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袁崇焕死的时候那么多人食其肉,现在却流传着他的故事?
优质回答:
袁崇焕——明代名将,功勋卓著。他因其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受到小人攻讦、庸人嫉妒、敌人仇恨、贪人不容,终遭冤杀枉死。
◎明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进逼明朝京城(今北京)。戍守边关的袁崇焕得到军报,奋不顾身,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解了京城之危。
在进犯京城之战中,皇太极利用明军俘虏,巧施反间之计,陷袁崇焕“欺君通敌”之罪。
昏聩的崇祯帝受朝廷阉党之惑,听信谤言蜚语,又误中后金反间计,竟诱捕袁崇焕入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惨遭磔刑(也叫凌迟刑、剐刑),含冤而死,年仅46岁。正值年富力强、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一颗耀眼的将星就这样倏然陨落!
更为痛心的是,袁崇焕忠于朝廷,为保卫京城而死,但京城百姓却不明真相,真以为他“通敌卖国”,竟然围观刑场,抢食其肉,唾骂不已。
◎袁崇焕蒙冤枉死152年后,竟由清乾隆皇帝为其平反昭雪。
根据《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乾隆帝是在看阅了《明史-袁崇焕传》和《清太宗(即皇太极)实录》后,知道袁崇焕是忠于明朝的,却因当时“主昏政暗”被冤杀。他即令广东巡抚尚安“详悉查明”袁崇焕后代的情况。后尚安复奏:袁崇焕身后无子,只好从他本家后裔中找一个孩子接续他的香火。
从此,袁崇焕的身世、事迹和冤情终于大白于天下,并为后世敬仰和纪念。他忠心报国,英名千秋!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以民族英雄来称呼袁崇焕是满清的意识形态宣传伎俩。是为了证明取代明朝的正当性,有意营造的悲剧人物!更深层内涵的是掩饰满清外来殖民政权的性质,更利于欺骗、奴役人民!
要知道《明史》是满清官方组织人员历时百年编撰而成,而满清是历史上文字狱最疯狂的一个朝代!这种情况下官修的《明史》会采用任何不利于满清的材料吗?为了证明取代明朝的正当性,会不大肆抹黑明朝?
就连满族学者徐建顺教授也说:“清朝销毁了中国古代的大批书籍,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美化本朝,丑化前朝,为此不惜大改史实,以至于明清是离我们最近的这两个朝代,其历史却是最迷糊的状态 ”。
乾隆焚毁《明实录》。结果今人无法得知大明信史。修《四库全书》,搜索天下藏书,毁灭一多半满清不满意的中华传世文献,《四库全书》成,汉文化亡一半。致使今天研究中华史难上加难。
而《清史》是清亡后由一批下野的遗老遗少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草草编成出版,用脚后跟都能想到:这群遗老遗少会不为前主子涂脂抹粉?做为事件亲历者,这群遗老遗少连光绪被害都不敢直书,《清史》就是一部秽史!
清灭亡前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更是将明清两朝的大内秘档付之一炬。
更奇怪的是《清史稿》有记载:“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五传至富明阿。”此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在江南屠城累累,杀戮太重。
这段历史是一个迷团了,但不该忘记的是那声导致汉族减少了七成人口的惨剧—-己巳之变!!!!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之死又是明朝党争的牺牲品,袁崇焕之死是以“谋叛欺君罪”处以磔刑的,即以通敌叛国罪凌迟处死,而在当时不明真相又受朝廷蛊惑的百姓就争相抢食他的肉以泄愤。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在当时的党争漩涡中争议较大,死后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这也跟他肩负的历史重任有关。
袁崇焕进士出身,受御史侯恂推荐,得到孙承宗的器重,出任兵部主事,镇守山海关,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取得宁远大捷,炮轰努尔哈赤使其受伤坠马,血流不止不治身亡。
宁远之战后,皇太极率清军围攻锦州、宁远城,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清军久攻不下,损伤惨重无功而归,袁崇焕又取得宁锦大捷。但是功高遭嫉,在明廷论功行赏时,权阉魏忠贤却贪他人之功据为己有,对袁崇焕不仅无封赏,反而进行诬陷,袁崇焕一怒之下,上疏乞休辞官回乡。
崇祯登基后,惩处了“客魏集团”,并重新启用袁崇焕防务辽东。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就遇上了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袁崇焕为了稳定军心,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济边,可在朝堂讨论时,有人趁机挑拔,说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崇祯帝受人蛊惑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消息,崇祯帝接到奏疏,心中十分恼怒的是袁崇焕竟敢不经圣裁而擅杀边将,对他渐渐失去信任。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清军避开袁崇焕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围攻北京,袁崇焕得知消息,心急如焚立即率精锐部队急赴京师救援,经过恶战击退清军,解了京都之围。
在此紧要关头,皇太极利用崇祯多疑猜忌的性格,使用反间计,假拟袁崇焕与清军议和,崇祯竟然对此深信不疑,趁袁崇焕不备将他逮捕下狱,魏忠贤余党趁机借题发挥,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就这样袁崇焕以通敌叛罪被凌迟处死。
可怜支撑大明危厦的最后一根擎天柱,为保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却被自私狭隘的党争所害和被轻率多疑的崇祯所杀,明廷自毁长城,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令人深思,令人悲叹。
其他网友回答
都说崇祯自毁长城,我说袁崇焕是咎由自取。
公元1630年8月,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押上刑场, 凌迟处死。围观的百姓听说他就是引皇太极兵围北京城的大汉奸,一时群情激奋,都争抢买袁崇焕被割下的肉吃。史载:“将银钱买一块肉,如手指头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卖尽……”那么,袁崇焕之死是否是千古奇冤呢,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论。
今天就让我们以明朝为袁崇焕定的几条大罪说起,看看到底是崇祯冤杀袁崇焕,还是他罪有应得。明朝刑部为袁崇焕定了四条大罪,即,欺君罔上,善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
一:欺君罔上。崇祯登基后,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迅速除掉不可一世的魏忠贤。然后,雄心勃勃的崇祯再次启用袁崇焕,认命他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并在紫禁城的平台召见袁崇焕,询问平定辽东后金之策 。袁崇焕若无其事说:“五年足可平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平台对话。事后有大臣问袁崇焕如何五年平辽,袁崇焕则回答:“这不过是随便说说,安慰一下皇帝罢了……”俗话说,军中无戏言,何况还是大名天子,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崇祯大力支持袁崇焕平辽事业,不仅让他掌管辽东军政大权,还赐给他尚方宝剑。并且是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然而,三年时间,崇祯没有等来辽东的捷报,而是后金大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兑现自己的“五年平辽”的军令状,这就是欺君之罪,杀他一点不冤枉。
二:善杀岛帅。毛文龙是明朝一品大员,皮岛总兵,手握天启皇帝亲赐尚方宝剑。他统兵驻扎的皮岛在后金的大后方,就像一根钉牢牢钉在皇太极的心窝上 ,成了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袁崇焕出任蓟辽总督后,毛文龙是桀骜不驯,根本不听袁崇焕的调遣。俩人因此不合,袁崇焕便有了杀毛文龙,夺其兵权之心。他先以巡查为名来到皮岛,假装与毛文龙握手言和,将其骗入军帐中,然后给毛文龙定了在12条大罪,拿出崇祯赐给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要知道这是在毛文龙一亩三分地,只要毛文龙稍作反抗,被杀绝对是袁崇焕。但毛文龙只是喊冤,并没有鼓动手下起来反抗。袁崇焕杀毛文龙最高兴的是皇太极,从此他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袁崇焕替皇太极做了一件他想做都做不到的事……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毛文龙手下几万人集体投降后金,皇太极从此可以率军长驱直入到关内烧杀抢掠。
三:与清廷议和。其实,袁崇焕从出任蓟辽总督那天起,就没有抱收复辽东之志,他也打不过八旗铁骑。袁崇焕一直坚守城池,与皇太极对峙,就是为与后金议和增加筹码,甚至有学者怀疑,他杀毛文就是为了扫清与清廷议和的障碍 。按理说,合与不合,这样国家大事,应该由崇祯拍板决定。但袁崇焕却背着崇祯私自与后金议和,此举是越俎代庖,换做哪位皇帝也很难容他。
四:市米资敌。崇祯二年,蒙古与后金都闹起粮荒。蒙古人就派人要起与袁崇焕互市换米。崇祯意见是:不能把米买给蒙古人,以防他们资助后金。袁崇焕以为这是收买蒙古的好时候 ,就擅自买米蒙古人。结果,蒙古人拿到大米后,转手就帮助后金。甚至还成了皇太极攻打北京城的引路人。
1629年,皇太极绕过山海关,借道蒙古轻松越过长城,直扑北京。袁崇焕率万余关宁铁骑千里勤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袁崇焕大军紧跟八旗兵五天时间,居然没有阻止皇太极前进步伐,任由八旗兵在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更不可思议的是:袁崇焕大军刚到北京城下,皇太极就尾随而来。这时候,袁崇焕向崇祯提出大军进城休息……当时,许多大臣怀疑是袁崇焕把黄太极引到北京城下,崇祯还敢放他进城吗……等到皇太极被各路勤王之师打跑后,崇祯就迅速逮捕袁崇焕……
到了乾隆年间,清廷忽然为袁崇焕翻案。说袁崇焕之死,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就这样袁崇焕从一个人人憎恶的汉奸,一下子被洗白成一个人人敬仰的大英雄,一个可以和岳飞并肩的英雄。如果袁崇焕是英雄,崇祯无疑是忠奸不分的大昏君,明朝的灭亡也就是理所当然了,这可能是乾隆最想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吧!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受凌迟处死。名将惨死,后来几朝几代人为他平反,历史自有定论。
袁崇焕的死与两大方面有关:后金军皇太极精心设反间计使明军误认袁私卖军粮给敌军、通敌卖国;崇祯帝性格多疑,把诛杀大将、把后金军长驱直入围攻北京之责迁怒于袁,终将逮捕,定罪受刑。死的时候,那么多人食其肉,也主要误认他一一通敌卖国,那么多人不明其由,自然对″通敌卖国的人″痛恨之极。由于袁崇焕是保持全胜的抗金名将,袁崇焕之死,是后金之军军事战略上的完胜。
多年以后,乾隆皇帝竞为袁崇焕平反昭雪,认为他”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此时,满清政局已稳定,国民已安居,满汉已融入,多民族一家亲,乾隆此时需要的是”忠君”和”爱国”,更需要的国民稳定的”大团结”,布施仁政,还袁崇焕一个″忠君”清白,平反昭雪也在情理之中。
″忠君”是旧制爱朝廷、爱国的一种情怀表现,历史长河一路走来,逐渐演变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我们深刻同情历史长河里的英雄们,英雄流血,后人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