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的区别(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有关的)

网友提问:

真实三国里的诸葛亮与《三国演义》里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它的区别是没有那么神奇的色彩。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是本历史小说,但民间却有”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之语。神仙鬼怪自然都知道假的,《三国演义》深入民心,人们把它当史,信以为真却要不得。就拿诸葛亮来说,老罗为尊刘贬曹,将他完全神话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语是: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成之干,优丁将略””年连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说明了诸葛亮,就是一个时势造出来的英雄,而非曹操那样,主动造时势的英雄。

这种说法跟《三国演义》里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诸葛亮简直大相径庭。虽然有人认为陈寿”以成败论英雄”,但常理下”一生唯谨慎”的人,拙于奇谋与应变力,才是应有的行为反应风格。

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建议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一举可定。诸葛亮则认为非万全之策,太过冒险未予采用,至于挥泪斩马谡,是”拘泥于法”,也有几分是拘谨性格使然。

事必躬亲的诸葛亮,身为丞相连会计账都亲查。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为琐碎之事劳心劳力,形瘦神困,终无一成。

甚至有学者认为,之所要刘皇叔三顾而出,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并非摆姿态,而是心热脚软,不会主动站出来,被动地等待刘备慧眼来识得低调英雄的心态所致。他在《出师表》里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当然作为”敌国之臣”的陈寿,对诸葛亮还是多褒语的,认为他作蜀相非常称职,众人畏而爱之无怨言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其潇洒!民间通过该书,对诸葛亮有神谋军师,三国第一奇人之评价。并且在”借东风”中,有奇门遁甲,呼风唤雨的道家仙长法术。

诸葛亮还有”空城计”,”草船借箭”,”刘备招亲”三个锦囊解围,最神奇的草庐”天下三分策”,这些神机妙算之举,正史里都没有的。而且刘备也不是一开始就重用他的,不过三郡军师中郎将,管赋税军饷的。直到七年后,刘备平定益州后,才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根据正统思想,也顺从于民间已有文化,去塑造了一个超级军师神人。诸葛亮未能如愿匡复汉室,魏延踢倒延命灯,完全是天公不作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三国演义》是《三国志》的再造,书中的诸葛亮三分实,七分虚。作为小说,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文学性英雄,对于史书,陈寿纸上诸葛亮是历史人物。

只不过作为真实人物的诸葛亮,浪花淘尽已日渐模糊;而作为文化原型的诸葛亮,反倒生动鲜活起来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诸葛亮的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为了打字方便,我后面简称志和通鉴。都知道,志是纪传体,通鉴是编年体,就拿这两部和小说比较。

对于诸葛亮的开篇,两部史书都写到了亮自比管乐,祖籍琅琊。但不同的是志没有记载亮的住址,而通鉴记载的是亮居于襄阳隆中,看清楚,是襄阳,不是南阳!接着第二个不同,志里面只记载了徐庶引荐诸葛亮,而且不是走马荐诸葛。通鉴除了这些 记载之外,还记载了水镜先生荐诸葛,演义里的创作来源应该是来自于这里。在此之后,两本书接着的都是一大段隆中对,内容几乎一样,巧的是,演义里这一段也基本是照抄的,除了出师表是照抄的原文,这段内容应该算得上是小说和正史切合最高的一个部分了。

孔明出山之后,初出茅庐,什么都没有,全是空白的,什么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一概没有出现,书中记载出山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刘琮降曹,志里穿插了刘琦上屋抽梯的片段,这段小说里也有的。两部史书,共同记载了徐庶降曹是在当阳长坂,对徐庶说的话,记载也几乎一样: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今夭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好像徐哑巴的形象也毁了。。。

再往后就是求救于孙将军,准备赤壁之战,舌战群儒也是没有的看到,诸葛大人仅仅是说服了孙权而已,就像一次攻辩的过程(不知道攻辩是什么的自行百度辩论赛流程)。

说服了孙权后就是被传唱千古的赤壁之战了,通鉴说刘备守在樊口,只说了合力拒曹,由此可见刘备在赤壁之战也就是打了打游击。就这样打完架后,诸葛亮得到了他有记载的第一个官职,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应该等于从七品或者八品,不算高啦。

然后刘备入蜀,志记载的十分简单,仅仅是说刘璋让法正请刘备,拒张鲁,先主打完张鲁再回来打掉了刘璋,然后诸葛亮升为军师将军,这个官儿等于正六品。

攻下成都后,志记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通鉴里面记载相对详细,提到了法正和张松计议,暗地献策刘备,后面的战争也比较详细,但是都没有突出孔明,可见孔明在入川战役里,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至于升官,是大家都升了。

志中对入蜀到刘备称尊号之间的事迹基本上空白,先主外出,仅有“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的记载。通鉴中记载了诸葛亮几次动嘴说服别人,首先是说服了埋怨法正的人;其次说服了法正反对峻法;最后说服了刘备不杀蒋琬。由此可见,诸葛亮在那时的作为是以内政为主的。打仗的外事,法正 参与的比较多。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诸葛亮的官职并未单独点出,当在余者范围内。直到刘备称帝,才和三国志一样记载了诸葛亮为丞相。不过志中记载的是诸葛亮苦劝刘备登基,通鉴里记载的是费祎反对刘备登基,刘备不开心了。让笔者奇怪的是,诸葛亮传里没有记载伐吴,是不是从侧面说明伐吴诸葛亮寸功未立呢,还有待推敲。后面就是白帝城托孤了,这段三部书里记载也十分相似。刘禅登基后,封武乡侯,不久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继续往后是南征的内容,志一笔带过,通鉴记载了七擒七纵,并说终亮之世,不复反。

第一次北伐,亮自贬三级,第二次北伐,斩王双。第三次北伐,粮尽而还,复丞相职位。这里通鉴记载了后出师表,志无记载。第四次北伐,志中记载木牛流马,射杀张郃。第五次,志中记载与司马懿对垒,相持百余日,不久疾病,后卒于军中。(建兴八年那次没打起来,诸葛亮传也无记载,故不提。)通鉴记载大体无差,只是比较详细些。

笔者自己的感觉上,诸葛亮的口才绝对是一流,说服的人不可谓不多。其次在内政方面,可能比法正更有话语权。但是法正死前,军事上的权威貌似略有不如。虽然后面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有很强的体现,但是也无法掩盖前期领兵出征比较少的事实。

其他网友回答

陈寿写《三国志》是史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小说,人物区别很明显。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谁有神算功,

应当属于罗贯中。

大小战役千百计,

皆他笔下成或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