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不连营七百里,有没有可能磨死陆逊?为什么?
优质回答:
不能以刘备的才智和能力都无法与陆逊的智谋相比——还有就是诸葛亮留守成都看护大本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刘备刚功下四川不久人心不稳定各种敌对势力都在潜伏观望中?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官二代们能打胜仗?
蜀汉章武元年的七月,一股压抑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朝堂。端坐于上的刘备,是磨牙凿齿,跪拜于地的大臣,莫不痛心疾首。手拿讨吴檄文的宦人,扯着嗓子念到:“蛮吴孙权,背信弃义杀我二弟,陷朕于不忠不义。今点兵三十万,分水陆齐头并进,誓要灭吴方可罢休!”
口干舌燥的宦人,深吸了口气接着说:“鉴于此次军事行动旷日持久,所以将组成人员说出,让各位大臣知悉和斟酌!刘备、吴班、冯习、陈式、马良、黄权、张南等”听完檄文的我,是倒吸一口凉气,咦都是新面孔,没错正是官二代们!有读者可能会问,五虎上将躲哪去呢?孔明法正又在忙啥?关于此中的内情,是下一段描述的重点!
——汉昭烈帝刘备
关、张二人的情况,不须多聊已妇孺皆知。至于老骥伏枥的黄忠,很不幸早在建安十五年,就已病逝追封刚侯无后。而马超先是全家死于曹操之手,后又投奔刘备主管凉州事物。章武二年驾鹤西去,其爵位由子马承世袭。最后赵云以国贼是曹操,拒绝征讨孙权而待在成都!
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广汉处士秦宓陈天时必无利,坐下狱幽闭——《资治通鉴》
说清武将的下落,现在来寻觅文臣的落脚。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后主,这是三思熟虑后的决定。法正死于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次年,追封翼侯。其他活着的文臣,均未跟刘备东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透过这场战争,窥见蜀汉的两大隐患:一是老班底的陆续凋零,蜀汉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二是活着的文臣武将,没有一人赞成本场战争!可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算是不被火烧七百连营,也会在别的地方大败而归!
不一样的官二代逊
作为官二代的陆逊,比蜀汉同辈多了点特质!从小就双亲早逝,跟着叔父庐江太守陆康,年岁到年末学文练武,苍天不负有心人,以弱冠之年撑起了陆家门庭!
——吕蒙的继任者东吴大都督陆逊
21岁的时候,孙权为将军。两人是相见恨晚,因需要被下放基层当海昌屯田督尉。当时匪盗多如牛毛,势力最大的是会稽山的潘临。鱼肉乡里十余年,官府屡次征剿他,都以他逃脱收场。也许是作恶太多,老天也无法容忍。陆逊了解情况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降服了暴虐无道的潘临。久患匪盗的百姓,迎来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东吴此时立足未稳,紧缺大量的人才帮衬。心怀家国的陆逊,将其举荐给了孙权,委任他做定威校威,管辖利浦的军务!
综上所述,我认为假使七百连营不发生,刘备照样输东吴依然赢。原因有三:一蜀汉人才出现断层,无人在刘备身旁规劝;二蜀汉文武大臣,皆不支持东征孙权;三陆逊非纨绔子弟,有真才实学!
——END——
其他网友回答
陆逊没被磨死,刘备大有可能把自己磨死了。对于这场彻底奠定三国局势的战争,魏文帝曹丕身为旁观者做出准确预言——刘备必败!“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贵胜,不贵久。枉刘备征战多年,连用兵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既然不能速战速决,不如全师而返,可是刘备舍不得走。一是为关羽报仇心切,二是必须收回战略要地荆州。
夷陵——堵住刘备东进的钉子
蜀军自益州赶往荆州增援或讨伐,必会经过长江三峡这片高山峻岭地带。穿过三峡,就是夷陵。
陆逊是天生的战略家,刘备从涿县起兵征战多年,屡败屡战,作战经验积累丰富,照样打仗不行。在徐州先被吕布打跑,再被曹操打跑,当阳长坂坡就更不用说了,被曹操强弩之末的虎豹骑杀的一败涂地。
在吕蒙攻取荆州重镇江陵和公安的同时,陆逊领军攻取荆益交接的各个城池—宜都、房陵、南乡等等,于秭归大破地主豪强军队数千人,前后斩获招纳达到数万,成功锁住蜀军东进的大门。
吴军在取得荆州三郡后严肃军纪,士兵偷拿百姓斗笠都要当众斩首,百姓畏服。从袭荆州斩杀关羽到刘备东征这两年内,东吴已经把蜀国在荆州的势力彻底拔出。因此到刘备东征打过来时,响应刘备的只有五溪蛮夷这支力量。
面对刘备带着无尽怒火东征,蜀军士气旺盛,陆逊避开蜀军锋芒,把长江三峡这块不利的山区地带让给蜀军。
山林地带,兵力难以展开,陆逊作出的战略撤退非常明智,吴军主力退守夷道、猇亭一线。
连营七百里——吴军坚不出战下不得已
按兵力来讲双方各差不多,都五万左右,沙摩柯带的一万夷兵给蜀国增加了兵力优势,黄权带走数千人驻军江北防范魏国突袭。
此战,魏国要真想偷袭,区区几千人肯定挡不住魏军十万铁骑,不过可以给刘备所率主力军打响撤退警报。
镇守夷道城的是孙权侄子孙桓,刘备想玩围城打援,夷道城牢粮足,陆逊洞悉敌情,不为所动。久攻不下,刘备不想过早消耗兵力,他想要的是通过野战消灭陆逊主力,打赢了夷道城自然望风而降。
对峙夷陵,陆逊就是不出战。刘备又想出了招诱敌深入,以先锋吴班带着几千老弱病残在平地立营,身后的山谷中埋伏八千精兵。吴军的年轻将领们跃跃欲试,陆逊觉得如此反常必有诈。直到刘备等的耐心全无,喊出精兵下令撤退时,吴军众将才恍然大悟。
战争从正月拖到六月,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们酷暑难忍,战斗力直线下降。刘备只得将军营转移到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设立四十多个营寨,占据险要。
刘备汉室梦——在漫天火光中被击碎
刘备虽然分兵,抢占的都是要地,易守难攻,而且战场正面的营寨驻军多精兵强将。陆逊不玩火攻,试探性攻打,一个都攻不破。
要知道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足足打了一年多。这才半年,刘备有的是耐心不着急。
战争最重要的后勤粮草供应来看,双方都不愁粮。蜀军的粮道可以走水路长江,吴军那就更容易,近在咫尺,从荆州大本营直接运粮。孙权亲自从建业西至武昌督战。
五万吴军士兵,每人手上一把茅点火。夏季的山林本就闷热易燃,蜀军防御严密的四十多个营寨当晚全部连着被攻破,吴军的攻势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刘备领着残部退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在那又打了一仗。
其实蜀军败势已经无法挽回,马鞍山之战完全没必要,就该全速撤退不作停留,刘备让蜀军将士枉死于阵前,阵亡上万人。靠着驿站人员焚烧铠甲物资做掩护,刘备侥幸逃入白帝城。
夷陵之战,蜀军败的太惨了,能逃到白帝的士兵不满万。水陆辎重物资损失殆尽。惨到后面曹丕大举伐吴,刘备都没有实力趁机再战。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其他网友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刚称帝,举国之力对东吴发动报复性毁灭性的大规模战役,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一路向前推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孙权求和不成后,像曹魏称臣,避免了两面作战,同时任命陆逊率兵迎战。
蜀汉刘备战败有很多因素,并不是七百里连营一个因素能影响全局的,可是夷陵之战一开始双方统帅心态就不一样,蜀汉的刘备以怒兴师,并且轻敌冒进,只求速战速决,而江东的陆逊选择战略后退,坚守不出,伺机而动,以逸待劳。就算没有七百里的连营刘备也不定能磨死陆逊,一开始的战略举措让刘备陷入被动,出征时并没有选择水陆并进,将水军转移到陆上,躲进深山,休整军队这对战局来说影响确实很大,最重要是地理,天气,还有士气,刘备不应该在高山峻岭地带与吴军相持,而且酷热的夏季消耗将士锐气,拖的时间越久更不利于远途跋涉长线作战的蜀军士气,渐渐消磨殆尽,只利于敌,不利于己,如果当时选择水路交替进攻,并占有有利地形,起码不会让陆逊一击即溃,更不会损兵折将,蜀汉跟东吴国力相当甚至还不如东吴,消耗相持,收回失地,最后只能讲和。
陆逊作为江东的统帅处事稳妥,目光长远,深知敌强我弱,更明白刘备征伐江东需要速战速决,所以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去消耗蜀汉的锐气,利用天时地利去寻找破绽,一击即溃。
其他网友回答
在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不连营七百里,有没有可能磨死陆逊?当然不会磨死陆逊,相反,刘备会被磨死。
蜀军劳兵远征,粮草供应是大问题
夷陵之战中,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并且所在位置为高山峻岭地带。蜀军的粮草供应是个大问题,就算吴军不抢劫,蜀军运输粮草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速战速决才是明智的选择,相持的时间越久对蜀军越不利。
天气进入仲夏,瘟疫多发季节即将到来
夷陵之战时已进入六月份,蜀军的水军为避暑只能弃船上岸,在树林中扎营。南方树林中多蚊虫,而且即将到来的夏天是瘟疫高发的季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尝到了瘟疫的苦头。所以,如相持不下,刘备退军才是合理的选择,继续耗下去只会越来越不利。
蜀军所在位置兵力难以展开,吴军如反攻胜算大
蜀军所在的位置为狭长的山地,此地形不利于行军打战。如果吴军伺机反攻蜀军,那么蜀军就会退无可退,所以,在此位置与吴军对峙不是个好选择。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应及时撤军为上策。
总结
如上所述,在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不连营七百里,也没有可能磨死陆逊。最好的方法是速战速决,如不能速决,则退兵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