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玲:长篇小说《榆钱谣》连载【第一章2】

文学是一口强人吃的饭(序)
高建群
你相不相信,艺术家都是天生的,各个门类的都是!他们天生慧根,他们被上帝打造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来完成一次创造,就是用一己之燃燃来点缀这个平庸的世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心不在焉,等待点燃。
一位榆林城的业余女作家,由她的哥哥陪同,由荞麦园的老板巧巧引领,找到我的工作室。这女孩带了一本厚厚的小说,名叫《榆钱谣》。她请我看一看,看我能不能有话要说,然后把我的话,放在这部行将出版的小说前面。
文学是一口强人吃的饭,在文学这个可诅咒的崎岖小路上,明明白白地躺着许多的失败者。有才华是一回事,能不能取得那种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又是另一回事。当你写不出好东西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忽视你和藐视你;当你写出好东西的时候,你以为你已经出头了,红地毯将为你铺开,但是且慢,你错了,你发现所有的人都张开了双手,你以为这是在欢呼你,不是的!这是在伸出手,要将你掐死!直到——直到——直到后来掐了半天,发现你命很大,很硬,你并没有被掐死,于是这个世界在你面前就范,放你一马,无可奈何地容忍你出头。
所以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要从事这个恼人的职业呢?摸着自己满身的伤疤,我常常这样想。同时,我也常常劝那些年轻的朋友,远离文学。
但是当打开刘小玲的这本书,当读了一段以后,我明白了,上面的世俗的法则也许并不适合于她。这是一个被打发到世界上来的艺术家,受苦受难是她的宿命。在这个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她的宿命。除了文学,大约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这个在榆林城中开一个小杂货店的女孩子高兴。我常常满怀烦扰,却不知扰从何来——正是如此。
文字很干净,很简洁。干净和简洁得让人觉得不像一个初学的写作者。小说背景是一座中等城市,这城市该是以榆林城为原型吧!然后写了一群在这个动荡不安,充满机遇,人人都命运难卜的转型时期,一群小城年轻人的命运。
小玲说,小说中的素材几乎就是发生在她同学、朋友、亲戚以及她本人身边的一些事情。这些人的命运每一次大转折都给她以震撼,这震撼包括死亡、突然的变故、荣升降沉,等等。她把它们归纳起来,放在几个人物的身上,于是成为这么一部小说。
这正是小说的创作方法呀!真正的小说正是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呀!作者本来只是写的身边琐事,却一不小心反映出了一个偌大的时代。
我是戴着老花镜看的。看得很吃力,视力不行了。因此不能说是细读,只能说是浏览。我的总体印象,小说是能够站得住脚的,人物是能够立起来的。那些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是可信的,也得到了完成。比如说酸枣这个卑微的山村女保姆,在代别人生下孩子满百天后,毅然抱着自己的孩子逃遁,这一刻,这个人物完成了。
小说最基本的职能还是讲故事,这位业余作家讲了她的小城故事,而且讲得还不错,有了这,就足够了!
我祝贺《榆钱谣》的出版。榆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去年(2010年)我去了八趟榆林。年初是去看我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的拍摄,去了四趟,后来又是“书香榆林”活动,又是榆林高端论坛活动。而今年,我又去了三次,去靖边统万城写电影剧本。榆林真是一个吃风干羊肉,喝大碗烧酒的张扬所在。
就说这些吧!我们这一代人行将老去,这场宴席将接待下一批食客。前一段我去北京,许多人问我,你们这一拨陕军东征的作家之后,这些年还能冒出谁来?当初我还支吾其词,现在我来肯定地回答,有是肯定有的,但是这是一口强人吃的饭,得足够强的人来吃。
是为序。
2011年中秋节西安
高建群: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祖籍陕西临潼。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被《中国作家》评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榆钱谣
刘小玲著
引子
远古的时候,这里本是望不到边的茂密榆树林,以及清澈的泉水。榆树林里住着一位勤劳的男子,一位美丽的女子。他们相爱了,结婚了,生儿育女了,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可是,有那么一天,女人起床,打开房门一看,眼前的景象全变了,茂密的榆树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成了望不到边的沙漠。女人害怕极了,倚在门框上,泪流不止……
卷首诗
风卷狂沙雨打枝,榆钱长泪几人知?孤灯伴影云遮月,伏案疾书为什痴?
第一章2
小时候的林梦雨曾非常渴求父爱。他看见同龄的孩子由他们的父亲手牵手行走的时候,羡慕地偷偷地流过眼泪。年幼无知的他曾无数次地和母亲哭着要过父亲,然而母亲又能有什么法子把已经成为白骨的父亲救活呢?所以他的母亲每次遇到可怜的儿子的哭闹时只有抱着儿子痛哭流涕。林梦雨是遗腹子,他还没有出生,父亲就死了。这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实。1969年2月底,榆城县革委会召开万人参加的“彻底揭开旧专署、县委、旧公检法阶级斗争的盖子,深挖‘三条反革命黑线’誓师大会”。当时林母和她的恋爱对象一起参加了这隆重的大会。4月县革委会召开数千人大会传达贯彻“九大”精神,林母和她的对象也参加了这个大会。8月间在榆城召开了全区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大会,林母和他的对象当时就在参加大会的人中间。鉴于1969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情况,1969年9月,县革委会发出《关于立即动员城镇居民下乡落户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通告》,要求第一批下农村1595户,6300人。林母和她的对象也被下放到农村落户。林母的对象当时是两代单传的独生儿子,他的父母由于一直有病,身体羸弱,受不了打击,气急攻心便先后相继归天。之后他家的房子被县革委会片区小组临时占用。1970年1月,按中共中央“三、五、六号文件”精神,全县开展“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反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运动。林母和她的对象也加入进这个运动。他们原想表现积极争取早日回城,不想运动越来越激烈。于是表现积极相亲相爱的他俩便在村长的安排下于1970年冬天结婚了。1971年冬天,根据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榆城内开始打防空洞,建设“战斗城”,并将榆城、新镇两地的“地富反坏右”居民驱散到偏远山区。为了早日回城,已有身孕几个月的林母和他的丈夫都加入进回城挖防空洞的行列里。但是回城后的夫妻二人却没有了住处,因为他们城里的房子依然被革委会片区小组占用着,没有住房的夫妻二人只得临时住进娘家。每天大清早,天空还黑乎乎的时候,参加挖防空洞的人就被小号集中在一起,然后分组开始了挖洞战斗。他们吃集体大锅饭,吃完饭不休息就又开始挖,晚上要等到月上三竿的时候才收工回去睡觉。林母是挺着大肚子参加挖土的,挖土的时候,她的丈夫为了招呼他总是不离她左右。就在挖防空洞挖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一天,洞顶上却掉下来一块大石头,眼看就要压在弯着腰的林母身上了,旁人都吓傻了,呆在原地不动,在一旁装土的林母的丈夫看到后不顾一切推开了林母,而他却被石头压住了。好几个人搬移开石头,石头下的人却没有了人形。林母的丈夫死了,林母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挖洞临时停止。出了这样的大乱子,革委会一时慌了手脚。待调查了林母的背景后,才知道林母也只是个一般家户的女子,并无什么背景。但革委会考虑到林母挺着大肚子,为了息事宁人,提前给林母办了回城落户手续,并让出了革委会小组占用她家米粮中巷10号院的房子。丈夫的突然死亡,对林母的打击太大了,她本来消瘦的身子一下子就夸了。她没有精力再去挖防空洞,就连日在娘家朱红色的炕上蒙头而睡。县革委会片区小组看在她刚刚丧夫的悲伤心情上也没有再追究过她不来挖防空洞的事。第二年的春天,林梦雨出生了。林梦雨的出生赶上了整个陕北的严重大旱。坐月子的林母没有半肚的饭菜来吃,致使小小的林梦雨竟然没有奶水吃,婴儿期的他竟然也是饿得哇哇一天不停地哭。丧夫不久的林母看着怀里稚嫩的小梦雨由于饥饿而哭的凄惨相就更加悲伤了。她也想哭,想放声大哭,但是她又怕伺候月子的母亲忧心,强把就要溢出眼眶的泪水咽进肚里,极力抑制自己的悲伤情绪,想法设法乖哄怀里啼哭不止的小梦雨。严重的干旱造成的青黄不接,让小梦雨出娘肚皮就饱受了一种难以形容的饥饿。有亲娘的小梦雨竟然没有体会到吃饱奶水会是怎么样一种感觉。入秋,榆城大搞“批林整风”运动,并且根据周总理的讲话开展了“三批一清”运动。严重的干旱造成的天灾人祸让榆城周边农村的人口开始大量的外流或行乞。林母虽然在榆城居住,由于丈夫的死,加上当时的天灾,让拉扯吃奶娃的林母一下子就断了经济来源,好在有娘家和左邻右舍的接济,小梦雨才不至于让母亲用褡裢背着去行乞。小梦雨是靠吃烤红薯和烤洋芋还有小米面糊长到了学会东倒西歪走路的阶段。小梦雨学会走路了。林母的身子骨和精气神也逐渐恢复了。她不甘于呆在家里吃左邻右舍的接济,便拉扯着小梦雨开始了捡破烂生活。娘俩不敢离家太远,就在榆城的各个巷道转悠,有时还在垃圾堆里抛挖。小梦雨是多么希望在垃圾堆里能挖出可以让他饱餐一顿的面饼来,然而这种几率几乎等于零。有一天娘俩正在垃圾堆里刨挖的时候,被革委会片区小组维护治安的两个执勤人员给撞见了,小梦雨和他母亲当即就被治安执勤人员从垃圾堆里给揪了起来。其中一个嘴里还念念有词:“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你这样不是给社会主义脸上抹黑吗?”林母唯唯诺诺的辩解:“没有,没有,这些都不是垃圾吗?我是看有没有可以用的东西啊!”“垃圾也属于全社会的,不准个人拿。走,去学习班学了你就会懂。”治安执勤人员不容分说就把林母推搡着向前走了。小梦雨看着妈妈被人推着走了,急得后面大哭。一个执勤人员转过头来,凶狠狠地说:“快跟上走,别哭了。”小梦雨吓得不敢哭了,小腿跟在三个大人的后面吃力地跑着。妈妈被带到一个喇叭吼叫,红旗招展的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不属管教的男女老少。小梦雨看见这样的新鲜阵势后,一下子忘记了妈妈。他抬起头四下张望着,看着这热闹而庄严的场面惊喜不已。忽然小梦雨听见妈妈“哎呀!”的惊叫声,循声望去,妈妈趔趄一下就倒在青砖地面上了。执勤人员看见倒在地上的林母,上前一把就把她给揪起来,又用力推搡进人群里,林母差点又趔趄倒地。小梦雨看着眼前的妈妈,这才隐隐意识到亲爱的妈妈现在面临的危险。他顾不了看红旗了,跌跌撞撞地大哭着跑上前挥舞着小小的拳头打刚才推搡妈妈的那个人。那个执勤人员遇到眼前难堪的场面,羞于和一个刚学会走路小孩较量,所以就尴尬在原地脸憋得通红。林母自从那次学习后,就再也没敢去捡破烂了,娘俩又开始接受左邻右舍的接济了。后来林母更多的时间是帮邻居们做一些家务。林母不去捡破烂倒不是怕她受罪受欺负,她是担心她有个三长两短的话,小梦雨就没得命活了。她在忍耐,她在坚持,她在日积月累的期待中生活,她在热切地盼望着这场运动早点过去。在林母热切地期待与盼望中,天空一下子云开雾散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榆城又迎来了一种新的运动:推翻文化大革命错误决定的运动。老天对林梦雨还是有恩,就在林梦雨够了学龄的时候,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骤然止息了。从此林梦雨就在阳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润下,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已经是小学一年级的林梦雨,每日背着母亲在破烂堆里捡回来的小布块缝制的书包去上学。到了学校,他就像一个懂事的大孩子,老师布置的功课总是第一个完成,就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是在每天放学后坐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写完后才坐下来等捡破烂的母亲回家。每天下午,他看见瘦弱的母亲灰头土脸、肩扛手挑地从院里回来的时候,他的那颗心别提是多么的难受。那时他就想,他一定要让母亲将来过上好日子,他一定要让母亲摆脱这种苦难的局面。可怜的林梦雨,由于妈妈没有职业,只有靠捡破烂勉强维持娘俩的生计,致使同龄孩子看见他穿着补丁缀补丁的衣服都不愿意和他一块玩,不愿意和他一块回家。这让林梦雨的五年小学生活充满了一种灰色的孤独感。也许是家贫出孝子缘故,林梦雨的学习一直很刻苦,小小年纪的他似乎已经知道唯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他窘迫难堪的生活现状。小学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榆城中学。考入中学后,他的学习更刻苦了,同时他的性格也更孤僻了。一天的时间,除了老师规定的课间操,他基本就不出教室。上中学后,他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因为一个好心的奶奶教林母学会了做凉面和羊杂碎,从此林母便不再灰头土脸地去捡破烂,而是开始做起了相比捡破烂要光彩一点的摆摊卖凉面和羊杂碎的小生意。为了每天能有收入,她总是夏天顶着太阳摆摊卖凉面,冬天又迎着寒风摆摊卖羊杂碎。上了初中的林梦雨,衣服不再是补丁缀补丁了。记得上学前几天,林母领着他去老街的棉布门市,说是为他扯一身上学穿的新衣服的布料。到了棉布店,选来选去林母最终选了一块黄军衣的卡叽布。那天他穿了林母在裁缝店为他量体缝制的那一身黄军装后,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天他走在去报名的路上,那个心呀,是说不出的欢乐,说不出的爽,好像那青砖砌成的路面也变得平坦了许多,走上去竟然有种轻飘飘的感觉。(待续)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5月第1版
书号:ISBN 978-7-5472-6881-0
开本:170mm×240mm 1/16
定价:60元
温馨提醒:刘小玲新作《脸面》京东、淘宝、当当、孔网等网上各大书城均有售卖,有需要者可网上搜索购买,也可以添加本人为好友,直接购买签名书。谢谢!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要用持久的毅力与恒心来追赶超越,即使被关在理想的大门外,也不会自暴自弃,毕竟一路跑来,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呐喊与助威、加油与鼓励,必须坚持到底,绝不愧对观众。——刘小玲
猜 你 喜 欢
书讯:陕西女作家刘小玲小说集《脸面》出版发行
战疫专题
5.小说:宝宝不哭
4.随笔:疫中记②
3.随笔:疫中记①
2.古体诗:七言绝句两首
1.点滴之中见大爱
名人写我
9.王婷:脸面的双重危机(中篇小说《脸面》评论)
8.钟海波:娇艳的山花——小说集《脸面》序
7.郭有生:好看,欣喜还耐看(中篇小说《脸面》读后)
6.高建群:文学是强人吃的饭——长篇小说《榆钱谣》序
5.自生柳:看小说不再是消遣——长篇小说《榆钱谣》读后
4.风雪归人:《榆钱谣》读后有感
3.周晓波:无法轻松的沉重思考——长篇小说《榆钱谣》读后
2.刘毓珠:歌谣无尽——文集《大漠流韵》序
1.木 东:不惑之年的困惑——短篇小说《那年我四十》读后
纪实
1.洪水漫过村庄
随笔
7.一个人的年终总结与新年计划
6.2019——2020跨年跑
5.杨贤博与《出关》
4.向天再借五百年——读王建霞散文《与麻雀为邻》
3.信马由缰谈印象——读刘忠虎诗集《青春向上,笔尖向下》
2.听梁轩诚播读匡燮散文集《我的起源》后
1.读孙犁等名家散文随笔六篇
游记
2.庚子春游牡丹苑
1.雨中游翠华山
散文
50.一个人的城马
49.搬家十四次
48.大理河
47.年味儿:闹元宵
46.年味儿:周镇八碗
45.温情绵绵的青岛之旅
44.成都之行
43.趣话登山
42.畅谈泡汤
41.培训课堂互动发言
40.在安康的那些日子
39.新派过年
38.年味
37.我的理想
36.人的潜力是可挖的
35.课堂笔记
34.西马感悟
33.情暖刘家塬
32.母亲八十一
31.外婆的三寸金莲
30.端午节随笔
29.母亲为我包粽子
28.母亲老了(外一篇《挖苦菜》)
27.第二次住院
26.站在杏花林里想桃花
25.清明节写给两个先父
24.回忆吃酸菜的日子
23.十字绣
22.蛙
21.宠物狗与孤儿
20.偷
19.乡愁——村貌
18.乡愁——村庙
17.乡愁——村校
16.《大漠流韵》小引
15.在阳光下过日子
14.追着帅哥跑
13.一个人的马拉松(之一)
12.一个人的马拉松(之二)
11.爱上洋芋花
10.杭州马拉松的诗与文
9.故里三题
8.一棵刺槐
7.饺子宴
6.故乡的那条大理河
5.天堂里有父亲节吗
4.樱花劫
3.老刘家粉条的历史渊源
2.走三边
1.奶奶的手
小说
24.闪小说四题《闲泉文学》2019总冠军决赛作品选登
23.枣事《中国乡村》杂志有奖征文选登
22.奔跑的白天鹅(小小说)
21.后宫(短篇)
20.戒烟(小小说)
19.叶晓晓扶贫记(短篇)(下)
19.叶晓晓扶贫记(短篇)(上)
18.好人担了个赖名誉(短篇)
17.情人(短篇)
16.小寡妇杀羊(小小说)
14.我的桃子谁偷吃了(小小说)
14.雨中约跑(闪小说)(外一篇)
13.在榆林的夜色里(小小说)
12.我在旧时光等你(短篇)
11.清明祭(小小说)
10.一棵杏树的命运(小小说)
9.脸面(中篇)
8.雪天不再冷(短篇)
7.刀子 (短篇)
6.那年我四十(短篇)
5.生命树(原)
4.榆阳区作协交流作品 |生命树(短篇)(改)
3.我的那只灰鸟(短篇)
2.浪子(短篇)
1.飞哥在后面跟着(短篇)
新体诗
16.【甲鼎有约】10首
15.做一个简单的人
14.女神节:致自己
13.再去延安
12.高考(外四首)
11.红月亮
10.度日如年(组诗)
9.墙(外两首)
8.不出轨(外三首)
7.乡愁系在陕北的山沟沟里
6.我拿什么献给你
5.诗话元旦
4.讲台
3.最牛超前消费
2.我与春天去约会
1.有一种陪伴叫无怨无悔
古体诗
1.写给同学们的藏头诗(一)
2.写给同学们的藏头诗(二)
3.藏头诗(三首)
作者简介
刘小玲,笔名山丹丹,陕西子洲人,70后,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学艺术创作人才,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北黄土文化研究员,榆林青年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榆林市长城学会会员,政协子洲县委员、文史资料员,《金麻雀网刊》签约作家,榆林市长跑运动协会会长。2008年开始创作,作品散见《延河》《山西文学》《唐山文学》《荷风》《陕北》《榆林日报》《教师报》《自学考试报》等杂志与报刊。编著《牛薛沟村志》,出版文集《大漠流韵》、长篇小说《榆钱谣》、小说集《脸面》等。其小小说作品入选《2019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选》,2020年度金麻雀小小说佳作奖获得者。
读书是福,收藏是雅,雅福共存,厚德载物。
读书是福,收藏是德,德福相伴,一生如意。
温馨提醒:
刘小玲新作《脸面》京东、淘宝、当当、孔网等网上各大书城均有售卖,有需要者可网上搜索购买。如有需要处女作《大漠流韵》与长篇小说《榆钱谣》(存书不多)者,可以添加本人为好友,直接购买签名书,一套三本160元包邮。谢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