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主要内容(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网友提问:

民间故事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怎么回事呢?

优质回答:

王安石难苏东坡是为了让他多学点东西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

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极难出现的反例,但它又确实存在着。

第二难:三峡之水谁能辨?

荆公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随请托其相捎。

东坡回来时,正好从三峡经过。哪曾想东坡太专心于赏景吟诗了,及至忽然想起时,所乘船只早已过了中峡,而入下峡归峡了。正发愁之际,属下劝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入中峡,中峡流入下峡。本是一江水,咋分好和歹?”东坡思之再三,无奈之下随取下峡之水而归,意欲蒙混过关。

荆公略试,直言道:“又欺老夫!此乃下峡之水,怎假名中峡?”东坡大惊,请教如何辨之。荆公细言道:“三峡之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过急,下峡又太缓,中峡则缓急居中。太医院医官乃举世名医,知老夫之变症居于中脘,故宜用中峡之水作引。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水也。”东坡至此对老师荆公佩服之至。

第三难:蹊跷对联谁能对?

荆公对苏东坡言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刁难!出个对子吧!今年润八月,正月十二月两头立春。出对为:‘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此联蹊跷,东坡久难对出。

荆公又言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一带,叫做山塘。其间约有七里之遥,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叫做三山。出苏州对儿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儿为:‘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东坡思想多时,一个也不能对出,只得谢罪而出。

这正是“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啊!

这“三难”很显然是以王安石的胜出为结局的。但是,你想过没有:王安石身为苏轼的老师,又贵为一国之宰相,何以要为难身为晚辈兼下属的苏东坡呢?原来是因为苏东坡自幼聪慧,少年成名,自恃才高,狂放桀骜所致啊!在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之前,苏东坡狠狠地难了王安石一难的!

话说宋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名儒,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在宰相荆公王安石先生门下,荆公甚重其才。东坡自恃聪明识广,对荆公反倒颇多讥诮。

荆公因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论东坡的坡字,从土从皮,谓坡乃土之皮。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一日,荆公又论及鲵字,从鱼从儿,合是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定非无义。东坡拱手进言:“鸠字九鸟,可知有故?”荆公认以为真,欣然请教。东坡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荆公默然,恶其轻薄,左迁为湖州刺史。

这一段典故据苏轼自己的《调谑编》也是有过记载的——

其“字说”条下云: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荆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又“水骨”条下云:“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义?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

苏东坡的这“一难”可以说是狠狠地“将”了王安石一军,击在了王安石的软肋上,戳伤了荆公的痛处!王安石在这个问题上几乎上是无力反驳、束手无策的,他随后对苏东坡的“三难”让明眼人总感觉到有点儿像是围魏救赵似的权宜之计,仅仅起到了一个暂时的缓和的作用。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实质上几乎上于事无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王安石的《字说》终究成了个历史的笑谈,并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他网友回答

诗圣相斗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后人杜撰的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宋神宗时,有一位学识渊博的才子,文章妙手,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在当朝宰相王安石的手下任职,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取笑王安石。王安石写了一本书,叫《字说》,每一个字解释出一个意思来。一次众人闲聊,王安石偶然谈到苏东坡的“坡”字,一个“土”加一个“皮”,所以“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立刻取笑道:“这样说来,’滑’字的意思就应该是水的骨头啦?”王安石沉默。片刻后,苏东坡又笑着说:“’鸠’这个字也是可以解的。”王安石认为是真有说法,急忙请教。苏东坡嬉皮笑脸地说道:“《诗》有曰:’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孩子七个,再加上爹娘,正好九个!”王安石听了又是沉默,心里便是不悦觉得这苏东坡轻浮,不可重用,于是日后找一借口,后来就让苏东坡外放做了湖州刺史。

一难苏东坡:黄花满地金

话说苏东坡三年任满归来,一日前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睡午觉,家人就让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等候。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去给苏东坡沏茶。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闲来无趣,就环视房里,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笔墨,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纸上写的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想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敢和秋霜做作斗,最是耐久,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没常识,一时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正在此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二人交谈一番后,苏东坡离开。东坡走后,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知道这一定是苏东坡续的,心想这苏东坡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分寸。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临出发前,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苦读,在油灯下日子久了,染成了痰火之症。现在找到一个偏方,需要三峡的中峡(巫峡)里的水来服用才有效果。任满回来时,希望能给老夫取来这三峡之中峡里的水,用于熬药。”苏东坡到了黄州,只不过是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光阴迅速,不觉快到一年,又到深秋时候。一日秋风过后,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后院观赏菊花。他们来到后院一看,惊的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天没说出话,只见满地铺满金菊花片。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而这黄州菊花是落瓣的,而王安石为什么要将他外放到黄州,就是让他明白自己是不懂装懂,自以为是。不要认为自己没见过,就认为不存在。

二难苏东坡:中峡水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本府的马太守来看望苏东坡,二人在菊园凉亭仍旧赏花,苏东坡又想起错改王安石的菊花诗,心中懊恼。第二天,苏轼去答拜马太守,说了自己的心事,向马太守提起去年错题菊花诗的事。马太守听罢说道:“那你去给老太师赔不是呀!”苏轼为难地说:“我是想去,但没有去京的差事呀!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去吧?”马太守笑道:“我这里正好有重阳节的贺礼要送京城,你就顺理成章的可以去了。”并请苏轼代写贺表。东坡大喜过望,谢过后,又想起荆公要他取长江中峡巫峡水治病一事,心想:“此事一定要办好,将功补过。”动身去京城,必定要走三峡,苏轼心里装着“提水”的事上路了,心想千万可别忘了呀。此时正值秋雨萧瑟的季节,水势很大,船儿顺流而下,景象万千。面对此景,苏轼作了一首《三峡赋》,饮酒构思,构想不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打水之事忘在脑后。他一觉醒来,船到下峡西陵峡了,马上想起了打水的事儿,就要返回巫峡取水,可是船工们认为这么大的水,逆流而上是不可能的。船停了下来,苏东坡想从这里打水行不行呢?就到岸上问老百姓,他们回答三峡的水是一样的,那里的都好喝。回来后苏轼就吩咐船工打了一坛子水带回京城。回到京城,苏轼先来到相府面见王安石,先承认了自己对菊花认识的错误,又把一坛子水献上去。王安石见有水了很是高兴,命人先烧水沏茶。一会,家人端上茶。王安石见汤色好长一段时间才变,就问苏东坡,这水到底是哪儿的水?苏东坡急忙说是中峡水。王安石笑了,说道:“又来欺骗老夫!这是下峡的水,怎么能冒充中峡的水?”苏东坡大惊,请教是如何辨别出来的。王安石就让他到书架上找到《水经注》这本书,并告诉他翻看某某页。苏轼依照王安石的话去查找,看到了“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味不浓不淡”的文字。王安石解释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要细心察理。老夫若不是亲到黄州,看过菊花,怎么敢在诗中乱说黄花落瓣?三峡之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过急,下峡又太缓,中峡则缓急居中。太医院的医官乃是举世名医,知道老夫的病症居于中脘,所以要用中峡的水作药引子。用中峡的冲泡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刚才看见茶色过一段时间才出来,所以知道是下峡水。”苏东坡对王安石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得不承认是下峡水,心中有些难以言表。

三难苏东坡:蹊跷对联

苏东坡向王安石连连谢罪,王安石一笑说道:“没啥,你就是太聪明了,所以不肯细心观察,反而学问弄知其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天老夫不自量力,露一手给你看看。我的书架上的书随你取一本,随你翻开,你读出上句,我接下句。我若接不上,就算老夫无才。”苏东坡谦虚一番,心想你这书房上万卷书,不信你全都读通了,随手拿了一本的书,又想到,这本书估计你很久没动了,大概你也忘了,于是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接口道:“窃已啖之矣。”苏东坡愕然说道:“正是。”王安石取过书来,微笑着问道:“这句怎么讲?”苏东坡暗想,史书上武则天称薛敖曹为如意君。但“窃已啖之矣”对不上茬,不知是什么意思,立刻羞愧难当。王安石说道:“这是一个小故事。长沙郡武冈山后有一个狐狸洞穴,有好几丈深。里面有两只九尾狐,天长日久了就都能变化人形,时常变成美女,遇到男子就诱引到洞穴中行乐,玩腻了就把男子分着吃了。有一个叫刘玺的进山采药,被二狐诱骗到洞穴之中。夜晚的时候二狐求欢,刘玺能让二狐满足快乐,二狐大喜,称刘玺为’如意君’。一日,大狐出山寻找食物,小狐在洞穴,让刘玺和她云雨,刘玺没能让她满意。小狐大怒,就把刘玺生吞了。大狐回到洞后穴问:’如意君安乐否?’小狐回答:’窃已啖之矣。’二狐吵闹打斗,满山嚎叫。樵夫听到了,把这事传扬了出去。这个典故记载于《汉末全书》。”王安石接着说道:“你考过我了,让我也来考考你吧。今年闰八月,正月、十二月两头立春。我出个对子,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苏东坡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王安石本人当时也没有说出他的下联,王安石又开口说:“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一带,叫做,山塘,大约有七里的路程,中间的部分叫做’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靠近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叫做三山。我以苏州地名出个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再以润州地名出个上联: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这两个对联蹊跷,苏东坡绞尽脑汁,一个也不能对出,只得惭愧告退,从此变得谦虚务实。王安石见苏东坡历练得差不多了,就奏过皇帝,让苏东坡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