无可忍,决然提出离婚或者是答应离婚——这样的戏码和时代、女权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关联吧,古今中外这样的婚恋悲剧不是一抓一大把吗?就算放到男女已相对平等的今天,也丝毫不违和呀。
所以我觉得吧,女主的悲剧并不是她婚前识人不明草率许婚,被“氓”忠厚的外表和热切的追求所骗,毕竟谁也不是神仙,做不到能掐会算,谁又能保证自己看人从来不走眼呢?何况还是缺乏社会阅历的年轻时代?再者我也不觉得“氓”在追求女主时就没有付出过半点真心,更不能断言他从一开始娶她就是为了骗婚,诗里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只能说他是在婚后慢慢变了心,对妻子为家庭的辛勤付出习以为常,在生活有所改善之后遇到了更多诱惑,而他又没能战胜这些诱惑,更没能战胜人性中喜新厌旧的劣根性,这才导致女主的婚姻失败,但平心而论她在这个过程里并没有做错什么,相反她一直表现得很坚强很有主见,包括她意识到丈夫的心已不可挽回的时候,即便她曾经“与士耽”,但也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或是走上绝路,而是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誓言,勇敢的与过去告别——讲真她这样的结局真的算悲惨吗?比起那些软弱怯懦对命运低头的女子,或是被夫家抛弃后寻死觅活、彻底失去自我的女子,她已经算很好的了,起码她敢于及时止损,也坚强的活了下去,总比被夫家气死、打死或自杀而死要好得多了吧?
人生在世,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既然知道人性复杂多变,而且往往经不起考验,那就长出一颗强大的心脏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婚也好离婚也罢,随时都能为自己的决定买单,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结尾。
后再说说如果我是那位女主我会怎么做,我想我即使嫁给了追求我时忠厚靠谱的“氓”,也不会在婚后毫无保留的为他付出吧,爱他的同时我也会好好爱我自己,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对我的爱上,一旦发现他变了,我也会及时止损,不会为那些沉没成本委曲求全,维护住自己该得的利益,输也输得起,焉知更好的会不会就在下一个路口等待我呢?不先离开错的,又怎么跟对的相逢?《氓》中那个婚姻不自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女主的那种决绝和勇气,跨越千载,却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啊。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其他网友回答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有诗的特征,而且如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情状。更出色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一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1.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总之,恋爱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伤心的种子。
2.婚后的勤苦忠贞。
在经过一番甜蜜的浪漫与彻骨的思念之后,他们终于品尝了婚姻的圣果。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通下层劳动妇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刻苦、忠于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她起早贪黑,日日为家务而辛苦劳作,而且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贫穷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妇道,忠于丈夫。
但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最先背弃妻子,背弃婚姻。我们可以想到这位勤苦忠贞的女子在当时所受的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与伤痛。命运之苦,竟然连她的兄弟们也不了解,反而都讥笑她,真是雪上加霜。
《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勤苦忠贞的品性正是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们的共同品质,并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人格操守代代相传。
3.弃妇的怨恨清醒
一个旧社会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对于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对于大多数弃妇而言,亦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在痛苦不幸之中独自伤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但难能可贵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怨恨伤痛之气与清醒决绝的态度。
女子并不自私,在这令她十分伤痛的时刻,她不仅仅悔恨自己当初坠入情网,不是只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发牢骚,而是在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呐喊,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要她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感情。
她可能是要让天下的妇女们进一步认清那些薄情郎、负心汉的真面目,于是又带着十分强烈的怨恨与伤痛之情控诉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位卑鄙的男子开始只是垂涎于女子的美貌,并表里不一、居心叵测地骗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后就三心二意、负情背德。这样一个丑陋的面孔,真真枉费女主人公曾经的热恋苦思,亦枉费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这首诗歌就是一位弃妇在自诉婚姻悲剧,所以从头至尾不论是在回忆什么,都始终充盈着弃妇的伤痛与悔恨。
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恋的女人,在一切遭到毁灭之后,她又该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决绝。她在回忆了过去的种种不幸遭遇之后,在对天下女同胞们提出了一番忠诚的劝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那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决绝了。
4.《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这一切又都集中统一而又顺畅连贯地展现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为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的悲剧缩影,成为当时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与现实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我是忆平生里@忆平生里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分为三个阶段来评价《氓》的女主人公,分别是婚前、婚后和决绝三个部分。
一:婚前的女主人公天真浪漫,情深意笃,感情专一
诗中,“氓之蚩蚩”说明女主人公觉得男子憨厚老实,天真的相信了男子的为人,而没有深入探究其品德,可能是受光环效应影响,忽略了男子的缺点,或者男子刚开始也是喜欢女主人公的,只是后来言行不一。女子被氓的表象所欺骗,挣脱封建束缚,要嫁给这个农家的小伙。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一句说明男子急切的想娶女子回家,婚期被延误后竟然对女子发怒,这里隐隐写出了男子后期暴力行为的前兆。男子连像样的媒人都没有,就想把女子娶回家,也说明他并不是很重视他们之间的感情。但是女子有些愧疚,便温柔的安慰他,那就以秋天为期吧。这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个善解人意、温柔的人。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明女子很想念离开的男子,每天都在等待男子回来,前面的哭和后面的笑形成对比,写出了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思念之深,爱之真切。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一句说明女主人公完全的陷入了和男子的恋爱中,她一心一意的爱着男子,体现了女主人公深陷感情,无法自拔。
二:婚后的女子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没有过错却被施以凶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意思是自从我嫁到你们家来,多年穷苦受尽了煎熬。说明男子家庭条件不好,让女子跟着受苦,却不懂得帮女子分担。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说明女子嫁来之后,没有过错,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心了。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婚后坚守负担,日夜操劳,任劳任怨。女子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妻子了,为了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可男子却变本加厉,丝毫不懂得珍惜。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男子愿望达到了,家业也有了,本性全部都暴露出来了。他对糟糠之妻施以凶暴,他不在珍惜这个陪他吃苦的妻子,这就是典型的忘恩负义,凶险狡诈。女子此时无依无靠,娘家人也不帮着撑腰,可怜至极,她这么多年真心的付出,到头来却什么也没得到。
三:认清男子为人后,女子坚强应对,决定割断与男子感情上的联系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想起之前与男子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还未老就已经让她生愁怨。女子如今不再相信那些甜言蜜语。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年那些海誓山盟还环绕在耳边,哪里想到竟会反目成仇,始乱终弃。既然如此,就不再回想过去违反的盟誓,既然已经恩断义绝,那就算了。女子追求自主婚姻却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幸福生活,心中悲伤不已,但她看开了,既然如此,那就斩断情仇,不复相见吧。
最后,女主人公的悲剧婚姻是当时女子命运的一个代表。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女子们因为在家庭中经济不独立,沦为男子的附庸而落下悲惨的结局,这是在当时礼教束缚的大环境下普遍的存在。
放在当今社会,女子如果做到了经济独立,不依赖于男子,那么,就有了尊严,有了话语权,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婚姻的悲剧。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说这是“弃妇”诗实在有失偏颇了。
虽说最后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终结,以分开收场,但是通篇看下来,更多的是女主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贱妾茕茕守空房”的那种。极致哀怨。
尤其是最后那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口吻上就能感觉到,女主已经想得很通透,也自己做好了决定,这个决定是女主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来源于渣男丈夫单方面操纵下的被迫承受。
如果和孩子们说清楚这一点,孩子的反应应该就很不同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让人感慨的故事。
因为不管如何,女子的人生浪费了那些年。
话说现代还有多少小姑娘在重走着氓的老路啊。
国家也是用心良苦把这篇放到课本里,只可惜不爱学习的小姑娘太多了,等到懂了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