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优质回答:
1、楚国的家底雄厚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经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三代名君,国力鼎盛。楚庄王的老爹楚穆王是楚国霸业的过渡人物,在他任期内,趁晋国新君年幼,频频向北用兵。迫使郑、陈、宋等中原诸侯纷纷投降,成为楚国的喽啰国,使楚国北进的政策得以延续,与晋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并且稍占上风。正当楚穆王雄心勃勃之时,天不假其年,在事业即将进入巅峰时突然病逝。
2、楚庄王为什么三年不鸣
楚庄王刚刚上台,楚国就发生斗克与公子燮的叛乱,楚庄王沦为人质。尽管叛乱后来以失败而告终,却对楚庄王心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他不理朝政,一味的花天酒地。在这段时间,楚国内忧外患顿起,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首先是北进的成果毁于一旦,楚穆王曾将势力扩张到郑国、宋国、陈国等中原国家,但在一两年之内,这些国家全部都背楚附晋。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出现非常严重的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奉行武力侵伐的方针,楚国土地急剧扩张,吞并的国家达数十个之多,又征服了许多周边蛮族。这一年,楚国出现大饥荒,被征服区的叛乱如野火燎原般席卷,声势浩大。附庸国纷纷叛乱,一度形势严峻。
在秦国与巴国的军事援助下,楚国才好不容易摆平动乱,大危机终于没有酿成致命的结局。
细究这次规模空前的叛乱,楚庄王负有很大责任责任。上台三年来,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楚庄王的表现都是一蹋糊涂。中原之地,得而复失,这是其一;国内出现大饥荒,恐怕也是人祸多于天灾,这是其二;附庸国纷纷叛乱,一度形势严峻,这是其三。
楚庄王不闻政事,不仅如此,甚至下令:“胆敢进谏的,杀无赦,绝不宽恕。”
难道楚国就这样完蛋了吗?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改变,很有戏剧性。伍举是一名忠臣,他决定用一个巧妙的方法进谏。他对楚庄王说:“大王,臣有一个谜语,始终猜不透谜底,敢向大王请教:有一只鸟,呆在高高的山上,三年的时间,从来不飞,也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昏庸却是聪明绝顶,他一听心里明白了,这是在嘲讽自己。
伍举的话,大概激起了楚庄王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热血,或者象后世禅宗所说的“顿悟”,楚庄王答道:“这可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动,是为了坚定自己的意志;三年不飞不鸣,是为了丰满自己的羽翼。你听我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不久后,楚庄王真的变了,让整个国家大吃一惊,也让楚国人燃起重振辉煌的希望。他一口气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勤于政事,发布政令,结束三年来楚国政局秩序混乱的局面,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第二件,诛杀不合格的官吏数百人,同时根据举荐任用贤良数百人,使国家吏治大大改善;第三件,由敢于直谏的忠臣伍举、苏从负责主持内政工作。以上三件事,让楚国人感到欢欣鼓舞。
4、问鼎中原,成就霸业
楚庄王励精图治,不到三年的时间,楚国已全然恢复往日的强盛。北进中原的战略计划又提上议事日程,楚庄王要把势力再次扩张到中原地区,与晋国争夺霸主宝座。
庄王六年,由于郑国与晋国交恶,前来投降楚国,开启楚庄王北进的第一道门。紧接着,楚国向陈/宋两国兴师问罪。此时由于晋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不敢与楚国交锋。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军大举进攻位于伊川的一支蛮族部落:陆浑戎。陆浑戎焉一路溃退,楚军一路追击,一直追到洛水河畔,已经进入周王室的领地。
当时周天子派王孙满去犒劳楚师,楚庄王一见王孙满,劈头就问:“周王室的传国之宝是九座铜鼎,此铜鼎据称是大禹王时所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由夏而入商,由商而入周,可惜寡人一直未能亲眼见到,不知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
后来有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即是出自此。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无非觉得象征天下至高无上权力的九鼎,只有放在楚国才合适,周王现在算老几,也配享有这权力至尊的九鼎吗?由此可见楚国之霸气。
在楚庄王时代,楚国几乎无往而不胜。最重要的一场战事,就是与晋国的邲之战。晋楚争雄八十年,有过三次大规模交锋,晋国两胜,楚国一胜。楚国的一胜,就是邲之战。此役是晋国历史上最大的惨败,也是楚国霸业之巅峰之战。
5、略评楚庄王
楚庄王在上台初始,便遇上斗克与公子燮的叛乱,被叛军劫持为人质,这使他一度消沉,在最初几年里无所作为。但是他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发愤图强的榜样,“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句名言,名言的背后是一代英雄战胜自我的不懈努力。楚庄王七年又爆发斗椒的叛乱,这并没有动摇楚庄王开拓进取的步伐,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迎危机而上,最终击败最强劲的对手,成为强者中的强者。
楚庄王在位共计二十三年,此期楚国无论在内政上还是对外战争上,都取得伟大的成就,特别是邲之战的胜利,使晋楚争霸中,楚国完全占据上风。楚庄王当之无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五霸的不同版本中,齐桓公、晋文公与楚庄王三人几乎都是稳居其中三席,这也是对这三位春秋雄主的肯定。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楚庄王上台时的严峻形势
楚国自西周以来势力一直在上升,虽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有所阻遏,但随着晋国霸业的中衰,楚国自穆王以来不断向北扩展。
公元前614年,穆王去世,第二年子侣继立,是为庄王。庄王即位时幼弱,楚国内部不宁。公元前613年,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出伐舒、蓼,大夫公子燮和子仪守国。
公子燮和子仪因不得志而作乱,派刺客杀子孔不成,便劫持庄王出都,将到商密时被庐邑大夫戢黎和副守叔麇诱杀,内乱方平。
公元前611年,楚发生大饥荒,戎族乘机进攻楚的西南境,直深入到阜山(今湖北房县南),进驻大林(湖北荆门西北),接着又攻打楚的东南边境,进逼阳丘(今湖北钟祥),侵入訾枝(今湖北枝江)。同时,庸国(今湖北竹山东)人率领群蛮(今湖南沅陵、芷江一带)叛楚。
麇国人带领百濮聚在选,也准备进攻楚。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楚的申、息两地的北门都不敢开,并商议迁都到阪高(今湖北当阳东北)的险地以避难。大夫蒍贾反对退避,他认为:不如进攻庸国,麇和百濮原以为我们饥荒而不能出兵,如果我们出击,他们必然害怕而败散。
楚王听从其言,出兵十五天后,百濮果然溃散。楚兵从庐(今湖北南漳)前进,发库存粮,上下同食。楚驻军句澨(今湖北均县),派庐邑大夫戢黎攻庸,打到庸的方城(今湖北竹山),庸人俘楚属官扬窗。
三天后扬逃回,他认为庸兵众多,群蛮相聚,不如回去重发大兵,合王军共同进击。大夫师叔反对,建议姑且再跟他们接战,诱发敌人骄傲,我们再奋击,必然胜利。
楚就用师叔计,与庸兵接战七次,都假意败走。庸人只派裨、鯈、鱼三邑的兵追赶。庸人自认为楚人不足以战,便不设防。楚庄王乘传车与大军在临品(今湖北均县)相会,分军二队:楚将子越领军从石溪(今湖北均县附近)出发,子贝领军从仞(均县一带)出发,夹击庸兵。秦、巴两国也发兵帮助楚人。群蛮见楚强,就只好与楚结盟。楚就灭了庸国。
二、楚庄王图霸,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刚即位时三年不听国政,沉湎于酒色,日夜作乐,并下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大臣伍举入谏,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在钟鼓间,伍举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过数月,庄王的奢侈生活有增无减,大夫苏从冒死再进谏。庄王就听从了大臣的进谏,摆脱了酒色,改革政治,诛杀了一百人,任用了伍举、苏从等一百人(《史记楚世家》)。
这一故事,一方面说明楚庄王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统治者,由于上台时形势不明,只能假装沉湎于酒色,以观察内外,一旦时机成熟就“一鸣惊人”,快刀斩乱麻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国内形势是严峻的,改革时杀了百人,新用了百人,反映改革的阻力不小。
楚庄王在改革内政的同时,积极对外图霸,在灭庸之后,又在北林击败晋军,收服了郑国。公元前606年,楚又攻打陆浑之戎(今河南洛水一带),到达洛水,在周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王,楚庄王竞向王使询问周天子镇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见其别有用心,就追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历史,接着对楚王说:国家兴衰“在德不在鼎”的轻重,最后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庄王听了王孙满这一席强硬的话,觉得周王室尚不可轻视,就退兵回国。楚虽退兵,但问鼎中原之事,反映楚欲北上争霸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由于郑国又靠拢晋国,这年夏,楚庄王进伐郑。但第二年国内发生了内乱。原先令尹子文死后,斗般做令尹,斗越椒为司马,蒍贾任工正。后因蒍贾诬陷杀了斗般,斗越椒做了令尹,蒍贾为司马。斗越椒讨厌蒍贾,就带领若敖氏的族人把贾囚在獠阳杀了,驻军烝野,打算进攻楚庄王。
庄王把文、成、穆三代王的子孙作为人质,去与斗讲和,但斗越椒不接受。于是,庄王在漳澨发兵,秋天双方在皋浒开战。斗越椒用箭射楚王,一箭穿过庄王的车辕、鼓架,射在铜钲上;又一箭飞过车辕,透过车盖。楚军惧怕,开始退却。
楚王派人在军中到处喊说: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得到三枝利箭,斗越椒只偷去二枝,已经用完了。以此稳定军心。接着击鼓进军,将若敖氏消灭。
在楚内乱之时郑国也内乱,郑灵公被大臣公子归所杀,弟坚嗣位,是为郑襄公,襄公不服楚。楚庄王就在平定内乱后又继续进攻郑,经几年战争,楚才和郑媾和,郑再向楚屈服。但不久郑又与晋讲和,晋、鲁、宋、卫、郑、曹诸国在黑壤(今山西沁水附近)会盟,周王也派王叔桓公来监会,以策划对付不服从晋的国家。
在楚庄王进攻北方无重大成效时,公元前601年南方舒姓诸国(今安徽舒城、庐江、巢县一带)发生叛乱,楚就发兵攻打舒蓼,将它灭掉。楚庄王为了划定疆界,就一直到达滑汭(今安徽合肥一带),与吴、越两国结了盟才回去。从此楚在南方江淮地区的势力巩固,于是就全力向北争战。
三、楚庄王破陈、服郑,北向争霸
公元前601年,原归向楚的陈国与晋讲和,楚庄王起兵伐陈,陈又附楚。第二年晋国在扈(今河南原阳西)与宋、卫、郑、曹诸国相会,陈侯未去参加,晋国荀林父率领诸侯军攻打陈国。不巧晋成公在扈去世,荀林父只好回军。楚因前几年楚郑在厉媾和时郑伯逃归之事再次起兵伐郑,晋国派郤缺救郑,晋、郑在柳棼打败了楚军。
郑国人都很高兴,但大臣子良担心地说:“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左传》宣公九年)隔了一年,郑和楚媾和,诸候军又攻打郑,与郑讲和后回去。不久,楚庄王再伐郑,晋派士会救郑,在颍水北赶走楚军,诸侯军在郑地戍守。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又伐郑,攻到栎(今河南禹县)。郑大臣子良建议:晋、楚两国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相争,我们靠拢打来的就行了,“晋楚无信,我焉得而信?”(《左传》宣公十一年)于是又屈从楚。楚、陈、郑在辰陵(今河南淮阳西)结盟。郑臣子良的话反映了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只能以随风倒的态度来苟延残喘。
郑、陈刚服,楚庄王又攻打宋,亲自领兵驻郊(今河南项城),命令尹蒍艾(孙叔敖)在沂(今河南正阳)筑城,工程仅三十天就完成,将其作为北进的基地。这年冬,楚因陈国大夫夏徵舒杀了国君而伐陈。楚庄王对陈国人表示,只是讨伐夏氏。
楚军进入陈国都,杀死夏徵舒,将其在栗门车裂,但却下令将陈国改为楚的县。大夫申叔时出使齐才归来,对楚王此举不表庆贺,楚王责问他,申劝谏楚王不要“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左传》宣公十年)。楚王听从了申叔时的话,重新封建了陈国,只从每乡带走一人回楚国,将他们合在一处,称为“夏州”,以示讨陈乱的功绩。
辰陵之盟后,郑又附晋。公元前597年楚又伐郑,包围郑国十七天。郑人打算求和,但占卜的结果不吉利。于是准备前往祖庙号哭,并让每一条街巷都预备一辆车以示决战到底,为此而占卜的结果是吉利。因此都城的人聚在太庙中大哭,守城的将士也在城上大哭,决心死战。
楚庄王见此情景下令退兵,想招降郑国。郑人利用时机修筑城墙。楚军重又围困,攻了三个月,破城而入。楚军从皇门攻入,到达大路上,郑伯(襄公)去衣露体,牵着羊迎接楚王,向楚哀求不要将郑国灭掉。
楚王认为郑国君还能用民,就退兵三十里,允许其讲和,派大夫潘尪进城与郑伯结盟,郑以大臣子良到楚国作人质。从此郑国屈服于楚。
四、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97年夏,晋军救郑,由荀林父率领中军,先觳作为辅佐;士会率领上军,郤克作为辅佐;赵朔率领下军,栾书为辅佐。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任司马。晋大军到达黄河时听到郑已和楚讲和,荀林父就想回兵。
士会也认为楚国内政稳定,制度健全,国力强大,不可与其争斗,应退兵。但先觳反对,他表示,“由我失霸,不如死”(《左传》宣公十二年)。接着就独自带领所部军队渡过黄河而去。这时司马韩厥劝荀林父为减少罪责应一同进兵,于是晋全军渡河。
楚庄王统兵北进至郊(今河南郑州北),沈尹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反率领右军,打算在黄河让战马饮了水就回军。听到晋兵已渡河,楚庄王便想退兵。宠臣伍参想要作战,令尹孙叔敖反对,回车南向。伍参给楚王分析了晋国的军政情况,认为能够取胜。
楚王听从,下令转辕北向,驻军在管(今河南郑州)等待。晋军驻扎在敖、鄗二山(今河南荥阳北)之间。郑国派使者到晋军中表示对晋无二心,并建议乘楚因屡胜而骄,不设防,与郑内外相击楚军。晋军诸将听了郑使的话,对此争论不休。
楚王连续两次派使者去晋议和,以麻痹晋军,晋已答应,并定下结盟日期。同时楚又派军向晋挑战加以试探。晋将魏锜和赵旃都因求高官而不得,心中不满,想使晋军失败,请求出使楚营,荀林父答应了。于是魏、赵先后前往楚营。
两人去后,郤克、士会认为这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去楚,会挑起事端,不加防备必然失败。而先觳却认为荀林父领兵无定策,多加防备没有必要。由于将领中思想不统一,就各行其是。上军的士会独自派巩朔、韩穿率领七队兵埋伏在敖山之前。
中军大夫赵婴齐派遣他的部下先在黄河中准备了船只。魏锜先来到楚军,请战后返回时,楚将潘党追赶,魏射死一鹿献给潘,潘不再追魏。魏走后,赵旃在傍晚到达楚营,在军门外席地而坐,派遣他的部下先冲进楚营去作战。楚王乘左广车(楚王的指挥车,一广三十乘,分左右两广互相接替)追赶赵旃,赵弃车逃入林中,楚将屈荡和他搏斗,获取了他的甲裳。
晋军派守军驾车来接魏、赵,楚将潘党望见车尘,派人报告楚营说晋军已来。楚人也害怕庄王轻入晋军,就出营结阵迎战。孙叔敖下令急速掩袭晋军。荀林父面对楚军的进攻不知所措,在军中击鼓宣布:先渡过河去的有赏!中军、下军争着上船,先上船的人用刀砍后来人的攀船手指,船中断指多得可用手捧。
晋军向右转移,只有上军因士会先有准备而没有动。楚工尹齐带领右方阵军追赶晋下军,潘党率领后备的战车四十辆,跟随唐侯作为左方阵以迎击晋上军。士会亲自殿后,指挥上军徐徐后撤,没有战败。赵旃用他的两匹好马帮他的哥哥和叔父逃跑,自己用别的马驾车,碰上敌人不能逃脱,就丢掉战车,跑进树林里。
晋将逢大夫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让赵登车逃脱。楚将熊负羁俘获了晋将知鎣。知之父(知庄子)带领所部回攻楚军,魏锜驾车带士兵跟从。知庄子射杀了楚将连尹襄老,将其尸体装上车,又射中并俘虏了楚公子穀臣,才回军。
到了晚上,楚军进驻邲(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国剩余的士兵溃不成军,连夜渡河,喧闹了整整一夜。楚军移驻黄河边的衡雍(今河南原阳),祭了河神,筑了一座祖庙,向先祖报告了胜利,然后班师。
晋军回国,荀林父请求死罪,晋侯打算答应,大夫士贞用楚王杀令尹子玉有利于晋的事谏劝,晋侯听从其言,让荀林父官复原位。
邲之战,晋败楚胜,并不是晋无力量,而是其内部思想不统一,主帅指挥无方,这说明晋中衰的原因在内部,而不是楚的力量完全超过了晋。
邲之战,楚军大败晋军后,郑、许两国君到楚国表示归附。庄王又攻宋的属国萧国(今安徽萧县西北),宋派军救萧但楚仍攻灭了萧国。为了对付楚,晋、宋、卫、曹诸国在清丘(今河北濮阳附近)共同立约:“恤病,讨贰”(《左传》宣公十二年),即大家共济灾患,讨伐不服之国。盟后,宋因陈服楚而伐陈,卫国却反去救陈。楚庄王亲征宋。晋国责问卫救陈之罪,卫执政孔达自杀,卫人以此来向晋解说而免于被讨伐。
不久,晋又起兵伐郑,为邲之战郑帮楚的缘故。晋用中行桓子的计谋,一面通告诸侯,一面进行阅兵,然后回国,想以严整的军伍来威迫郑来归附。郑国害怕,派子张到楚国代替子良为人质。郑伯又亲自到楚国,与楚共商对付晋国的策略。
这时,东方的齐国乘晋新败攻打服晋的莒国(今山东莒县)。楚国为了联结齐国共同对晋,特派大夫申舟到齐国去聘问,并下令不要向宋国请求借路。申舟因前次孟诸之役得罪了宋国,怕过宋时被杀,楚王向其保证,如果杀他,将出兵攻宋。申过宋国时,宋人不让其通行。宋大臣华元认为反正一样灭亡,宋就杀了申舟。
楚王得知后大怒,立即起兵攻打宋国,围困了宋都。鲁国因归向齐国,派公孙归父在宋国会见楚王。宋国派乐婴齐到晋国告急。晋国不进兵,只派遣大夫解扬到宋国,告诉宋,晋军已经出发,即将到达,让他们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境,被郑人捉住献给楚,楚王给其重贿,让他反劝宋人归降。他假意答应,楚人将他放在楼车上向宋人喊话,他仍旧依照晋的话嘱咐宋国。
楚兵围困宋国九个月攻不下,楚王打算撤军,大臣们反对,并建议在宋城外盖起房子,分兵去种田,以示坚困久留。宋人害怕,派华元乘夜偷进楚营,直登元帅子反的床劫持了他,让他退兵三十里,答应讲和。
子反害怕,就和华元盟誓,然后告诉楚王。楚退兵三十里,宋和楚媾和。华元去楚当人质。楚国压服了宋,这样中原主要小国都归附了楚,楚庄王的霸业大盛。
在楚国势力大增、晋国中衰之时,赤狄乘机连年侵袭晋地。公元前596年,晋大夫先觳更勾结赤狄攻晋。公元前594年,赤狄中的潞氏部发生内乱,晋乘机击败赤狄,灭潞氏。第二年又灭了赤狄的甲氏、留吁、铎辰部。至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的余部齑咎如,赤狄完全灭亡。原来见衰的晋国因征服了赤狄而力量又增强。
晋楚争霸,虽然楚庄王称霸,但双方的力量相距并不很远。晋中衰的原因在于内部矛盾,所以随着晋内部相对团结,加之对狄人的征服,晋楚之间的较量仍会出现倒转之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其他网友回答
楚国自春秋以来,底子非常好,楚庄王爷爷的爷爷楚武王也是鼎鼎有名的春秋三小霸之一。楚国一直被称为南蛮,周天子也得安抚这帮蛮夷之人,于是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就奉周天子之命:“镇守南方,平定夷越各族,不侵犯中原各国”,这给了楚成王极大的发挥空间,一时之间,楚国的疆土扩急速扩张。
楚成王时期,楚国就野心勃勃,北进中原,与齐争霸面不改色,不落下风;生擒春秋第二霸主宋襄公。此时的楚国,势力依然非常强大,直至晋楚城濮大战,在秦穆公的参与下,楚军大败,晋文公接棒霸主地位。楚成王时期,已与春秋4霸都交过手,基本上都不落下风,这也足以证明楚国的实力!
公元前613年,未满20岁的楚庄王继位。此时的楚国,国内矛盾重重,楚庄王父亲楚穆王晚期的时候,就有不少属国叛乱反楚。楚庄王继位以后,楚国的令尹是成嘉,这令尹是楚国的最高长官,统领楚国军政大权。公子燮对令尹之位垂涎三尺,当年本来有点希望当令尹,但被成嘉取代了,于是公子燮怀恨在心,勾结斗克等人发动叛变,并挟持了楚庄王。
楚庄王被救回郢都后,才发原来掌管一个国家这么复杂、这么有风险。楚庄王不知道诸位大臣哪位是人哪位是鬼,怎么办呢?于是,继位的头3年,他就专心沉迷酒色,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心底却在揣摩楚国局势,观察诸位大臣。
3年之后,楚庄王心里门儿清后,锋芒毕露,重用伍举、苏从等忠臣,拉开了北上争霸的序幕。此时中原诸侯,还数晋国势力最为强大,但晋国国君晋灵公残暴无道,内政出现波动,外部威信开始没落,晋国已经开始中道衰落了。楚庄王看中时机,参与到中原诸侯争霸的行列之中,诸多小国纷纷见风使舵,叛晋盟楚。楚庄王一度领兵打到周天子都城门口,示威周天子,并产生了“问鼎中原”的成语!
公元前597年,楚国先攻克郑国,后在邲地击败强大的晋国,在中原之战中占据上风,中原诸多小国背晋盟楚,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一生,平叛灭庸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灭陈国又复陈国、六次伐郑,使其臣服、联齐制晋,邲地击败晋国称霸中原,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使得楚国霸业达到巅峰!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逝,10岁的太子审继位,楚国的军政大权落入了楚庄王弟弟子重、子反手上,他们为排除异己逼走大夫申公巫臣,造就了“楚才晋用”的典故,后来巫臣又前往吴国,培养吴军军阵之法,吴国也逐步崛起!
楚庄王一死,新君年幼,大权旁落,窝里斗,晋国趁机攻打齐国,逼迫齐国背楚盟晋,瓦解了齐楚联盟。楚国的势力因此迅速衰败,再也无力与晋争霸!更可悲的是,被楚国灭宗族逼走的巫臣,提出强吴疲楚的计策,与晋国一起大力扶持吴国,吴国就此崛起,后来几乎灭了楚国。
楚庄王虽然也是基本没有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但其接手的楚国总体国力比较强劲,老祖宗打的基础好,楚庄王昙花一现,是楚国最后的辉煌!自此之后,楚国没落,一蹶不振,从此再无争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