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有什么不同?
优质回答:
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是前提条件,满足不了对方的生理需求,就谈不上恩爱的夫妻关系。比方说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生理不健全(男方不举、性冷淡、或者石女),两个人再脾气相投、三观相合,也不可能成为恩爱夫妻。但决定夫妻关系好坏的,则是心理需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时间越长,越是这样。99%的人都能满足对方的生理需求,也就是说,满足对方的性需求没有任何问题,但只有20%的人夫妻关系相当好,原因就在于夫妻二人三观不合、脾气不对,也就是“有性无爱”。有性不一定有爱,但无性必无爱;有爱的情况下才会得到更好的性感受。也就是说,有性的情况下,再加上爱是最好的。能不能得到性满足是前提条件;是不是能做到心灵契合,也就是心理是否能满足才是决定夫妻关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不愿意满足对方的性要求而离婚,并不能说明性需求是决定性因素,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无法得到对方的心理满足,而不愿意满足对方的性需求。男女生理有疾病,满足不了对方的性需求,几乎肯定离婚;但这种情况很少,更多的离婚是因为满足不了夫妻一方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虽然有性,但无爱。当然,更多的夫妻是考虑到很多情况,在满足对方性需求的情况下,凑凑合合的过日子。也就是维持最低婚姻幸福水平。
哲学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也是这样:物质条件是第一位的,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只能是精神。比如一个学生学习,连最基本的条件都无法具备,是不可能学习好的。但基本的条件具备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之所以更多的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自己不聪明或者努力不够的的原因。一个人学射箭,如果连基本的视力或弓箭都没有,是不可能学好射箭的,但这些条件并不难具备;但真正射箭技术好的人却很少,那是因为有射箭天赋或努力程度不够的人太多。也就是说,物质是第一位的,但决定性因素只能是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心里需要和生理需求就等于心里需要,生理上需求,一,肚子饿了,要吃,吃饱了心里就舒服了,二,生理需求就是肉欲需求,肉欲释然了,满足了,心里问题就解决了,这两者都是心里需求产生了生理需求,心里需要理解,安慰,抚摸,生理需求就是得到释然,所以说这两者是相互相成,缺一就不正常了,心里需要就是心中在燃烧,生理需要就是身体在动荡,最终这两者就是心里在作怪。这就是我对心里需要和生理需求理解个人理解,如有不同理解,请你们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看法,不要喷。
其他网友回答
美国有个老头儿叫马斯洛,他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
生理的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维持一个人生存繁衍的需要,是一个人作为动物的需要。
心理的需要则复杂得多,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属于心理需要的范畴。
中国有个有个老头儿叫冯友兰,他把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把这两个老头儿的理论联系起来思考,就更容易理解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区别了。
人生境界高的人,他的心理需要相对要多一些,人生境界低的人,他的生理需要相对要多一些。
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也不会静止不动或停滞不前,同一种需要,可能前一分钟还属于生理需要,下一秒钟却变成了心理需要。人生的境界也因此而产生了飞跃!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是分男女的,大多数男人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是可以分开的,一个男人即使不喜欢一个女人,也是可以在生理需要之下冲动,而大多数女人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是相通的,不喜欢一个人是很难产生生理需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答案应该男女有别,对一个成年人,肯定都有心理和生理两种需求,一种是情感需要,一种是机能需求,缺一不可,否则感情就会出现问题。
生理需求不用讲,需要配偶间的近距离接触,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和爱意,产生一种愉悦感,可以让自己回馈爱,从而让关系稳定地维持下来。如果一方或者双方特别排斥对方的接触,说明心中的爱意渐渐消散,离关系的解体已经不远了。
如果再引申一下,生理需求也包括满足一个人,身体正常运转的各种需要,比如一个人吃喝拉撒的功能性运转等。
我们经常有一种误区,以为心理需求只有女人才需要,男人就是欲望动物,是非常强大的个体,无坚不摧的类型,可以搞定世间一切,他们的心理需求基本为零。
其实这是错觉。在这个复杂而现实的社会,男人的压力尤其大,整个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定位也很高,从小受的教育让他们不能在人前哭泣,不敢承认自己的软弱,也不敢展现自己的脆弱和依赖性。
一个再坚强再成功的男人,也希望得到自己伴侣的认可、需要和崇拜,只有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男人,才可以在疗愈自身的伤痛之后,脱胎换骨的重生。如果一个男人身后无人,遭受感情的背叛,信仰坍塌之后,整个人绝对很崩溃,甚至开始质疑奋斗的意义。
一个女人的心理需求,其实就是渴望被看见,渴望能够得到配偶的爱(或者其他某种特定对象的爱,比如父母孩子等)。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