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们一般都是怎样安慰人的?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因失恋而悲痛,朋友却说了句:“难过啥,这又不是第一次,之前不都挺过来了吗?”
是不是瞬间没有了交流的欲望,甚至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有问题?我不值得被爱吗?内心挣扎的我们,安慰显得绵软无力,甚至加剧了痛苦。
错误的安慰方式只会加剧伤害,生活中,我们要避免这四种安慰方式。
一、说教式安慰
“我给你说”、“你应该”、“你需要”。
这类说教式安慰崇尚解决问题,其风格和过程很程度忽略了个体的情感情绪。事实上,个体倾述时,除传达内容信息外,更有情绪情感表达的需要。
那些处于低谷的人,最反感心灵鸡汤般的说教,他们觉得这些话语与现实脱节。毕竟,道理人人都懂,可那颗受伤的心却无处安放。
二、否定式安慰
在你悲伤时,听到“不用担心”、“你想多了”时,是否有种被漠视的感觉。
当双方并不在同一层面时,“你不要这么想”,“想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样的安慰时一再否认个体的感受,甚至传达着“是你自己不行”的暗示。贬低个体遭遇,阻碍个体情绪释放,更无法体会对方内心世界。
三、共鸣式安慰
我们经常会听到“我完全懂你、我比你更惨”这类安慰语言。
当个体情绪还未得到宣泄时,在不合理的时机和情境分享自身经历和心得,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理心。
如同带着优越感的戏谑,只会加剧个体沮丧和挫败感(生活中,有人惯常以强者的心态对待社会现象,对待他人遭遇,否认对方情绪合理性)。
同时,过早使用“我完全懂你,我也有过相似的遭遇”,“我特别同情你”这样的安慰大多仅能表明倾听者的态度,并不能对倾诉者起到安慰作用。
悲伤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我们不是Ta,不能体会Ta的痛处。只有同样经历的人,才有资格说:我懂你。
四、逃避式安慰
你一定听过“别想了”、“忘记这一切”这类的安慰词。现实中,总有人让你不要想太多,要向前看。言外之意,你要忘掉才对。
事实上,这种逃避式的方式使得问题悬而未决。好比,把垃圾扫到地毯底下,表面看似干净整洁,但它只是被藏在地毯下面,随着隐患生根发芽,地毯最终腐蚀烂掉,受伤的人会蒙受更大的损失。因此,面对失恋、丧亲等创伤性事件,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安慰方式并不可取。
什么是正确的安慰方式?
一、与Ta的人在一起(primary)
二、与Ta的悲伤在一起 (senior)
三、与Ta的困境在一起(top-level)
初级的安慰方式首先需要关注并安抚个体的情绪。个体诉说过程是一种情绪宣泄,认真的倾听则是一种极好的安慰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不加评判地接受他人情绪,认可情绪合理性,简单的“嗯”是最好的回应。更多时候,只需告诉Ta,我会陪在你身边,我们在一起。
我遇到过一个朋友,至亲离世让她痛不欲生,后来,她找到我,默默坐在我身边,我俩一言不发,我只是递纸巾给她,直到她离开。
后来,她告诉我能感受到温暖的力量。类似的,戴安娜王妃安慰高度残疾的女孩时,也是一言不发,只是温柔的抱着女孩,选择平静的与她在一起,这种安慰方式胜过了千言万语。
高级的安慰方式则是改善个体对创伤体验的认知。让Ta学会与痛楚平静相处,自我调节,缓解压力达到心理平衡。人们遭遇的创伤经历如同地震过后的书房,满屋狼藉,书籍散乱一地。
Ta要做的是把这一地的凌乱重新归置整齐。换言之,将这些痛苦彻底地释怀,才会真正解除未完成情结,获得内心平衡,达到治愈的目标。
顶级安慰模式是助人自助,个体一些弥漫长期性的痛苦,本质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及早期的负性经历。倾诉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原因掩藏本质。
早年一部名为《爱德华大夫》的心理学精神分析电影中,个体的未完成情结,使他一看到横条性的东西就感觉紧张,这种心结是无法靠安慰来加以摆脱的,惟有解析,释怀,最终获得解脱。
若我们不将个体悲哀的潜在动机搞清楚,就难以对症下药。真正的安慰是让个体获得了生活上与心灵上的双重平静,甩掉心理包袱,轻松前行。
题外话
若关系亲密且理想远大,那就握着对方的手,拍着对方背,拥抱ta,温暖ta,说一句 “我希望可以理解你的感受”。
无论是去看大海,日月星辰,还是去高山仰止,俯瞰万丈悬崖,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这一路,即便起伏跌宕,你就在Ta 身旁。
一双永不厌倦的双手,在Ta负重坠落的时候拖起,不说,不扰,岁月静好。这一路,即便狂风暴雨,你就在Ta 身旁,用始终如一的力度,为Ta执一柄,倦了也不肯收起的伞,风里、雨里、一切都在你心里。如此,再拙劣的安慰,Ta也会心存感激。
– The End –
作者 | 柠檬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其他网友回答
话多心不密,交往还可以。试给天上星星,挡住一丝甜蜜。伤敷衍着深定,茫然的世上走心情。谁是注意的秘密,只是亲信而已。高人注新楼,矮个走不熟,望给朋友守,留住一挽又。亲瘦亲瘦空休,独人有没有,有!
其他网友回答
你安慰人的方式体现了你情商的高低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希望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像是黑暗中的亮光,更是精神上的动力和支柱。
对于一个陷入绝望中的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比给他希望,让他重新建立期望体系更重要的事情了。
有一些读者和粉丝她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来求助于我们。
如果强加给她更多的压力,只会使得她的内心更加矛盾。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给予她们安慰,给予她们希望,必定能够给她们带来更多的温暖。
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说,我们没有经历过当事人的痛苦,所以不需要去做过多的评判。
唯一能够做的应该就是去安慰对方,可是有些人偏偏好心做了坏事,不仅没有起到安慰对方的作用,还会使得对方更加的痛苦。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真正想要去安慰一个人,我们需要运用到“安慰剂效应”,那么就做好这3件事,尤其别再说“明天会更好”、“别难过了”之类的让人感觉很敷衍的话语。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称之为“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
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以舒缓的现象。
这一现象也通常被人们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给予对方一个恰当的心理暗示,从而让对方重新建立起希望。
一、共情行为
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总是会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对方当作一个弱者,一个被怜悯者,于是我们说的话和做的行动就会自然而然带有某些刻意性。
这样的安慰对于被安慰者来说,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反而会让对方更加消极和自卑。
因为我们在同情别人的时候,立足点总会放在自己身上,于是在语言上就表现出过于的矫情或者是歇斯底里。
我们应当明白共情而非同情,我们需要的是给对方一定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让他觉得自己同情他。共情是一种同理心,也就是一方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另一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只有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对方的问题,我们才能够懂得用什么样的语气去给予对方关心。
向你寻求安慰的人,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要得到一种理解,而不是评断他的对错。
二、转移注意力
一个人失恋的时候,我们会劝他多出去走走,一个人在工作中失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劝他找几个朋友喝喝酒。
其实平时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解决平时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安慰别人,绝对不可以固守在一个单一的情景内。这就像是对方正在经历离婚,虽然你好心的去安慰她,问候她,可是如果始终话题逃离不了离婚这件事的话,就等于无形中给予她更多的痛苦。
所以有些人总是好心干坏事,无意中给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我们去安慰别人的时候,应当积极地鼓励她脱离这个情景,无论是采取怎么样的方式,都不要固守在当时的痛苦之中。比如我们可以加入一个新的群体,可以换一种环境。
三、重新建立希望体系
安慰剂效应其实无意中给人们重新建立了希望体系。我们去安慰别人的时候,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给予他新的希望。
对方向你寻求帮助时,他本身会觉得自己是弱小的,无助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当去站在他的方向,让他感觉不要孤单,重新建立起一种安全感。
在语言上,我们应当多去鼓励对方,用积极健康的语言支持他,赞赏他。有的时候,即便知道他是错的,也不要去打压他,而应当是循循善诱的劝告对方。
我们需要帮助他建立一个精神支柱,那么自然而然也就少不了支持和鼓励。
比如告诉他自己一定会成功,或者说暗示给他终有一天自己会摆脱困境。
人本身就容易情绪化,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变得更加的感性,甚至会变得让人捉摸不定。
正是因为如此,加上残酷而又善变的现实冲击,人们容易短暂性的“崩溃”,变得萎靡不振。
那么这个时候安慰别人就如同起着“雪中送炭”的作用一般。
总之,安慰别人是一门艺术,不需要我们用太过华丽的语言。只需要运用以上三种方式,借助于安慰剂效应的作用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