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谥号吗(宋仁宗的仁是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优质回答:

首先宋仁宗的“仁”是庙号,不是“谥号”。宋仁宗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中国历史上的仁宗都是庙号,仅有一位“仁皇帝”,清圣祖康熙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其实就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毕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讳。我们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等。

“谥号”起源于中国西周王朝,是对一个生前有一定地位的人(包括帝王、后妃、将相等),死后给予的能够概括其一生功过的称呼。谥号有评价高的,叫“美谥”,有评价低的,叫“恶谥”,也有评价中等的,叫“平谥”。

1、美谥,如:庄、武、文、仁、宣、襄、明、睿、康、景、懿。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如:汉高帝刘邦,汉武帝刘彻,唐文帝李世民,晋文帝司马昭,晋宣帝司马懿等;

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晋怀帝司马炽,汉哀帝刘欣”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如“周厉王姬胡,隋炀帝杨广”。

关于谥号“仁”,古解《逸周书·谥法解》: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仁”: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其他网友回答

仁,对于帝王来说是极高的评价。儒家学说中都提出君主施行“仁政”。“仁”在古代是儒家认为的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普通人能被称为仁已经很不容易,而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几乎不可能。

宋仁宗的“仁”其实是他的庙号,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历史上有名的仁宗有两位:明仁宗朱高炽和宋仁宗赵祯。其他庙号为仁的皇帝就不一一列举了。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在位42年。就在他驾崩之后,很多普通老百姓为之痛哭流涕,在皇宫外面为他送别。不管是老弱妇孺,还是翩翩书生,还是衣裳褴褛的乞丐,无不为之披麻戴孝,烧纸钱,送别他。史料记载,整个开封城的被烧纸钱的烟雾所笼罩,可见宋仁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就来看看他做的哪些事所为人津津乐道。

仁宗年间,四川有个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为泄胸中郁闷,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绑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律条,即使不按“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妖言惑众”治罪,不料宋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授其为“司户参军”。一个徒有文化弱势秀才,发发牢骚能翻什么天?一般来说皇帝都会严惩不贷,只有宋仁宗这样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一日仁宗在御花园散步,走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发现仁宗频频回头探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道什么意思。等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

还有一次,仁宗用餐,他正吃着饭,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巨痛,他赶紧吐了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不要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不要说皇帝,就是普通人能做到这一点,都几乎不可能。

宋仁宗对大臣也很宽容,仁宗十分宠幸张美人。张美人想光大自己的家族,就多次吹“枕边风”,希望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当仁宗提出建议时,谁料,谏官包拯当即表示反对,使仁宗的提议未获通过,而且包拯说话时,由于情绪激动,唾沫星子还溅了仁宗一脸,弄的他很没面子。但他却也没有怪罪包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