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何评价汪精卫(历史名人如何评价汪精卫)

网友提问:

历史怎么评价汪精卫?

优质回答:

谈论起汪精卫,总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三个字,那就是“卖国贼”,他的一次错误形势判断,将自己永远钉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当然这只是我们大家对于他的评价判断,历史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汪精卫是从一个民主革命倡导者和参与者堕落为了认贼作父的卖国罪人。那么,对于他的评价我们亦可以予以正、反两方面来进行。

部分一:刺杀摄政王,血气方刚的革命者

年轻时的汪精卫还是拥有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他十分不满满清政府腐败的统治,将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作为自己的志向,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大家熟知的谋刺摄政王事件,虽然这次行动没有成功,却为汪精卫赚足了名声。

一九零四年汪精卫在日本求学,接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最终成为了孙中山同盟会的一员。在面临一九零七年到一九零九年一次又一次起义的失败后,清政府越来越猖狂,更加鼓吹立宪的骗局,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一行人将视线锁定在了摄政王的身上,决定刺杀他。

可是,结局并不如意,不但没有刺杀成功,他们一行人还被逮捕入狱,摄政王差点将他们杀掉。但是当时是比较特殊的时期,清政府害怕杀了革命党人会引起更多革命党人的奋起反抗,所以他们才侥幸保命。

在狱中,汪精卫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力求保全他人性命,还写下了一首字字铿锵的诗歌,他的举动传到社会上,被当时的人民到处传颂。

但是,他的这股血性并没有一直存在于他的身上。

部分二:认贼作父,令人唾弃的卖国贼

在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一直对中国不看好,觉得中国在此次战争中一定是必输无疑的,所以在民族危亡的危急时刻他毅然投靠了日本人,也因此被冠上了“中国第一大汉奸”的“美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能是汪精卫一直信奉的人生信条,他在不看好中国的时候站在了日本人的阵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这个行为给日本侵略者统治中国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正好成全了日本侵略者希望以华治华的如意算盘。

不得不说,汪精卫的叛变对于中国的创伤是不容小觑的,给抗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利用自己在民国政府的高大地位骗取民国民心的信任,以换取自己在政治上的一路平坦,将自己的自私自利展现的一览无余。当骗取了信任之后,又反戈一击,当上了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年少时期的一心为国,如今荡然无存!

笔者认为,我们评价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客观公平,所以,汪精卫在年轻时对于中国所做出的贡献,或者说他以前的人生品质我们任何人是不能将它从历史的长河中抹去的,该肯定的也应该给予肯定。

但是,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投靠敌人也是不可原谅的,被冠上卖国贼的名号,被世人唾弃也是他咎由自取。

其他网友回答

不得不说,汪精卫是民国政治历史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以“革命志士”登上政治舞台,却以“卖国汉奸”结束政治生命。

论才华,汪精卫是出口成章,笔扫千军;论相貌,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更得李宗仁曾言:”汪兆铭仪表堂堂,满腹诗书,言谈举止,风度翩翩,使人相对,如坐春风之中。”;论出身,得府试第一名,后又官费留学日本。可以说,汪精卫前半生是受到无数羡慕(甚至嫉妒)的,若他只是执笔舞墨,泼洒文章,民国文坛应当有他一席。

但时局却偏偏安排他卷入了政治风暴,汪精卫并不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的人。但他对权力的掌控可谓顺风顺水,直至可与蒋介石一争高下的地步。但有一腔热血,却又缺乏强韧的意志和圆融折中的智慧,最终做了所有中国人都憎恨的“大汉奸”,让他后半生受尽骂名。真正意义上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典型的作死代表人物。

汪精卫,偏偏自我作贱自毁名声,真的可惜了。

汪精卫: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声明:汪精卫家是由婺源迁到广东番禺但并不是出生在番禺),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汪精卫母亲吴氏是填房,原配生下一子三女,吴氏又生了三子三女,汪精卫排行最小,在兄弟中排行老四,所以他的妻子陈璧君习惯叫他“四哥”。汪精卫,五岁始读书,年少聪慧,喜好诗歌。研读过王阳明的《传习录》,受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较深。

年少时,父母皆亡故,于是跟随长兄(同父异母)生活,亦感受到了世态炎凉逆来顺受的苦楚,这也对他后来软弱无坚定意志、主见,有很大影响。

1902年3月汪精卫参加广州府试获得第一名秀才。1903年得官费留学日本,两年后,也就是1905年7月汪精卫遇到了改变他一生轨迹的人——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了同盟会章程。孙中山任同盟会总理,下设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三部门,同年8月,22岁的汪精卫当选评议部部长。

同年,《民报》正式创刊,汪精卫任主要编辑,“精卫”亦是他的笔名,取“精卫填海,坚毅不屈”之意。期间发表了《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等系列文章,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痛斥保皇谬论,由此更加受到孙中山的重视。

1906年毕业后拒绝归国担任日语翻译的工作,而是一直跟随孙中山,于1907年,随孙中山远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当时身份是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的主笔之一。

1908年赴缅甸设同盟会分会,同年3月在马来亚结识了对他日后影响很大的妻子——陈璧君。此后,汪精卫游走各地设立分会。但期间几次武装起义都相继失败,极大程度的打击了革命信心,这对于革命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到1910年,汪精卫为了激起革命热情,准备干票大的,暗中策划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溥仪之父,当时清廷的实权者)。汪精卫视死如归的前去刺杀,但结果其实早可预见,汪精卫失败被下狱,也正是在狱中,汪精卫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一时间,汪精卫革命勇士之名为人共知。

汪精卫下狱后期,受肃亲王善耆(女间谍川岛芳子生父)软化,此后思想亦变化不小。但不得不说汪精卫的运气实在太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汪精卫由袁世凯开释出狱,担任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世凯的意志,极力拥护袁世凯,推进南北统一。

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结束,彻底推翻了清廷专制统治,期间主张孙中山让权,拥护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汪精卫于上海和陈璧君结婚,之后携陈璧君一起留学法国。不得不说的是汪精卫是属于软弱,缺乏主见的人,而他的妻子陈璧君却恰恰相反,行事果断。在当时可谓是悍妻,对后期汪精卫的影响极大。

1917年,孙中山将汪精卫召回国内,参加护法运动,当时的革命党多以广东人为首,他和胡汉民便是当时的两大总管。胡汉民办内务,汪精卫搞外交, 是为双杰。

后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因为有资历及有才华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1月随孙中山北上入京,任秘书。

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汪精卫成了孙中山遗嘱起草人。同年7月,汪精卫当选国民政府常委会主席兼军委主席,与军事领袖蒋介石并驾齐驱。 至此蒋介石和汪精卫开始争夺领袖之实。

往后几年,汪精卫一直与蒋介石争斗国民党的实权控制,但不善政治的汪精卫又怎么会是老奸巨猾的蒋介石的对手。尽管汪精卫用尽一切手段,但仍然未能撼动蒋介石的地位,但汪精卫的狼子野心,让蒋介石一直心生戒备,蒋汪两方摩擦不断。

1935年 11月1日,开完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需照相留念时,蒋介石感觉会有事发生,不愿出去照相。还曾劝汪精卫也不要出去,但汪精卫却不信。果然照相过程中,汪精卫被打了三枪。 汪精卫所中三枪,一枪在脸部,一枪在背部,还有一枪在臀部。 此事对汪精卫影响很大,他后来就是死在了枪伤复发上。

蒋介石当时很是生气,召集特务立即查明事情原委,查明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上海滩王亚樵派来的杀手孙凤鸣,原是想枪杀蒋介石的,结果蒋介石预感不好,没出席会后集体照像,扮成摄影记者的孙凤鸣只好退而求其次,朝汪精卫开枪。虽然事件证明不关蒋介石的事,但这次事件后,蒋汪关系再度恶化。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为蒋汪之间猜忌、不信任、野心等等因素,汪精卫终于和蒋介石分道扬镳。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出走河内,29日发出“艳电”,支持对日妥协。 1939年3月21日,有特务深夜闯入汪精卫在河内的住宅,但杀错了人,杀死的是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及其妻子(这次是蒋介石下的命令,蒋介石不允许汪精卫成为汉奸,新账旧账一起算,蒋介石终于派出杀手刺杀汪精卫)。 但这一刺杀,也彻底将汪精卫推向了不归路。

不久,汪精卫飞至上海,组织了一大帮汉奸,与日本人会谈。关于投降当汉奸,汪精卫提出:“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由此可见,汪精卫是主和不主战,能活命就行。这亦是汪精卫日后所说“曲线救国”的诡辩措辞。但这无非是汉奸自我洗脑自我安慰的诡辩之词,惹人哂笑罢了。

之后大汉奸周佛海策划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方今井武夫、犬养健订下“重光堂协约”,起先汪不知道。等到周、梅以“日本认可汪精卫领导和平运动”的密约向汪精卫、陈璧君表功时,汪精卫便如获至宝,心安理得地认为,与其抗战而亡,不如求和苟存。从此,他向媚敌卖国的深渊滑下去了。

汪精卫优柔寡断,被手下“亲日派”分子摆布,为最终实现夺取国民党内最高权力的个人意愿,实现其“对日和平”的政治主张,加速了媚敌降日的步伐。

汪精卫本就是软弱,没有自己主见的人,加上周佛海和陈璧君的推波助澜,汪精卫最终变成了民国时期人人喊打的大汉奸卖国贼。

1943年,枪伤复发后的汪精卫,旧弹头的铅毒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就像他的灵魂一样,他的身体也无可救药了。 最终,1943年11月10日,他死在了名古屋日本人的病床上。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有碍国内外视听”为理由,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中山陵梅花山上的坟墓炸毁。在炸毁当晚,马崇六根据何应钦的指示,亲自押车将汪精卫的棺材秘密运送到南京城西清凉山火葬场,棺材和尸体很快被全部焚化,连骨灰也没留。真正的挫骨扬灰了。

事实上,错就是错,汪精卫在卖国汉奸路上一去不返。历史早已经将他钉在中国的耻辱柱上了。对他,可能更多的是可惜,若他如名一般坚毅不屈,哪怕做了刺客的枪下亡魂,亦不会背负这千古骂名。然时局如此,他始终错了,做了那个人民怨恨的大汉奸。

可惜!可叹!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千万别上当,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小学生也不会相信的“曲线救国论”为汪精卫洗白;曲线真能救国吗?我们假设当时整个中国如汪精卫所愿投降了日本,那么中国就会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将成为下等人,男人成为苦役或者日本侵略他国的马前卒、替死鬼,女的成为慰安妇,整个中国的资源被日本掠夺作为战争储备,战后的中国也必四分五裂,中华5000年文明的脊梁就此折断,请问这也能叫“救国”吗?汪精卫不明白这些道理吗?说白了,汪精卫就是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人,一个意志不坚定、为了权位出卖国家的汉奸!为了这样一个汉奸洗白,你怎么对得起那些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难道我们中国人要认为汪精卫聪明,那些英雄是傻瓜??

其他网友回答

前言:汪精卫,字季新、季恂、季辛,名兆铭,号精卫,辛亥革命时期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近代臭名召著的大汉奸、卖国贼。纵观汪精卫一生,其特点是复杂多变。

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辛亥革命时期,汪精卫是一个革命志士,曾在《民报》上鼓吹民主共和,反对君主立宪。

1910年,汪精卫因谋刺清廷摄政王而被捕,写下了“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一时传为美谈。

1925年,汪氏加入孙中山北上行列,成为著名的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和见证者。随后,汪先后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

公开叛变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开始表示怀疑,但不久就转为支持,并在孙中山左右赞划。

孙中山临终时,他代为起草遗嘱,以后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广东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意在打击共产党,同时也排挤汪精卫。

武汉政府时期,他成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领袖,公开提出“革命的往左边来,不革命的快走开去”;7月15日,却又积极实行“分共”,公开背叛革命。

以后,他即升沉起落于时代的潮流之中,纵横捭阖于社会的动荡之际,时而组织国民党改组派,同蒋介石争该党的“正统”,时而蒋、汪合流,当南京政府的行政院院长。

公开投敌叛国

抗日战争时期,他曾高喊“焦土抗战”,但对战局始终抱悲观态度,称“茫茫前途,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以汪为首,逐渐在他的周围形成了国民党内的亲日派集团。

1938年12月,汪精卫则公开投敌叛国,成为南京汪伪政府的总头目。

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汪氏出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成为汪伪政权的主脑。

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葬于南京明孝陵前的梅花山。

1946年1月,国民党当局指令工兵部队炸开汪墓,将汪氏棺木连同尸体运往他处火化。汪精卫虽已尸骸无存,但其叛国巨奸之恶名却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其他网友回答

汪精卫是卖国求荣历史罪人,这个永远也翻不了案。秦桧也是历史罪人。因为,无论你卖国出于何种理由(退一万步是为国民),都不应该出卖国家主权,即使是被灭国亡种,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利,如果做出这个决定,那就是民族和历史的罪人。因为,一旦丧失主权,国民就会沦为二等甚至更低等级的公民,即使这个民族还能存在,幸存的人生活困苦,更谈不上自由平等,也会狠这个出卖主权的人。因此,对于卖国的人,无论历史发展朝哪个方向,都不会得到认可,更不可能翻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