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果甲午海战大清胜了,历史会不会改写?
优质回答:
不会改变。因为陆战打不赢,甲午战争的结果还是一样的。
由于北洋水师败得太惨,太可惜,所以对甲午战争,大家都更专注于海战。但甲午战争不仅仅是海战,当时陆上也爆发了大战,而且陆战重要性还远超海战。
所以如果仅仅是北洋水师赢了,而陆上仍然维持原样,清朝还是会很惨。
好,假如海战打赢了,陆战有没有打赢得可能性呢?
很显然,没有。因为1894年的清军陆军,远远不如日本陆军。
素质什么说烂了,就不说了,就单说兵力和调兵能力。
当时的清军,总兵力虽然庞大,但能打的部队并不多,满打满算,除去守备部队,清朝的常规兵力也就35万人。(这个数字也是当时清军参战的陆军兵力)
这个兵力数,实际上弱于日军。
在整个甲午陆战当中,中日双方一共有四次较大规模的陆战,清军本土作战,除了鸭绿江战役比日军多出几百人外,其他战役的兵员数量都比日军少。
素质不如人,兵力不如人,这怎么打?
如果清军的劣势仅仅于此,那都算了。清军当时最丢人的,是本土作战,调兵的效率居然还不如远道而来的日军。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驻军极为分散,运兵体系极为落后,在自己地盘上打仗,却总是不能及时将兵力快速有效地布置到预定战略位置,以至于被日军全程吊打。
像这样的“中世纪军队”打陆战,能打赢陆战真是有鬼了。
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海战如果打赢了,那北洋水师就可以去掐日军的运输线,到时候日军都是瓮中之鳖。陆战岂有不赢之理?
是的,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问题是,清朝人的思维过于奇葩,不能用现代军队的思维去套北洋水师这种由封建思维打造的军队。
当年的大清海军,是分区守口体系。也就是各舰队之间互不隶属,相互没关系。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挨揍时,两江总督麾下的南洋水师以及两广总督所管辖的广东水师都不敢去救。这不单单是怕挨日军揍,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怕担责任。
怕担什么责任?
当时所有的清朝海军都是以防御本辖区内的口岸为宗旨,一旦被抽调,本地区的近岸防御就会出现漏洞。假如防区被攻击了,各地大员都要担责任。轻则降职罢官,重则流放砍头。这是制度。
连海军内部都是这种关系,北洋水师和陆军之间的关系能好到哪去?北洋水师能冒着出篓子的风险去救陆军?
别想了!我敢负责任的说,北洋水师根本不会去截断什么日军运输线,也根本不会去管陆军的死活。就像当年陆军也根本没有管北洋水师的死活一样。
所以说,即便甲午海战打赢了,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果也一样不会变。
一方面,北洋水师大概率不敢走出防区,去日本沿海示威,扩大战果;另一方面,陆军也大概率会输。像这种打赢了就龟缩,坐等着日本恢复元气再来揍自己胜利,根本就称不上是胜利。
这种憋屈,这种落后,不是武器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全方位的问题。
当然,打不赢也不妨碍可以假设甲午战争清朝真的打赢了是个什么结果。
假定①:清朝真的打赢了日本,并让日军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但没有趁势追击,给日本留了一口气。
如果是这种情况,日本必然会报复,而清朝大概率的会扛不住日本的再次报复。
因为甲午战争时,日本没有外债,清朝这个东方大国倒是欠了一屁股债(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没有借外债,日俄战争才向英美借了一屁股外债,国家差点破产)。凭借国力优势,日本很可能卷土重来,而清朝的制度劣势和朝廷里的那帮酒囊饭袋,必然扛不住第二次大战。
PS:清朝在甲午期间总计借了大约3500万两白银的外债。
假定②:清朝打赢日本,让日军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并且趁势追击,逼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种情况下,日本完犊子了。不仅政府面临财政破产的窘况,民间也会民怨四起。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一批当世人杰会遭到巨大打击,他们的政治前途很可能提前终结。日本在一批庸才的带领下,也会走上一条成为英美经济附庸的道路。
不过这种情况下,清朝也不会好到哪去。满清贵胄们会沉迷在自己的梦中,继续以天朝大国自居。然后有一天梦碎了,就凉凉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会被改写,甲午战争假如清胜利了,日本会退守日本岛,台湾还是会在清政府手里,但是后面沙俄会入侵东北,朝鲜半岛,不会存在后面的日俄战争,东北跟朝鲜半岛都会丢失,更严重可能会导致外蒙,内蒙,新疆给沙俄占领,后面要回来几乎不可能,当然,也不会有后面日本的918跟全面侵华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清胜利了,历史会改写。
首先,日本国会退守本岛,处于防御状态。这是日本在挑起甲午战争前的预案之一。英国对日本表示支持,希望利用日本阻止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发展。日本还能守得住。俄国因为大清胜利,也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发起战端,东北的局势相对稳定。而朝鲜由于大清的战胜,继续做清朝的藩属。清朝东北边境安定。而大清取得胜利也得到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尊重,不敢轻举妄动。随后,也就没有德国夺取中国山东的权益,占领胶州湾,修建铁路。
其次,大清也不用向日本赔款2亿多白银,割让台湾岛,赎买辽东半岛。在经济上,清朝并没有削弱。北洋军队由于战绩地位上升,李鸿章的位置更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兴之大臣,大清的江山还能延续近100年。因为清查军队能够战胜当时强大的日本现代海军、陆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最后,清朝还是要实行变革,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由于清朝对外御敌有功,能够保护臣民,不丧失领土,因此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必须进行内政外交方面的改革,国内会兴起资本主义运动,发展资本主义,反封建的斗争也将此伏彼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本主义改革家继续发起对清朝的挑战,而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继续致力于君主立宪制,最后如果强调团结,会达成某种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不过这得看清廷的态度而言,如果只顾小朝廷的利益和少数顽固保守派的利益,就会被推翻,从而失去其“祖宗家业”,中国就会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接着又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人民共和国。
总的来说,清朝虽然战胜了,取得一个战争的胜利,但不能改变其本性,不会改写其最终覆亡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甲午海战即使北洋水师获得胜利,也改变不了甲午战争的结果,更不要想改写历史了。
由于日本舰队具有速度优势,即使甲午海战获得胜利,也难以对日本舰队造成太大的影响。
由于缺乏经费,北洋水师的战舰一直缺乏足够的保养,加上锅炉老化,所以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各舰的航速较之刚买时,已经慢了很多。而随着局势日益紧张,北洋水师各舰自5月校阅以后,就交替前往牙山等地驻防,丰岛海战之后又多次出海巡航,各舰都来不及做保养就投入了战争。
而日本因为掌握有主动权,所以除松岛、高千穗、千代田等军舰外,都进坞修理,其中速度较慢的扶桑号更是换装了新式蒸汽机,加上北洋水师所用的煤质量较差,所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参战战舰,航速要比日本战舰慢不少,特别是和日本的主力第一游击队,速度差距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北洋水师在海战中侥幸获胜,日本舰队完全可以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主动撤退,北洋水师显然无法追上敌人,因此能取得的战果非常有限。
清落后的工业,难以继续维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历史上在甲午海战后,由于清政府缺乏足够的工业支撑,所以在海战中受伤的北洋水师各舰实际并未进行有效修理,仅仅是拆除了一些破损部件。像定远的一门主炮被击伤,就始终没有得到更换。而平远的炮罩和桅杆被击毁,修理工作仅仅是把炮罩和桅杆上半部拆了而已。
此外,北洋水师在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炮弹,这些炮弹的补给工作也一直进行的断断续续。历史上直到11月,定远舰和镇远舰的主炮才陆续补充了差不多一个基数的弹药,此前一直出于弹药不足的窘境。
所以即使在甲午海战中获胜,北洋水师因为无法完成修理和补充弹药,其战斗力也将大受影响,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根本无法和日本舰队作战,也无力威胁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对战局没什么影响。
而历史上到11月的时候,日军早已从路上突破鸭绿江防线,夺取了岫岩等地,清军一触即溃。这个时候即使北洋水师出击,也最多是避免日军登陆旅顺而已,无法阻止日军在陆上长驱直入。
清政府的海防政策,使得北洋水师难以发挥主动权
在甲午战争时间,北洋水师其实一直受着清政府的遥控指挥,一大堆的条条杠杠限制了北洋水师的战术应用。像清政府就多次严令,北洋水师必须严防渤海口,防止日舰进入渤海湾。
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清政府又缺乏情报,要避免日舰进入渤海湾就只能靠北洋水师巡逻防护,这就等于阻止了北洋水师的战术选择,只能死守波海口。这种情况下,日本即使不敢和北洋水师决战,也可以让第一游击队利用速度优势,袭扰渤海口,牵制北洋水师,而海军主力则掩护海上运输线,保证陆军作战。
清军的陆军战斗力极其低下,根本无力阻挡日军
在甲午海战胜利的情况下,对日本最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登陆攻击旅顺和威海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从陆地上进攻。
和北洋水师相比,清军的陆军完全可以用废物两个字来形容。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除了平壤之战和刘公岛保卫战之外,面对日军的进攻,没有一支清军部队可以坚持一天以上,没有一场战役清军能击毙日军超过百人。甚至还有不少上万人规模的战斗,日军阵亡数量是零。
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战死的不过在千人左右,面对这样的垃圾对手,如果不分兵旅顺和威海,日军完全可以从陆地上轻松的一直追杀到北京。
实际上如果考虑到一路上清军扔给日军的枪炮弹药比日军消耗的还多,即使北洋水师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也无法阻止日军的攻击势头。
结语
所以综合看的话,北洋水师即使在甲午海战中获得胜利,也根本不可能改变甲午战败的结果,更不要说改变历史进程了。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取胜,历史肯定会改写。
甲午战争,表面上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19世纪末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重新洗牌,是清朝和日本两大东北亚新老强国之间的霸权之争。甲午之前,清朝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最强势力和霸主,虽说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但清朝随后推行洋务运动,致力于经济和军事上的近代化,试图巩固自己在东北亚的强势地位,随时应对日本对其霸权的冲击。
而日本在废除幕府制度,并完成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之后,开始推行明治维新,广泛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不断积蓄力量,试图挑战以清朝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地缘格局。
而东北亚国际格局主要是由英国等西方列强奠定的。两次鸦片战争让他们在清朝获得了足够多的利益,加之清朝本身体量较大,不易征服,且充满潜力,所以他们决定把清朝作为长期稳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换句话说,清朝成为英国等列强在东北亚的利益代言人和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所以,清朝进行洋务运动,是英国所乐于看到的。一方面,通过洋务运动,清朝可以与其列强在诸如机器、军火等方面达成更广泛深入的商务合作,另一方面,清朝在东北亚的地位越稳固,英国在清朝乃至于整个东北亚的殖民利益就越丰厚。
但企图在东北亚地区分一杯羹的不止一个国家,首先是俄国,俄国在欧洲虽然也是宪兵级的存在,却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但它到了东亚就是称王称霸级的存在了,所以英国在东北亚的一大既定政策就是拿清朝去制约俄国。其次,法国也不安分,法国试图在东南亚扩张其霸权,进而威胁到清朝的东南和西南地区。
于是我们看到,清朝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与俄国和法国各打了一场局部战争,虽然没赢,但也输得没那么难看。这两场战争看起来是清朝对列强的抵抗,但实际上是英国与法、俄对于殖民霸权的争夺。清朝成功应对了挑战,可见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东亚还是顶呱呱的。
可日本的崛起显然在英国的意料之外,以至于清朝和日本已经开打了,英国对此还毫无准备。而且,英国认为,即便开打,清朝也可以轻松应对,进而维护其在东北亚的既得利益。
当然,历史告诉我们,日本取胜了,他们不仅在清朝身上获得了大量的赔款、土地和政治经济特权,还介入到西方殖民者的既得利益中去,成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第一推手。但如果按照甲午战前的发展逻辑,甲午战争清朝取胜了,那么历史又会出现怎样的变数?
首先,清朝在阻止俄国和法国介入东亚事务后,又击败日本,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东北亚的霸权。而英国也会更加看重清朝在东亚和东北亚的存在意义,大力加强对清朝的援助和扶持。由此,清朝会成为英国在东亚的最大同盟国,帮助英国维系其既得利益,应对俄、日、法、德、美等国的威胁。
为此,英国可能会有限度地让清朝在东亚地区发展势力范围,如在日本、朝鲜等国建立殖民地和租界等,甚至会出让一些既得利益作为交换条件,比如归还一些殖民地和租界,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等。
接下来,英国还可能会逐渐着手与清朝建立深度的防卫合作,如在军火和军舰的提供上给出更好价格,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帮助清朝建立更强大的近代海陆军,甚至会加强在清朝周边的军事部署,形成高度防卫协作的关系。
在保证周边地缘政治相对安全的前提下,清朝会利用朝鲜、日本等殖民地,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此外还有英国的引导,势必会撬动国内的立宪改革。考虑到国内庞大的利益集团,立宪改革只能是有限度的,但这已经足够刺激和维系清朝的持续发展了。
那么,清朝的发展势必会阻挡俄国扩张的步伐,历史上的日俄战争极有可能发展为清俄战争。最后清朝取胜,趁势收回外东北的控制权,在西北方向重新压制俄国并在中亚地区施加影响力,甚至重新建立霸权,成为亚洲第一大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强国。
当然,辛亥革命肯定是不会爆发了,清朝也会随着经济发展、文明开化而不断推进政治改革,最终完成虚君共和的转型,中国的民主建设也会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