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杀文官吗(谁规定宋朝不杀士大夫)

网友提问:

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规定,那宋朝文官的工作态度怎么样呢?

优质回答:

每天分享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关注】不迷路!——史海扑通

宋朝统一中国之前,整个中华大地一片混乱与厮杀,不仅百姓生灵涂炭,各国政权像翻书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得来的江山,明天就丢了。本就是从孤儿寡母手里夺过来江山的赵匡胤生怕重蹈覆辙,所以大力崇文抑武。赵匡胤曾立下誓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皇帝宋太宗时还提高了士大夫的工资待遇,有了这样的祖制,宋代的皇帝对士大夫都是很不错的,确实没有杀过士大夫,即使是犯了错误,也就是贬官而已。

赵匡胤深刻的认识到大江山靠武将,治理江山还得靠文官,对待文臣相当尊重,遇到重大事件时,一定会召集文臣百官一起开会商议,而且从不专权独断。这种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让士大夫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我价值。“不杀士大夫”这条规矩相当于免死金牌,士大夫们从此做事就能放开手脚了,俨然有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所以范仲淹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也曾说“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

从几个实例可以看出宋代的文官操心的事可多了!

宋太宗时,一个小县令居然操心到了皇帝的后宫,上疏说后宫嫔妃太多了,应该减少一些。宋太宗很委屈说,我整个后宫加上扫地做饭的加在一起才二百人,不能再少了,再少就不够用了呀,这个小县令根本不了解情况啊。不过他也没有处置这个小县令,反而给予嘉奖。

北宋名臣韩琦曾经对宋神宗说,先帝是我支持他继承皇位的,您是先帝的儿子,如果皇帝这份工作做得好,我也觉得有面子,您要是做的不好,我也觉得很惭愧呀!这是直接把皇帝的绩效挂勾在自己身上了。

包拯给宋仁宗提建议时,吐沫横飞,喷仁宗一脸,仁宗一边擦脸一边继续听包拯继续说。宋真宗时,朝廷赈灾不力,田锡直接指责皇帝对不住老百姓。

宋代的皇帝实在是太开明了,这项“不杀士大夫”政策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的调动了整体士大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靠众多才智之士群策群力,才成就了宋代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百姓最幸福的美好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不杀士大夫”的由来。

有关所谓宋朝立“不杀士大夫”为祖制的记载见于《避暑漫抄》,作者据传为陆游。但《避暑漫抄》这部史书是野史,成书年代和作者其实都存在争议。而在有关宋朝的正史,比如《宋史》中,没有“不杀士大夫”祖制的记载。

根据《避暑漫抄》记载,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祖制是宋太祖建立的。然而……

根据《宋史》等正史记载,在位十六年的宋太祖一共杀了八十八名大臣,平均一年干掉六个士大夫,其中不少都是不给辩护机会的“立决”。

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在位21年,也杀掉了大约几十名大臣。虽然数量要比宋太祖少,但也绝不是一个不杀。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其实起源于宋真宗,而就算如此,宋真宗照样也开过杀戒,不是一个大臣不杀。

南宋时期,宋高宗又重新开始杀士大夫,岳飞、陈东、欧阳澈都死于宋高宗之手。而北宋和南宋末年党争剧烈,不少士大夫都身陷牢狱,刀悬脖颈。苏东坡当年因为“乌台诗案”下了死狱,连送条鱼都能把他吓得嚎啕大哭。

综合来讲,宋朝从来就没有“不杀士大夫”。只不过从宋真宗以来,文官成为宋朝最强大的利益集团,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所以才会出现“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而宋朝也被文官利益集团绑架,彻底掉进了“积贫积弱”的泥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