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

网友提问:

中元节,你知道哪些习俗?你想起了谁?

优质回答: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据说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怨郎诗》里有这么一句,七月半是什么节?尝新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又是什么鬼?它们有没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而且还发生了……

一、尝新祭祀活动、尝新节

假设史料记载为实,那么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它们的关系的有这么一段:《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翻译成人话,就是说阴历七月,新粮食下来了,天子进行尝新祭祀活动。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来那时尚未固定。(现如今,尝新活动在我国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日本还是保留节日,称为“尝新节”、“新尝祭”等。笔者老家陕西的周至、户县(现在叫鄠邑区)一带每年阴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类似活动,在此期间,每村每户在每年阴历同一天宴请亲朋好友,我们叫待客或过会。)

后来,这一天可能逐渐固定为阴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为便于记住吧。

二、盂兰盆节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扩大影响,必然要借助一些民间风俗。而传统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借助”中产生了一些变化。写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 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这应该是关于盂兰盆节比较早的记载了。

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逐渐演化成戏剧,成为后世盂兰盆节的保留项目。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连无计可施,祈求于佛。佛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其母才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颂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简言之,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亡灵的倒悬之苦。

三、中元节

咱们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后。早期道教理论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说法。可能也是为了借助民间有七月十五祭祀的习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为地官的生日,称作中元。相应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称作上元和下元(阴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这一天,道观中会举办大型的斋醮活动,赦免亡灵的罪过。而信众也自然会参与进来,为自家逝去的亲人祈福,希望他们在阴间过得更好一点。

四、鬼节

无论是民俗、盂兰盆节、中元节,都有关于鬼的主题,尝新祭祀神仙、先人,盂兰盆节解救亡灵,中元节赦免亡灵之罪,于是民间渐渐有了这么个传说。阴历七月十五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是夜,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祭祀亡亲、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烧纸钱,秉烛点香,燃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会从阴历七月十四晚上开始。阴历七月因此又称鬼月。

其他网友回答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