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如何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举例说明)

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

优质回答:

以诗为词,其实就是突出诗意,让词成了更靠近诗一样的纯文学作品,少了音乐性。

把念奴娇,这样的小曲,填成大江东去,老苏确实牛。语文老师打满分,音乐老师估计听都不会听。

以诗为词,对词的贡献不大,对苏轼的名声和文坛地位影响最大。从后来元曲的发展来看,还是柳永的以赋为词,直白的故事性,影响更大。

传统的延续,现代有人朗诵诗,有人唱歌曲。很少有朗诵词,读歌词的。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以“诗词一体”的实践,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阅读苏轼文学作品,的确能感受到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

也正是由于他对国家、民众、文化的这种使命感,使得他一生的 仕途远不及他的文学道路来得显赫坦荡,由于他始终身处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而他处世立身,自有本末,不会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恶而有所趋附。以至于他一生之中总是充满了小人的讪谤与迫害,而苏轼却始终故我。

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出了士大夫的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诚如王国维所言:“即使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向来被视为我国历史中最伟大的文人之一,所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这一方面是对他在诸多文学领域建树良多的褒奖,另一方面也是对他非凡人格力量的肯定。

其他网友回答

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在于“以诗还词”即将作诗的本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