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五胡乱华到底对汉人的文明有多大影响?
优质回答:
事实上,并没有影响!如果说有,那也是丰富和发展!
不可否认,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人在战乱中损失了不少人口,但汉文化,并没有因五胡乱华的发生而遭受破坏!有的朋友就不理解了,北方汉人损失了那么多,怎么能说汉文化没有遭受破坏呢?你不扯淡嘛?
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认同,那就是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靠贵族阶级与文人群体!
普通百姓,虽也是优秀文化的创作者与参与者,且也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但是在优秀文化传承的很多方面,还是比不上贵族与文人!
从今天来看,也是一样,普通老百姓传承了什么?农村大舞台吗?坟头蹦迪吗?低俗尬舞吗?这些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吗?不是!
当然,这可能有一杆子打死的嫌疑,但现实就是这样,除了一些特定的传统习俗之外!普通百姓离优秀文化太远了!
五胡乱华时期同样,早在西晋灭亡之时,北方大部分世家大族,文人知识分子就已经跟随司马睿南渡,可以说,留在北方的大部分都是没有能力远行的普通百姓!
在东晋,汉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出了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法显等大家高僧,使得汉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
而在北方,虽是各少数民族间的混战,但汉文化并没有因此而衰弱,反而因有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今天能够看得见的,如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以及龙门石窟等,都是出自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之手!
其他的,诸如佛教的发展,民歌艺术,习俗,生活习惯,及诗赋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且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其合法性及正统的问题,这一方面,羌人姚弋仲就很直接,他自称是舜帝后裔,并改为姚姓!
入主中原后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笼络人心,往往会寻求汉人的帮助,得到汉人的支持,因此在其朝堂上,汉人官员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如前秦苻坚的丞相兼军事兼好友知己王猛,就是汉人!
又有北魏拓跋焘,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这些只是五胡乱华时期,重用汉人的部分例子而已!
而后来,孝文帝更是主动进行汉化改革,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当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面对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就像是溪流流进了大海!
他们最终,影响不了大海的颜色,只能是用自身,来丰富大海的内容!这就是华夏文化多元一体的强大之处,因为多元,所以强大,因为一体,所以生生不息!
所以说,你看到的生,不一定是生,你看到的亡,也不一定是亡!那些说五胡乱华时期,汉文化遭受巨大破坏的说辞,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丰富,各少数民族以自身融入和消失为代价,来丰富和填充华夏文化,使其更加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对比,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一波,期待您的支持,十分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
五胡乱华对汉文明是严重的破坏,不存在一些砖家所谓的积极意义,战乱使汉文化圈被极大压缩。
虽然部分胡人被汉化,学习汉文明,但是相对于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打个比方北方原来有十个汉人,被杀了九个,然后再送一个懂汉语的胡人回来和你一起住,你还对人家千恩万谢?说人家促进了融合。你有没有想过假如人家不来烧杀抢夺,你会过得比现在好几倍。
一个统一的大王朝对周边文化影响力永远比分裂状态要大得多,中国古文化输出影响最大莫过于汉唐,五胡五代这样的乱世反而极大的限制和压缩了中华文化向外扩张。假如统一的西晋存续百年,肯定会是另一个汉唐。当然西晋有他自身内部的问题,五胡乱华给汉文明带来了一场浩劫,使整个司马家都一直被后世鄙视
其他网友回答
一. 失去闽南粤东聚居区。标志: 陈元光奏请设立《漳州》。 唐朝前期,封建统治不断加强,畲族先民生存空间遭受侵占。为了争取保住生存空间,爆发【蛮獠啸乱】事件,陈谦连结苗自成、雷万兴领导的抗唐起义军攻陷潮阳(古潮州治所)。唐朝派陈政带府兵入粤东围剿,”俘虏以万计”,始遭屠杀。后从潮州等地析出部分,新设《漳州》。但随着第二代首领蓝奉高在九龙江畲区遭府兵偷袭被捕就义于绥安(今漳州漳浦),经过两代人 近半个世纪的对峙,以放弃美好家园告终。对平民报复性屠杀后,最终失去粤东聚居地。 二. 失去赣西南聚居区。标志: 王阳明奏请设立《崇义县》。 明代中叶,封建统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官逼民反,【“猺寇大起江、广、湖L郴之间,骚然且四三年”】。其中实力最强的农民起义军是谢志珊、蓝天凤。明朝派王阳明率三省八府兵力进剿谢志珊、蓝天凤畲汉(可能是客家人)起义军。对江西南部的畲族进行大屠杀,平民畲族基本杀光。畲瑶民族在江西基本消失。剿灭蓝天凤桶冈起义军后,王阳明在桶冈(江西崇义县境内)茶寮山巨石上留下:“处处山田尽人畲,可怜黎庶半无家。”的诗句,说明当时桶冈四周(今江西省赣州西南部靠近湘南)畲族人口还有一定优势的。今天住在这里有近千万的汉人。
其他网友回答
没啥影响 汉人都在南部了
其他网友回答
当时是灾难,但对后人来说,为民族大融合,完整的大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