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的父亲叫什么?
优质回答:
孔子的先祖是贵族,不仅是贵族,还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的统治者姓子,比如商纣王就叫子受,而孔子的先祖叫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
弗父何本是宋缗(mín)公的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应该是嫡(dí)长子继承大位。嫡长子就是帝王的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弗父何身为正牌嫡长子,理所应当继承君位。但在商代还有一套继承系统作为“预案”——作为国君的大哥,可以把君位传给弟弟。也可能是弗父何平时不乖,不受父亲的宠爱,所以宋缗公就把君位传给了弟弟熙,后来叫宋炀(yáng)公。
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辅佐过三位国君,是宋国地位最为显赫的大官。正考父也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他在家庙的一尊大鼎上刻下了自己的座右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就没有这么低调了,他在宋国贵族间的争权夺利中被杀。但孔父嘉却是孔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从
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在宋国已经无法立足,只好逃亡到鲁国,做了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直到他的第三代孔防叔,才成为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而孔子的老爸叔梁纥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等级制度之下,因为上下尊卑关系的不同,对人的称号是有别的。简单的说,上对下,尊对卑是可以称名的,但是下对上,卑对尊,就不能称名字,这样就产生了字和号,字与号在文化上有许多分别,最简单的来说,字是同辈或是同级间的称呼,而号是下级对上级的称呼。
但是上级对下级就可以称名字,比如张居正比朱翊钧年纪大的多,朱翊钧可以光明正大的称他为张居正。臣子当面可以称皇上。如果不是当面怎么称呼,那就是称号,号未必要自取,许多时候也是官方给定的。朱翊钧的年号叫“万历”,于是,老百姓提到朱翊钧的时候,叫他“万历”就行了。万历,既是一段时间,也是一个人的号。朱翊钧死了之后,入了祖宗之庙,称为“神宗”,明神宗,成了他的庙号,老百姓也可以用。万历、明神宗、朱翊钧是一个人。当然,皇帝还可以有字,比如李煜字重光。但是,对于大多数皇帝来说,字没有意义,世上没有与他平等的人。所以,就不重要了。
在战国之前,人们虽然也有姓,但称呼上不是姓加名的模式。另外,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文明形成的最初时期,姓是区别人物血缘关系的标志,它在最初的时候是可以改的。这与后世有很大不同。
得姓者,是说这些儿子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形成村庄部落。五十岁以上的人,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一个情况,农村中大多都是同姓。就算有一些杂姓,也都是以某一大姓为主。这种情况,就是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的遗留。
在一个村子里,同姓的,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同姓不婚。但是,五服之外,亲情断绝之后,结亲也不绝对禁止。现在的婚姻法也是这样规定的。
现在,我们结合孔子家族说说姓氏的问题。
看看史书,有没有叫“子某人”的,根本没有,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的称呼方式不是姓加名。
孔子家的祖先弗父何,是宋湣公的大儿子。宋湣公去世的时候,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兄弟,而没有给儿子。于是弗父何的兄弟杀掉新君,自己接了位置。于是弗父何做为国君的大哥,成了宋国的上卿,也就是宰相。
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传了五代,还是宋国大夫。孔父嘉的妻子是位大美女,有一次她在回家的路上被宋国的另一位大夫华督看到。华督一见倾心,决心把孔父嘉的妻子占为己有,于是,他就杀了孔父嘉。
在动乱中,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木金父生了儿子祁父,祁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孔子就成了鲁国人。
孔家本来是宋国子姓。从弗父何到孔父嘉,过了五代之后,与宋国就不是血亲关系了。按当时来说,没有姓的牵连了。
孔家的姓最早来自孔父嘉。孔父嘉是不是姓孔呢?是也不是,嘉是名,孔父是字。也就是说,孔家的姓,是以祖先的字为姓的。
正规提及应该称为仲尼丘。为什么现在普遍称为孔子、孔丘或孔仲尼。很明显这是孔家后人以及儒家弟子在战国后依据姓加名的称呼模式倒推上去的。
但是,孔子做为诸子之一的地位,是比其它子要高的,能与他一争雄长的,也只有一个老子。所以,战国诸子的著作中,都常常引用孔老师的话,证明自己的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抗衡争霸,晋悼公欲联吴抗楚,但是位于吴国以北的偪阳国很碍事,于是晋国打算攻下偪阳,把它作为送给宋国向戌的封邑。于是晋国联合鲁、宋、卫、曹等国联军讨伐偪阳。偪阳在山东枣庄峄县一带,《左传》说偪阳“城小而固”,所以刚开始晋国的中军将荀?觉得攻下来也是胜之不武。没想到的是偪阳虽小,实难攻破。
在僵持中,鲁国孟氏家臣秦堇父带着人力辎重持援。这时偪阳城门打开城门,诸侯联军趁机也冲了进去。这时偪阳内城闸门放下,已经冲入内城的诸侯联军被堵在城里。这时“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鲁国的郰邑大夫叔梁纥双手托起闸门,让被堵在城里的诸侯联军撤出。
《孔子家语》里颜父对自己的三个女儿说叔梁纥本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但就是“年长性严”,年龄大了点、性格严恪了点。显然颜父比较中意叔梁纥。三个女儿中两个都不中意,只有最小的女儿颜征在同意了,前提并不是看中了叔梁纥,是“从父所制”,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
作为贵族的叔梁紇因为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所以以“子”为姓。当时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男子除了有标明血缘的“姓”,还有作为贵族标志的称呼“氏”。
作为宋国贵族的叔梁纥其先世木金父因避宋国内乱而流亡至鲁,叔梁纥曾经任职鲁国郰邑大夫。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孔子的六世祖宋国大司马“孔父嘉”。
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是辅佐宋缪公、宋殇公的贤臣。宋国的统序传承在宋宣公时出了问题,宣公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而是在临终时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宋缪公。
孔父嘉这个人很贤德,“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我们很多人都留有着一些时代所留下来的印记,而有一些东西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比如说我们的姓氏,就是从很早时期开始就不断流传至今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
在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其实是由于部落和居住地而产生,比如说我们在给人取名字的时候,会根据所居住的地点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地点的代称给人起一个代号,这种代号就是最早的名字。这种东西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这种变迁始终不能够将一个人的姓氏改掉。但是姓和氏在古代是分开的
比如我们经常听的,各种各样带氏字的名字,其实是一个人名字的缩写,在这种缩写的情况之下,最早其实是为了将自己的姓氏隐去,然后说出一个人的名字。可是随着年代的变迁,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叫什么。
我们能够理解大多数人对于孔子的好奇,毕竟作为一个儒学大家,他身上有太多的媒体都被很多人所好奇。然而从各种各样的历史记载当中,我们知道在孔子的祖宗当中,没有一个人是跟他一个姓的,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孔子的孔是他自己开始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姓和氏其实是分开的。那么很多人又好奇,为什么后来孔子又有了孔这个姓氏。其实是主要因为当时的宗族和立法规定,他的祖先传到第五世的时候,就不能够被列入之前的姓氏当中,应该另立宗族。
孔子能有这样大的名号,而他的姓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也被很多人所沿用,甚至很多儒学大家,为了能够让自己说出来的东西更受到君王的器重,也更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以专门给自己改姓为“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