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汉中之战要是把曹操换成司马懿,能打赢刘备吗?
优质回答:
汉中之战是刘备向曹操发起的夺取汉中的战役,刘备占得先机笑到最后,如果刘备对手是司马懿结果会怎样?
01 曹操指挥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前形势
曹操搞定马超后多次敲打孙权不成,突然想起还有汉中张鲁没有管教,于是将目标转移至汉中,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数万奔向张鲁。
张鲁虽占据汉中三十多年,但一直以“鬼道”治理汉中,以“师君”自称,并没有大的野心。刘备与刘璋打架时,想趁机在葭萌城占点便宜,没成想手下“悍将”扶禁、向存兄弟俩带一万多人,一年没拿下只有几百人的霍竣,向存还被反杀,张鲁只好老实猫着了。
张鲁听到曹操来了,本想投降,奈何小弟张卫不同意,想依靠阳平关和曹操好好较量一番,本来干的挺好,曹操久攻不下撤军了。张卫见曹操撤军了,高兴的不行,防守就松懈了,再加上运气确实不好,被曹操手下迷路的高祚等误入大营,结果兵败被杀,张鲁只好跑路巴中。
刘备刚摆平益州不久,因孙权讨要荆州,正率大军在公安与孙权对峙。黄权见曹操破了阳平关,占领了汉中,感觉不妙,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刘备赶紧和孙权言和,把已经被孙权占领的江夏郡、长沙郡和桂阳郡归还孙权,同时命黄权为护军率军向巴中进军,去招降张鲁,可当黄权到达巴中,张鲁已经携妻带子的去南郑投降曹操了,黄权占领巴中,刘备随后到达江州。
十一月,曹操派小弟张郃想将巴东、巴西二郡百姓迁到汉中,并顺便看看能不能收了巴中,刘备不干了,派三弟张飞去收拾张郃,张飞不负大哥期望,在宕渠、蒙头、荡山一带与张郃对峙五十多天,终于在瓦口大败张郃,张郃仅剩十余人逃回南郑,巴东、巴西两郡归刘备所有。
十二月,一心想进魏公的曹老板已没有心思管汉中的事,交给小弟夏侯渊、张郃、徐晃后,返回邺城,刘备也从江州回成都。
刘备拉开汉中之战的序幕
二十二年(217年),自从江州退兵,已有一年多,益州表面上已基本安定,谋主法正呆不住了,就撺掇刘备说:“自从曹操占领汉中已经一年多了,以曹操的脑袋瓜儿应该早找咱们了,迟迟没有动手一定是被什么事拖住了,抽不开身,现在汉中只有夏侯渊、张郃两个小菜把守,我们应该在曹操动手之前先发制人,一举夺取汉中,汉中对我们的重要性您也懂吧,进可攻、退可守啊!”
五月,刘备果然派小弟张飞、马超、吴兰等屯军下辨,拉开汉中之战的序幕。
曹洪一看都堵门口了,不能忍果断出击,双方你来我往胡乱打了几个月都没什么进展,也没有大的伤亡,但在二十三年(218年)一月,曹洪有了突破,大破吴兰,斩其将任夔,张飞、马超跑路汉中。
曹操亲征途中,刘备斩杀夏侯渊占的先机
七月,曹操从邺城出发准备亲自来教训刘备,九月到达长安后,曹操并没有立刻赶往汉中,一方面是出于对手下的信任,另一方面想一下收了益州,于是在长安准备半年才出发。
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到达阳平关。而在两个月前,汉中主帅夏侯渊已经被刘备在定军山杀了,张郃带领大家一边固守阳平关,一边盼望着曹操的援军。
斩杀夏侯渊后,刘备深知曹操势大,所以立即占领有利地形,集中兵力据险不出。曹操攻城多日只有伤亡没有成果,曹操想一直这样耗在汉中也不是办法,便想着退兵,可准备了半年就这样退兵面子又过不去,正好赵云和黄忠在汉水大破曹操粮草,没过多久就借机退兵,留下张郃驻守陈仓,刘备尽得汉中,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02 假如指挥汉中之战的是司马懿,结果会改变吗?
司马懿和曹操的关系
建安元年(196年),天子拜曹操为司空,曹操想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却不想跟随曹操,以中风不能起居推辞,但曹操很坚持,派人在晚上刺探司马懿的情况,司马懿坚持卧床不出。
建安十三年(208年)时,曹操称丞相,知道司马懿之前中风是装的,又请司马懿为文学掾,这次曹操对部下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害怕才来任职。
开始的时候,曹操并没有让司马懿参与军事,只是任职为黄门侍郎,让他和曹丕相处,带带曹丕,后来才转为议郎、丞相东曹属,不久后作为曹操主簿。
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跟随出征,平定张鲁后,司马懿认为刘备刚刚靠骗取得的益州,百姓还没有归附,根基尚未稳定,此时又在荆州与孙权交兵,是一举拿下益州的好机会。曹操因心想魏公之事拒绝了,并说了对司马懿的态度的一句话:”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从曹操对司马懿说的话我们大致能猜到曹操对司马懿有很大的意见,一方面是第一次请司马懿出山,拒绝了,第二次要不是放下狠话,很可能再次被拒绝。曹操可不是刘备,有三顾茅庐的耐心,心里难免不爽。另一方面,从司马懿的任职可看出,曹操想让司马懿辅佐曹丕,但经过几年的观察,发现司马懿不简单、有野心,所以当司马懿建议攻取益州的时候才说了那句话来警告司马懿。
假如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对手是司马懿
根据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可以确定司马懿不会有太多的兵力,司马懿接到的任务应该只是保汉中不被刘备抢去。司马懿自然不会像曹操那样在到达长安后,准备半年之久才出发,会在夏侯渊被杀前达到汉中,这将是改变战争结果的关键。
刘备之所以在知道曹操从长安举众南征后敢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就是因为占据了地利,刘备的战略非常明确,知道真刀真枪的不一定打的过你,所以采取防守策略,和曹操打持久战,无论你怎么挑战,我就是不和你打,你不是准备半年嘛,看咱俩谁耗得过谁。
司马懿在夏侯渊被杀前到达汉中,刘备会非常被动,没有占据地利优势,必然会主动出击,虽然司马懿部队较少,但司马懿以善守著称,刘备一时也不可能拿下汉中,双方会僵持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一直僵持下去,接下来发生的事将对刘备将非常不利。
谋主法正、大将黄忠去世,将是汉中之战结束的关键
史书上没有记载法正是怎么死的,但年仅四十五岁去世,生病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法正是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军师、主心骨,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了法正,又没有地利优势,刘备对司马懿胜算太小。
黄忠之所以在刘备称汉中王时拜为后将军,能与关羽、张飞、马超齐名,正是因为在汉中之战中大放异彩,力斩夏侯渊、与赵云在汉水大破曹军等功绩,证明黄忠在汉中之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忠去世,刘备缺少一位大将,形势更加被动。
结语:
曹操在汉中之战中失败,并不是因为曹操智谋不如刘备、法正,而是当曹操率领大军加入战争时,刘备已经占得先机,曹操有力无处使,最终不想和刘备继续耗下去而退兵。
如果司马懿坐镇指挥汉中之战,刘备不会占得先机,如果一直耗下去,刘备会逐渐处于被动,司马懿很大概率会取得汉中之战的最终胜利。
我是历史从哪说,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不可能汉中之战本身他不是一个军队人数到底比谁多的问题,如果单纯只是比军队人数的话,曹操早就把刘备给干趴下了,刘备也不至于在汉中地区跟曹操耗那么长时间。
其实关于汉中之战大家的争论有很多,但是有一条大家是统一的,那就是粮食问题。对于曹操来讲,这条路实在是太难走了,曹操的粮食它是主要依靠水运才能够进入汉中地区,这就使得这个粮食就很容易遭到刘备方位的截杀。
其实关于这一点主要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定军山》,还有一个就是曹操的领导,《定军山》是曹操军队用来囤积粮草地方,而这个量到是曹操军队用来补给粮食的地方,汉中地区原本就不应该囤积太多的兵力,这一点曹操明白刘备也明白,所以在这之后刘备率领大军撤退了。为什么?畅通地区屯不了那么多军队,所以就让魏延率领一支偏师在这个地方镇守。
在这之后诸葛亮北伐粮食每次都告急,最终的原因就是汉中地区产不了那么多粮食,只能够通过当时的一周来运输粮食,这样途中的损耗以及所需要的时间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总之,粮食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曹操要面临的局势还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比如说孙权。其实在这之前刘备和孙权已经闹翻了,双方在荆州地区展开大战,孙权把当时的桂阳,长沙两个郡给拿下来了,在这个时候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汉中,这个时候两支军队停了下来。
其实曹操心里明白司马懿给的那条进攻益州的建议确实好,可对于曹操来讲他都能赌,那就是把原本胜率八成的概率直接给他送的,只剩下六成,甚至于更低,万一进攻益州,又遇见一个周瑜怎么办?
所以对于曹操来讲,他的最优选择就是保证自己后方稳定的同时稳扎稳打,至于说那些有的没的能丢全部丢干净,很显然,汉中远远要比合肥的重要性来得低,你刘备私人的拿到汉中,但你无法率领军队兵出祁山,或者是到其他地方与我的大军决一死战,到那个时候我军队上面的优势就已经能决定一切,此时我要把我的军队开进崇山峻岭,并且千里迢迢来跟你逐个山头地争夺,我是拿自己的短处跟你的长处去比。
曹操担心的点主要是两个第一汉中之战可能会输,第二,孙权可能会偷袭他的后方,第三也是最坏的一个打算,万一这个时候北京周也一起跟着丢了,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策略将彻底成型,接下来面对曹操的要么跟刘备决一死战,要么就直接举手投降。
汉中之战,你要换成司马懿二话没说,直接让夏侯渊退出汉中,把汉中直接拱手让给刘备,为什么司马懿比起曹操更加不敢赌,曹操在关键时刻还能站出来冒险一下,但是司马懿就是那中完全纯粹的,追求稳扎稳打的那种类型。
合肥北荆州还有接下来的关中地区,是曹操用来阻挡蜀国和吴国两个国家崛起的战略缓冲地区。这三个地方只要能够守住,那能够保证北方四州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那么曹魏政权将会拥有绝对兵力和物资上面的优势,在长时间的消耗战里面,曹魏政权完全都能够把蜀国和吴国給耗死,可是一旦丢了这三个地方,那就如同一个失去幽云16州的中原证券,那么接下来曹魏政权将一直处于蜀国和吴国的进攻锋芒之下,万一人家一个突袭打到你家门口,你不就完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不能。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好像老是打败仗,看上去像是一个在军事上毫无长处的人。
要知道三国演义它是属于一个文艺作品,而不是历史事实。文艺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必须突出主人公的才华,而三国演义当中的主人公主要是蜀国,其中又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主。
于是乎,刘备被描写的仁义大度,胸怀四海、知人善任。而诸葛亮被描写成了呼风唤雨、能掐会算、神乎其神。
司马懿和曹操这两个反派人物就一直是被动挨打的角色,几乎是打一仗输一仗,成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军事无赖。
既然差距那么大,悬殊那么明显,那为什么最终还是曹魏的继承者晋统一了天下而不是蜀国统一了天下呢?当然不是因为命中注定的原因,而是人心所向和实力悬殊,真实的实力悬殊是魏强蜀吴弱,从始至终从未改变。
实际上曹操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是三国中最厉害的统帅。司马懿的长处不是善于进攻的军事奇才,而是具有大智慧的政治谋略家。
诸葛亮多谋善断,在军事能力上应该是比司马懿更具有优势的。但是诸葛亮没有司马懿那一份沉稳和智慧,属于机巧聪明、急功近利型的。当然,诸葛亮的急功近利也有他迫不得已的缘由。
那么在汉中一战,即便是交由司马懿亲自来指挥也不能获得胜利,因为在军事指挥能力和当时汉中的人才格局上,曹魏集团是不占优势的。
而司马懿原本就是善守之将,不是善攻之才。曹操做不到的事情,司马懿大约也是做不到的。
其他网友回答
汉中之战无论是曹操还是司马懿统帅,都不可能打胜。原因有三:
1 天时。曹操攻下汉中后,就留夏侯渊张郃等驻守。请注意,以曹操的眼光,理应“得陇望蜀”,挥师直取益州才为上策。但曹操却退缩了,只留下区区五万兵马驻守,这是为何?其时,曹操也有难言之隐。在攻占了汉中后,曹操的后院多出“起火”。首先是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金祎、司直韦晃在许昌发动兵变;接着西北边疆战事再起,西北的乌桓人无臣氐联合鲜卑人轲比能背叛了曹魏,侵犯曹魏在西北的领土;最后宛城守将侯音、卫开反抗朝廷,击杀官吏,占据宛城;期间东吴的孙权还发动了一次“合肥之战”。在这么个里忧外患的情况下,曹操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到处都要分兵去平叛。所以根本抽不出来足够多的兵马来支援攻打益州,所以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转攻为守。这些情况恰恰被蜀汉的法正黄权等洞察到了。于是他们力主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汉中,机会难得,不要等曹操缓过劲来就太难打了,因为谁也没有曹操的实力雄厚。所以天时上刘备就占了上风,曹操则完全出于无奈,“弃之不舍,食之无味”如同鸡肋一般,左右为难。这样的局势,注定曹操完全落入下风。
2 地利。我们再看看汉中的地理位置,“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汉中是一小块平原地带,围绕它四周的则是崇山峻岭,于是就阻断了长安与巴蜀地区的联系。蜀汉北伐要么走过荆州后一马平川,要么必过汉中出祁山直指长安。所以汉中位置对于蜀汉来说位置太重要了。曹操基于内部问题停止攻打益州,就地驻守,但对于刘备来说,就像卡住了脖子一样难受。并且战略物资运输也有利于刘备,毕竟距离近些。汉中对于曹操来说,孤零零的一座城,后方补给确实困难。综合考虑,刘备举全部精力来攻打汉中,发展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所以,地利上曹操更是出于劣势。
3 人和。跟上所述,刘备举倾国之力攻打汉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汉中。定军山一战,黄忠斩了夏侯渊,这让曹操坐不住了,亲率大军开赴汉中。这场大战陆陆续续的打了两年多,双方都损失不小。后来围绕着粮道双方陆续交手多次,曹操越发觉得汉中“太鸡肋”,竟突发奇想要留给刘备一座空城,于是开始迁民。这样悲剧就发生了,几十万官民齐退出汉中,爬山涉水,口粮更是接济不上。所以开小差的,哗变的比比皆是,曹操的军队士气大幅度降低,军心动摇。刘备又抓住这些机会大肆进攻,曹操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所以,人和这方面曹操更是完败。
汉中之战,最后以曹操的大败而结束。刘备占领了汉中,取得北伐长安的门户。曹操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步。所以说,这一场历时两年的战争即是换做司马懿,在失去“天时地利人和”后,也断断难以打赢。
其他网友回答
光从人物评价就知道: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诸葛亮曹操二人第一评价都是杰出的政治家,第二才是军事家,而司马懿明显政治方面的评价比诸葛亮曹操要低,而军事方面军事谋略家的评价要比军事家高出不少,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应该说在曹操和诸葛亮之上,奈何他个人野心太大,目标并不是完全放在战胜诸葛亮上,更多的是抢夺权力上,而曹操在汉中之战时一方面轻敌另一方面赤壁之战元气大伤,蜀国则可以说正处于巅峰状态,文臣武将都处于鼎盛时期,所以汉中之战蜀国胜率更高,与魏国军队由谁统帅关系不大,当然如果换成司马懿的话,夏侯渊可能不会死。但是这只是假设,曹操对司马懿防范那么严,不可能让司马懿掌管军队的。所以假设就不可能成立,魏国还是要吃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