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意思(立夏勿下雨犁耙高挂起)

网友提问:

明日立夏,农村农谚俗语说“立夏不下,高挂犁耙”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明天是5月5日,也是今年立夏节气开始时间,至于民间关于立夏的农业生产和气象等方面的民谚说法,在过去靠天吃饭、传统农业生产的岁月里似乎很常见,例如我们这边种植小麦,会有说法“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又生疸”,其中蜜虫就是小麦蚜虫,而“疸”则指黄疸,即小麦锈病。另外也有说法“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这里“火龙”是指红蜘蛛,也是一类常见农业虫害!而至于题主这里所说农谚,其实与过去立夏前后下不下雨而预测今年收成好坏有一定关联,因长期生活经验总结,或许会有一定合理性,下面结合所了解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立夏不下,高挂犁耙”。这句农谚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节气不下雨的话,可能预示今年雨水少而比较干旱,则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自然容易歉收或绝收,因而农户也就没必要再下地从事犁地、耙地等农业生产活动了!事实上,这句老话并非所指农户已完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而是农户不看好今年的年景或粮食收成的一种自我调侃之话,但过去亩产粮食低,一家人口数量又多,若没有足够粮食是吃不饱饭的,因而农户往往不得不抢种、抢生产、抢收获!

说到“犁耙”,这是传统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农具,其中犁是用来把地翻开的,而耙会有很多钉齿,可以把土块弄碎,并起到平整土地作用,也可以用于聚拢、散开柴草、秸秆或小麦等谷物粮食。事实上,犁耙在以前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都比较常见,例如北方旱田会通过犁耙耱来完成耕作活动,而南方水田则通过犁耙耖完成耕作,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简单化、机械化,而对于靠天吃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低。

而话说回来,关于立夏节气是否下雨,其实农户这会儿打心理还是希望下雨的,但阴雨天也不要太频繁,例如我们这边到了四月底至5月初都会忙碌浇灌小麦二水和打药防治病虫害,毕竟这时天气越来越热,麦田墒情容易不足,而小麦生长已处于孕穗期前后,对于水分需求量大,不过,此时雨水过多容易造成光照不足,病虫害影响加重,所以说,雨水多少的确可以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成本!不过,在往年立夏节气前后,我们并不寄托于老天是否下雨,还是多以人工浇灌方式进行,这样更利于稳产保收!

总而言之,这句农谚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已经意义不大,但还是可以作为过去人的一种经验常识借鉴,以此预判今年农业生产的年景好坏和雨水是多是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户预判气象变化后适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其他网友回答

明天就交立夏了,农谚中真有这么一句:立夏不下,犁耙高挂。这话在古时,在一些地方真是灵验的。但在今日的现代,未必会灵验了,现代农业进入机械化,网络化,不但水利化,有的还滴灌了,所以,时过境迁,过去的俗语农谚,用于今天未必灵了。凡事是会变,要与时俱进,学会变通,不可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全守旧照旧不变。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其意是说,立夏时节不下雨,就会有一阵旱情,会影响到正常的农作,田地旱无水,耕作不得,就要将犁耙高高挂起。这是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过去以农业为主,又要看天作事,对节气天时是有要求有讲究的。立夏代表夏天到来,气温升高,利于作物生长,耕种要及早莫误农时,所以要有雨润为好,无雨就会误农时了。

有关立夏热不热,有雨无雨对农业的影响,有许多俗谚之说: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

立夏不下,无水洗耙。

立夏不落,无水洗脚。

………..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明日立夏,农村谚语俗语说”立夏不下,高挂犁耙“是真的吗?

“立夏不下,高挂犁耙”,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立夏节气前后,如果天不下雨,犁和耙就用不上了,只有挂在墙上歇着了。

过去,农村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匮乏,种庄稼上粪全靠草粪肥,地力非常有限,甚至连一季庄稼也供应不足。所以,农民种地习惯把地分成两类,一类是肥沃的耕地,安排种植两季庄稼,例如小麦收后,再种一茬秋庄稼,庄稼成熟收割后,可以继续种植小麦。另一类是地力不好的沙岗薄地,全年种一季庄稼,在秋作物收获后,不再种小麦,而是让地歇一冬,到来年秋早秋作物。所以,这类早秋作物地正是在立夏前后需要耕种。

农村有句谚语,“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过去农民种地是靠收,立夏前后如果下了雨,农民就可以趁摘犁地耙地种庄稼,如果不下雨,天气很可能会出现连续干旱,没办法犁地和耗地,农民只好把犁耙高挂了。

“立夏不下,高挂犁耙“这句谚语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遇上灾年了。农村干活分轻重缓急,有农忙农闲,在农忙季节,农民虽然又苦又累,但心里高兴,因为自己的忙碌,为全年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而正需要犁地耙地时,去要高挂犁耙,种不上庄稼,秋季还不得喝西北风?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阅读,谢谢关注和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在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大人说“立夏不下,高挂犁耙”这句俗语。但那时候年纪太小,也不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立夏不下,高挂犁耙“,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是说,立夏这天如果不下雨的话,这就预示着在立夏后很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干旱的天气。而立夏期间,正是农民插秧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老天不下雨,人们就无法下田去耕地与耙地,只能把犁与耙闲置在一边了。

前几天我打电话给我爸说,等到5月5号我休假的时候回家割油菜,我爸立马告诉我说,5月5号这天立夏,肯定会下雨的,让我那天别回去割油菜。

当时我问他是不是看了天气预报,我爸说没看,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立夏这天十有八九都是会下雨的。

当然,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记得在我刚结婚那年,我老公说等到立夏的时候,把田犁了,插完秧苗才出去打工。

可是那年立夏没有下雨,田里也没有水,一直等到快要过端午节了,老天才下了一场大雨,老公把田犁了以后,都来不及插秧就出去打工去了。

其实,农村的这些农谚俗语,都是先辈们在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这些话不是绝对的准确,但是准确率还是蛮高的。这不,明天就立夏了,根据天气预报显示,我们这里明天就会下雨。

头条的朋友们,明天就立夏了,你们当地的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根据一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和不同,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了24个节气。并以此作为参照,顺应天时,更好的安排生活和农业生产。后来这些节气逐步被熟悉和掌握。有些节气甚至约定俗成的留下了一些习惯,如立春吃春饼、冬至吃饺子等。

除了这些旧有的风俗,在24节气中,有些节气还带有一种或者几种农谚。

如本题中的提到的立夏,就有“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等。

这些节气对应的俗语都是我国古人在长达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得出的。当然,这些俗语所预测的事情未必会一一应验,但是多少还是有一定道理。

立夏,意味炎热的夏季即将开始。

而“立夏不下,高挂犁耙”,意思是:若立夏这天不下雨,则今年将会是一个缺雨的年景,农业收成也将一般。

与立夏对应的是“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

即若在立夏之日,见到蚯蚓从泥土中爬出,则说明立夏当日肯定雨水充足,因为只有雨水充足,土壤才能湿软,蚯蚓才能爬出。也预示着本年度雨水肯定充沛,农作物生产就会有保证,就会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以北方种植最广泛的小麦为例。

立夏之时,对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如河南、山东等地)来说,小麦扬花期已过,正是小麦灌浆增加粒重、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水分。若在此时干旱少雨,土壤就会失墒严重,不仅会影响穗粒数目,还会影响穗粒重量,进而直接影响小麦产量。

所以在立夏时节能够有一场丰沛的降雨,会对小麦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反之灌浆这段时间缺了水,即便过后再补上,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现在立夏时节不下雨,可以用机器灌溉,放在古代社会,农民则只能干等,犁耙自然也没有用武之地,只能是束之屋檐下。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幅员广阔,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同样的节气会在不同的地域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

24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它是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背景,以自然季节现象与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也就是说,在北方,立夏这天下雨预示接下来会有好收成,而到了南方或其他地区则未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