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武松听闻宋江死讯,淡淡说了六字,两人是如何一步步形同陌路的?
优质回答:
武松听闻宋江死讯,淡淡说了六个字:一切都结束了。 早早看透世事的无奈,那一刻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武松和宋江初见之时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可是后来渐渐的形同陌路,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他们两个性格,志向,以及对世事认知转变的过程。
1.从根上来说,武松和宋江两个人志向不同
两人出身不同,所以他们生活环境和接受的阶层不同,决定了他们志向的差异。
武松出身草根,属于贫苦阶层,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丰衣足食,有尊严的活着。
宋江算是出身富贵,官宦之家,书中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所以他不甘平庸,“敢笑黄巢不丈夫”,一心想走仕途,所以他义无反顾的选择招安,自己总觉得是为梁山众兄弟寻找出路,其实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的远大抱负:那便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赢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上的天差地别,使得他们在经历过一系列变故以后,本质上无法相融,只能越走越远。
2.从本质上来说,武松和宋江两个人性格不同
他们两个就是标准的侠士与政客。
侠士与政客,虽然都是身在江湖,可是差别太大。
体现在性格上武松是义气为先,快意恩仇,敢爱敢恨。
宋江则是权谋为主,一切以利益为重,哪怕不惜一切代价。
性格的巨大差异,在大事上没有分歧是可以互补的,但是触动到根本,还是很难长久的!
3.在招安的问题上,两个人的意见分歧
认识之初,两人对招安的态度出乎预料的一致。
当初宋江和武松在孔家庄分手时,武松对宋江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宋江对武松提出的招安想法非常认同,并说了一段很暖心的话:“入伙往后,稍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辍鲁智深、杨志屈从了。日后可是在边上,一刀一枪,赢得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为人一世。”
但世易时移,武松上了二龙山后,不但没有劝说鲁智深、杨志二人招安,反而受到鲁智深的影响,成了反对招安的急先锋。
至此宋江和武松的隔阂慢慢加深。
4.招安后奉命征讨方腊,梁山兄弟折损严重,武松看透世事。
曾经一起的好兄弟,为朝廷卖命后死伤惨重,作为一个侠义之士,眼睁睁看着曾经的手足兄弟为了宋江所谓的前程,牺牲自己成了染红官袍的垫脚石,他自然是不乐意的,所以武松不愿赴京朝觐、接受封赏。经历过诸多的世事,固然是他看透了官场黑暗,看淡了人生得失,但更主要的还是对宋江彻底绝望:兄弟手足的情意和姓名,永远比不上锦绣前程。
综合上述因素,武松和宋江只能各自选择,阳关道与独木桥,形同陌路就是必然的了!
?就酱~个人愚见,欢迎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都是施耐庵的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宋江、武松大家自然会联想到施耐庵的《水浒传》这部小说了,人物的真实性也不必考证,暂且不说,但其讲述的宋朝那个年代里108将结为异性兄弟/妹,聚义水泊梁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与世无争,过着神仙似的生活,令人羡慕不已!这些英雄豪杰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封建朝廷高层造成的恐惧和担忧也不小,虽然在那个时代也许并不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但却是受众度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也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敢于反抗压迫,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在一定程度也离不开施耐庵老先生的功劳,如果不是他执笔写下《水浒传》,我们后来人谁还知道在宋代还有这么一次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农民起义的传说!
对于这本书结局,无论如何说都是悲剧收场,不过这本书的前半部可谓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水泊梁山完全成了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英雄豪杰逃避朝廷迫害、打击的避难所,也是与朝廷分庭抗礼的革命根据地,大家看得是热血沸腾,兴趣盎然,眉飞色舞,笑逐颜开,酣畅淋漓,然而后半部却发生重大转变,英雄迟暮、天涯末路,一个个好汉不是出走,就是在战场上战死,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我们分析观察才发现其结果,主导每个梁山好汉命运跌宕起伏的,真是他们的带头大哥及时雨——宋江。宋江之笼络人心让我们佩服,宋江一心为官的心思也令我们汗颜,所以宋江在一开始能够受到各位好汉的一致推崇,无非就是他的济危解困、急公好义,无数英雄豪杰累死在了这个“义”上,这个“义”最终也成就了宋江。
宋江自己也凭着这个“及时雨”的雅号,在当时江湖混的风生水起,引来了不少宋粉支持者,若不是遇上了个给男人戴绿帽的阎婆惜,没有那场撕逼大战,没有一时失手伤人性命,没有落草的话,估计他日后和大名府卢员外的地位相比也难分伯仲!同样被朝廷通缉的宋江不得不落草了,但他在落草以后,从来没忘扩大自己的势力,其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邀请江湖上有名的侠义之士,请不来的想办法,千方百计连哄带骗拉上山入伙,自己成了梁山众好汉的CEO,不忘初心地立了口号,美其名曰:“替天行道”。
人一旦有权有势免不了会膨胀,随着自己势力的坐大,宋押司的心就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如何把这落草为寇的名堂换一换,因为他是个孝子,宋太公一直希望他这个儿子有一天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有个响当当的名声,但事与愿违,命运捉弄啊!这使他彻夜不眠,无法释怀,他只能等待时机成熟,终于随着水泊梁山一天天的发达,他感觉积累的资本差不多了,有必要与朝廷讨价还价,为自己谋一个好的前程,在自己有生之年早点脱寇为好,当然在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的,他打出的旗号是“替天行道”,要为众兄弟谋出路啊!梁山好汉中有很多人原本就是官府中人,迫不得已才流落梁山,对于他的这一想法自然是极力的拥戴,只有极少数人反对,这里就有武松,我们的武松终于与他曾经崇拜的及时雨宋大哥意见相左了,虽然有一百个不愿意,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啊?黑旋风李逵的反对无效,立即被他的宋大哥一句闭上鸟嘴给怂了回去,少数几个人根本改变不了大局,郁闷也没办法! 而其它大多都是草莽出身,哪里有宋江心里那么多的弯弯道道,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也只能是听命于他。
宋江为求朝廷招安,往东京观灯,并乞宋徽宗宠爱的妓女李师师帮助。朝廷派太尉宿元景招安梁山众好汉。宋江等受招安入朝廷后,备受高俅、蔡京等人排挤。那时正好碰上辽兵犯界,宋江很快被以高俅为代表的朝廷重用了,立马被朝廷派去征辽,于是派宋江、卢俊义为破辽正、副先锋,率梁山旧部征辽。宋江等攻蓟州,度益津关,夺独鹿山,战幽州,围燕京,迫使辽国纳表投降。回师不久,又闻河北田虎作乱,宋江等又请命剿田虎。宋江与卢俊义分兵进发,连连夺下被田虎占领的泽州、益州、壶关等地,公孙胜破法收伏乔道清、马灵,张青收琼英,最后战胜并威擒田虎。平定田虎后,毫州太守侯蒙举荐,朝廷派宋江、卢俊义为平西正、副先锋,讨伐淮西王庆。宋江等水攻坚城,兵定纪山,朱武大破“六花阵”,乔道清兴雾力取西京,宋江派“九宫八卦”阵大败金剑先生李助,王庆遁逃,渡江被擒。叛乱平定后又责令征剿方腊。明眼人已经看出路子来了,朝廷的心思那是重用,明摆着利用,消耗你的战斗力,就希望通过接连不断的征战,将梁山好汉损耗殆尽。
宋大哥不是傻子,当然会明白朝廷的心思,他能说出来吗?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奈何?其实他手下的一些明眼人也早就看明白了,于是他们就纷纷选择退出。比如公孙胜、林冲等人。
但是,这时候的宋江已经停不下自己的脚步了,在他自己的心里,其实已经把众位兄弟的命,当成了自己加官晋爵的资本,一将功成万骨枯,相比于众位兄弟的性命,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宋老太公对他的期望。如果说此前宋江还有一些虚情假意的话,在征讨方腊一役中,他的丑恶嘴脸就完全暴露无遗了。武松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喜欢的人,他在整本书中的戏份也很多,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敬仰的英雄。更为关键的是,他与宋江一开始就是结拜兄弟,在上梁山之前就有着很深的交情。然而到了梁山以后,先是因为招安,武松对宋江有了个人成见和诸多看法。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武松付出了一条臂膀的代价,最终也是如愿以偿擒获了方腊,这时武松却从宋江脸上看不出一丝的悲伤。武松失去臂膀之后,找宋江本来是想要获得他的一些支持,谁知道,宋江只有一句冷冷的:随便你吧。还有林冲,也是很多观众喜欢的角色,在征讨战中受了重伤,最后宋江却对其不管不顾,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大家才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宋江的为人。
梁山好汉征完方腊之后,这时候也就只剩余二十七人,完全就是惨胜。在胜利班师途中,鲁智深坐化,武松不愿意进京半路出家了,武松残废后,入六和寺为僧,林冲得风瘫留武松照顾不久也死了,燕青、李俊、童威、童犯全身隐退。这里大家想想,宋大哥真为弟兄们着想,偌大东京没有一个好大夫给林冲治病吗?明摆着甩累赘嘛!这就是他们敬仰一路追随的宋大哥做的!
宋江在被官封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武德大夫是武臣官阶五十三阶中的第二十八级,处于中间偏下,相当于现在大尉、少校吧。不过好景不长,很快也被朝廷毒死了,他明知所赐御酒里有毒,但一心还是愚忠赴死,死前还不忘拿个垫背的兄弟——李逵,他在担心什么?他担心万一这黑厮他死后不听话又反叛了,岂不毁了他的一世英名?一场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英雄传就划上了句号,可歌可泣更可悲!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武松对此结局一点也不意外,自然也一点也不伤心。这时候的他对于宋江的为人是十分不耻的,也是羞于与之结为兄弟的,因此才会说出“一切都结束了”的话语。武松是性格很耿直的那种,从不会玩虚情假意,这个也是自然的真情流露,也是他对一切看淡的表现,起初也许他也有点随波逐流,陪着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走完后面的一段路,待一切真正结束了,他也就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