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们觉得王阳明的心学对自己的帮助大吗?
优质回答:
王阳明先生心学,知行合一为核心,深了不说,只说浅层易懂的。知行合一是,将知道的理和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实践合一。
重点在实践上,这可不简单有大难度。因为实践需要决心毅力耐心勇气,必要的总结调整能力,必要的方法智慧,与他人的协调勾通等等。
古语说无怨无悔,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拼博进取,自强不息等等。总括,有志者事竞成,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肯干肯做必有大收获。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心学历经五百年,他个人在立言立功立德都充分印证了心学思想符合天地大道,帮助我们事功立业,乃至现在日本的商业模式的成就。心学和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学习和运用心学,先要明白阳明先生的心学主旨。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创建过程中经历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阶段。
1.“心即理”是王阳明在创立他的学说第一阶段提出来的儒学观点。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天理,是乾坤的法则。天地诸事万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等等,无一不是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观点,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他认为万事万物之理没有超越于心,他提倡理需要从自己心上体去认知,不需要向外去求只需要从心上找到。
王阳明在创立学说的初期就提出了心即理的论断,所以终其一生都强烈反对迷信外在的权威,反对僵化的规范和教条,反对那种把知识变成禁锢身心的束缚,认为心作为生命的精神本体是与宇宙之道同源的,具备着自我成圣的一切潜能,心的潜能超越人世间的一切精神权威、理论权威与学术权威。
王阳明的“心即理”学说,把精神本体和宇宙法则视为同源,认为他们都同样创生于宇宙中,都产生自同一的宇宙起源。王阳明主张“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意思是说天下之理与心外之物没有一样能够超越出“心”也就是精神本体所寓含的宇宙根本法则之外的。
2,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后,自然就不主张崇拜权威,不强调向外泡在故纸堆中去学习,而要向自己的心上去寻找,这注定了他的学说特别强调实践。因为学习者自己心上的知识,并不在书本中,并不在过往的经典中,所以也必须向自己的心上去寻求,唯一获得先天智慧的路只有亲身去实践,所以王阳明在创立学说的第二阶段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也意味着修习王阳明的学说必须知与行并进,缺一不可。
王阳明说过:“若传习书史,考正古今,以广吾见闻则可;若欲以是求得入圣门路,譬之采摘枝叶,以缀本根,而欲通其血脉,盖亦难矣。”
3,王阳明在第二阶段提出的“知行合一”是第一阶段的“心即理”的延续的补充,其内在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王阳明在写给门生的信《答顾东桥书》中说:“朱熹说:‘人想要学习的,就是心与理而已。’心虽然主宰一身,而实际掌管着天下之理;理虽然散在万事中,而实际并没超越一人的心。在心之外去寻求理,这是造成知行一分为二的原因;如果反过来就在吾心上去寻求理,这就是我提倡的圣门的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也是根据当时明朝的社会现实而因时而发的。明武宗时,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贪官污吏横行,叛匪风起云涌,政权摇摇欲坠,社会伦理纲常紊乱,社会危机四伏。王阳明身为朝廷官员也感叹经世致用无门,他感叹地说:“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而人是己见,莫肯相下求正。”
4,王阳明开始系统地向门生们讲习致良知是在虔州,也就是江西省赣州府赣县。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和经历张忠、许泰等奸臣谄害后,对儒家上古圣贤讲的良知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开始向门生们讲习“致良知”的圣贤之道。
王阳明心中慢慢清晰心学的感知和应用的规律,越来越清晰,最后发现孟子讲的“致良知”三个字完美的表述这一切,《传习录》都是在论述致良知。
5,正德十五年六月,门生陈九川被贬官后就来到虔州追随王阳明学习圣贤之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有了许多收获,也同时产生了许多疑问。陈九川就向王阳明求教说:“近来工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王阳明说:“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陈九川问:“请问如何?”
王阳明说:“只是致知。“
陈九川问:“如何致?”
王阳明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陈九川的提问,水到渠成似的触发王阳明向门生讲习良知的动力,他开始全面而系统地向门生们讲习“致良知”的圣贤之路。王阳明也说过他曾经怀疑过良知的学说,因为少年曾经沉溺过佛教与道教,“致良知”之说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又充满玄机的宗教理论相比太过于朴素,太过于简单,所以他也曾经忽视过致良知,但经过赣州这段极其险恶的岁月,他从这百死千难的经历中体会到致良知的妙用。
6,“致良知”是王阳明在他先前提出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基础上,经过实践体悟总结出的圣贤学说,“致良知”是王阳明的新圣学走向完善成熟的标志,从此他讲习的圣贤之道就越来越趋于简易。
王阳明发现良知原是人人心中都存在着的,人只要依着心中良知去行事,便能得稳当快乐。朱宸濠因为良知蒙昧,造成他身为皇亲国戚的藩王却野心勃勃地起兵谋反了;江彬、许泰、张忠等人良知蒙昧,他们身为皇帝宠
其他网友回答
还是有帮助的
比如1、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3、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4、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5、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其他网友回答
格物致知,我想格物致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操作是从事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