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那些一天看完一本书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优质回答:
在我15-25岁这十年,仗着年富力强,不眠不休,一天读完一本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事情是常有的,我也因此在写作的早期积累了足够的阅读量。
那时候我坚持写读书笔记,厚厚的十几本笔记记载了很多一气呵成的小说阅读经历。因为读小说,尤其是传统小说,只需要跟着作者走,双眼一目十行,脑子就能迅速地把形象化的文字“转换”成幻灯片甚至电影一样,演播给自己的理智去分析。
这种阅读,我后来才发现它的利弊并存:利在于投入、可以不假思索地进入另一个虚构的世界,把它当成自己的体验;弊在于只关注了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没有细味语言本身的魅力、反思写作结构和内涵的深入。对于以自己学习写作为目的的人来说,后者是不可取的。
我正是在读到一本非传统小说的经典的时候发现了上述奥秘。那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名著《尤利西斯》,上下两册我本来期待两三天读完的,但即使我废寢忘餐马不停蹄,也用了一个星期才把它拿下,掩卷之际唏嘘不已:从此我发现小说不只是它的所指,而它的文字、形式本身就可以别有深意,这种存在障碍的阅读,恰恰让你不能快步掠过,必须踯躅低回,才能入其堂奥。此后,我发现好的文学莫不如是,必须慢读、细读,否则读了白读。
图为乔伊斯和我22年前读的那个版本的尤利西斯
其他网友回答
心境平和,内容感兴趣,有毅力,有时间就可以,我以前一天能看一本三四百页的书现在只能看两百多页的了,一个是年纪大了,不如20岁精力旺盛,反应快,二是心境不同了,不容易入境沉心了,看一本书其实很容易,而且能记住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拿起一本书,一直看就行了,比如看了几页,告诉自己,看到第十页再休息,等到第十页,如果自己还有余力,注意力还足够,就再看几页,不然就休息几分钟,让自己神经缓和一下,最好的办法是进入无意识的深度睡眠状态,只需要几秒就可以,不过需要几分钟酝酿,然后继续,一般看书会越看越有状态,到后面精力和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差,能够保持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看到最后你一次只能看几页了,中间最好的时候可以看二三十页,看书是有方法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我还在第二层,行,万里路,愿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我有时候就有一天看完一本书的经历,不过都是一些文学小说,我看的时候只是看故事情节了。好的文学小说就是有十足的魅力吸引着你看到最后一天结局,不知道大结局不舒服一样,想早一点看到最后的结局,所以只能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地看,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只看书,眼睛就不肯离开书本一会儿!
就是这么做到的。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方法,还有一些人,他们看书的目的和我不同,他们也可以做到一天看完一本。他们看书是为了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去看书的,就像查字典一样,和问题没有关系的就匆匆翻过,看到和问题相关的,才认认真真逐字阅读。找到答案这本书就扔到一边了。这本书就算看完了。
这样也可以做到一天看完一本书!
理论知识的书很多都是重复的,比如你要看心态管理方面的,情绪调节方面的,还有目标设定啊这些,绝大部分讲的话估计你早就知道了,所以你看书的时候没有必要再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捡自己不知道的,没有了解清楚的看看就可以了。那这本书也用不了一天就可以被看完了。
所以这样也可以做到一天看完一本书!
不过看书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不是追求表面的数量的。所以不要追求表面的这些“一天看完一本书”的成就感,而是要想“通过阅读这本书,你道德有什么收获,哪些可以直接用到生活中”,我现在看书就有点急:甚至读完一篇文章我就会问自己一下“看了之后我有什么变化”,其实很多时候看书都是知识的补充,不一定就这么快看到效果的,所以也不一定就要这么急。
就像鲁迅举孔乙己会茴香豆的“茴”字的好几种写法的例子,证明过去的读书人迂腐,净掌握一些没有用的知识。其实放到现代社会里,有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你看百家讲坛的那些学者专家们,讲红楼梦讲三国讲传统诗书的,不是也没有直接的作用?
关注我,探索理想生活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其他网友回答
一天看一本书?这书最多是不是五十页,才能一天看完?书,不是看的,书是精神的粮食。吃的进去,才叫饱。而看,就好比画饼充饥。当然,如果你要是有过目不忘的那种天赋,这句话就当我没说。
以前,有书陪伴我们渡过每一天。而现在手机,电脑,平板,代替了。。。至于现在,有些人,看散文,诗集看不下去。而看小说,乐此不疲。为什么这种现象存在?是我们口味变了吗?不,是我们的选择多了。小说里给你所有的美好,只不过是幻想。它转换不了任何知识。所以,一个人,需要知识的力量,在于看的书对你有益无益。一页的数字,代表只是字,能把字转换为知识,需要灵活的思维和头脑。
一本书,读的是心境的提升,知识的升华。每天都累积一点点,就如同儿时的瞒珊学步,牙牙学语。虽慢,但牢固。如果一天能读一本书,那只是看,就好比别人说话,只会左耳进,右耳出。对你没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