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年的民俗(各地的过年风俗)

网友提问:

大家来说说过年各地的习俗?

优质回答:

我的家乡地处江汉平原向北部东部过渡地带,南走5里都是田,北去10里多见山,过年的习俗不少,讲究颇多。

圆缸。农村都是以大缸贮水,吃水洗衣全靠人工去井里或池塘担回。大年三十都得把缸灌满,名曰圆缸。圆缸之后到初三早晨,才能再次挑水向缸里灌水。

供“老人”。从腊月二十八开始,至大年夜,家族之间兄弟之辈互相请吃年饭。为年饭的人间照例要供”老人”。摆上七碗八碟一桌菜,摆炉焚香放鞭炮与烧纸,一套程序下来,亦得二十分钟半小时,期间禁言禁语,无忌的童年们自是早被领到别处,防止喧哗惊扰了”老人”。仪式后,才是吃年饭的开始。

送“老人”。初三早晨,照”供老人”的仪式进行,算是过完年送”老人”回去。

守夜。三十晚上守夜,每个房间都点上灯,夜里12点后放鞭炮。守夜的人通宵不睡,有哪心气甚高的少年,总嚷嚷着守夜,大抵放完鞭炮就熬不住,极不情愿去睡觉了。有的守夜时还吃点饺子或其它宵夜饭,有的聚一桌麻将,守夜便好过一些。当然,无论怎么守,看春晚成了固定课目,一应安排都以看春晚为准。

新香。年前有人逝去的人家,大年初一早早就开门迎香。拜新香的都是男性,先放鞭炮,再进屋依次跪拜,多是晚辈给逝去的长辈行三叩九拜之礼。亲朋故归都在这一天来上新香,照顾要放鞭炮,主家准备有丰盛的酒席。因为来人时间不太确定,常常办流水席,够一桌开一席,够几桌开几席。新香后人散去,门前总积攒一大堆鞭炮碎屑。

过年的习俗很多,地域不同稍有差别。大都初一拜本家的年,初二拜舅家年,初三拜丈人家年,其后才是七大姑八大姨,亲戚多的要拜到初七、八。现在大都有车,交通方便,拜年就快捷多了,一天跑几家的也常见了。

以上只略举了年的部分习俗,难以详尽。说的不对路、不准确的,还请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老家在京南凤河岸边,是北方有名的重镇,那里民风淳朴,自古以来,留下许多过年的习俗。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就算开始过年了,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我们那里,大人小孩都会背诵那首过年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全家围坐一起,准点吃饺子,同时,在院子或大街上燃放鞭炮。

包饺子时会在某个水饺中放一粒花生米或硬币,吃到的人来年会交好运。儿孙在吃年夜饭前要给父母和爷爷奶奶拜年,长辈要给儿孙们压岁钱。

从午夜零点钟声敲起,整个村镇,烟花爆竹声响成一片,空中五彩斑斓,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火药香,此时的年味最足!

年三十晚上要坐一宿,叫守岁,但也有熬不起的,就东倒西歪的睡着了。

三十晚上,孩子们还有个抽芝麻杆的游戏,就是把一根芝麻杆从一垛芝麻杆中抽出来。你抽的时候,长辈会在屋里喊:长了吗?孩子一定要回答:长了!传说,这样来年你才会长高。傻孩子要是回答:我刚抽!大家会哄堂大笑,说你个头不但不长,反会抽得更矮。

初一早晨要早早打开房门,院门,迎财神,然后是本族的晚辈结伴到其他长辈家里拜年。旧俗是跪地叩头,长辈也要掏红包赠晚辈。

从初二开始串亲戚,媳妇一般初二回娘家,串亲访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四。初六之前,有庙会,正月十五吃元宵,逛灯节。灯节那天,我们镇五里长街,路两旁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还有猜灯谜游戏,猜中的,会得到一份奖品。

到了正月十六,年就算过完了。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也不新鲜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但我们那里仍然保留着一些过年的旧俗。

其他网友回答

除夕家人团聚吃饺子,初一亲朋好友拜年,初二孩子姥姥家拜年,初三至十五亲朋好友拜年走亲戚喝酒。

其他网友回答

如喝白开水,寡淡无味。

其他网友回答

我生在四川巴中平昌县,家乡过年的习俗颇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一是家族观念。过年时,无论老少在何方,临近过年都必须回家团聚,吃个团年饭,畅所欲言,浸沉在欢乐之中。

二是祭拜逝者。大家认为,我们活着的后人或亲人,今天欢聚一堂,绝不能忘记我们逝去的父母、祖父母,外爷外婆等等亲人,在吃午饭前,捧着香烛、献上酒肉到坟前,烧着纸钱,说着保佑子孙后代幸福的话,然活作揖磕头,鸣放鞭炮。

三是农历初一扫地必须向内扫,意为来年财不流失。天不亮就去水井抢水担回家,意为抢金银水。不过现在都实现了自来水,但也要早起把水缸放滿,以示财源广进。

四是邻居家串访。无论老少,只要到了你家,你必须热情相待。递烟、端茶、瓜子水果等,劝其打牌下棋,并挽留吃饭。

其实,家乡过年的风俗还有一些,近年随着文明进步改变了不少陈规陋习,以后会进一步改变。

这就是我不辜负邀请所作的回答,谢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