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想要学习国学,从何学起,按什么顺序看书?
优质回答:
题主您好,我是莫非。
作为一名国学爱好者,我的经验是先培养读书兴趣,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好读传统经典的准备。
曾经和人聊起这个话题,他们觉得国学枯燥乏味,没有军事小说刺激,没有玄幻小说精彩,没有言情小说缠绵,他们回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不进去”。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想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人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吧?所以说,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所以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成书于清代,是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从东周到明朝所有散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222篇名作共十二卷。
我们课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散文都是出自《古文观止》,所以读起来会有种熟悉感。
首篇就是大名鼎鼎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白了就是《小猪养成记》,郑庄公知道弟弟有二心,于是将计就计,不断满足弟弟的需求,让他膨胀,等把他养的白白胖胖了,再以雷霆手段出击,杀掉吃肉。
既解决了心头大患,还做到了杀一儆百,最重要的是让母后武姜明白自己的手段,可以死心塌地的支持自己。
这篇文里,我不信庄公将其母武姜赶到颍地之后是反悔了,与其说是出于内疚而反悔,倒不如说是他怀柔的手段,即假装反悔,以此来感化母亲,从而获得母亲极其势力的支持,然后让天下诸侯也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残暴昏君。
所以《春秋》在记录这段历史时就说:“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在我看来是全文最有价值的一部分。首先它明确了《春秋》编写的基调,“段不弟”,是说共叔段作为弟弟,没有把哥哥郑庄公放在眼里,甚至企图谋反,他没有做到一个弟弟该有的本分,所以这里就不称之为“弟”;同样作为哥哥的郑庄公没有悉心教导弟弟,反而恣意放纵,也没有尽到做哥哥的责任,所以这里称“郑伯”。
通过这段话,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作为一名史官既要如实的记录历史,而且也要有自己对是非善恶的判断。然后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出于职业的操守以及王权的压力,想要兼顾二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文字上下功夫,说白了就是明目张胆地骂你,你还得拍手叫好,这难道不也是千百年来文人所津津乐道的吗?
最后一点,就是让我们在读史书(尤其是《春秋》)时,有一个很好的参照。我们要明白,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笔下的文字,都深有用意,要细细品读才是。
由于《古文观止》中全是精品,而且多是散文,无论从文学性还是学习写作的角度讲,都是值得我们一读的。
第二本书我选择推荐《聊斋志异》。
《聊斋》是一个个文言小故事组成的,虽然很多都是怪诞灵异事件,但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其批判社会风气,揭露世间美丑才是蒲松龄的真正用意。
所以无论是学习文言还是写作方面,都是不可放过的一本书。
第三本推荐《史记》,理由还是通过较强的故事性培养我们的阅读兴趣。
那么在史书里,《史记》应该是首推第一的,无论文学性还是思想性,就司马迁受的那些苦,也是值得拜读的。
三本读完,我们的读书兴趣也差不多培养起来了,如果是想追溯先贤的思想脉络,那么就读《四书五经》,老庄学说。如果想了解历史,就《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如果是想接受艺术熏陶,那就读唐诗宋词这些。如果是想学习文言写作,那就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之类的。
最后就不总结了,只说一点,就是读文言最好不要被释义牵着鼻子走,不要读几个字就去看看释义。先把文章读流利,读连贯,可以在一大段的时候停一下,回头去看释义。
我一般都是把意思直接写在文中,这样既不耽误阅读,也不耽误学习释义。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是没有释义的,那就自己查一下,然后做标记。
我是莫非,欢迎关注莫非有话说。
其他网友回答
先从儒家的四书读起,依次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再读《五经》,依次是《礼》、《诗》、《易》、《书》、《春秋》 。一定要看原典,不要看后世的注解。读不懂没有关系,先加深印象,以后人生经历多了会慢慢懂的。
儒家经典看完看道家的,再看佛家的,如是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我想这个问题会困扰很多想学国学的人,想要学习国学,但是不知道从何学起,按什么顺序看书。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尤其是对读过《三字经》的人。就不会来问这样的问题。
我也看了很多别人的回答,很多顺序都是没有错的,但是总结的不够简洁。
这个问题直接引用《三字经》里的话来回答就可以。
如下: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笠 翁对韵》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按照这个顺序,就可以了。已经说的很详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