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周镇八碗
刘小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说起年味儿,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童年时期的吃八碗了。
家乡在陕北子洲周镇,乡人们把八碗分为软八碗、硬八碗和手动八碗三种。
软八碗,是普通人家过红白事情和过年享用的吃食,有炖肉、烧肉、酥鸡、丸子、清蒸羊肉,外加三样荤素搭配的肉菜,跟随时令,跟随村俗,跟随家境,因情而定,并没有中规中矩的菜谱;硬八碗,则只有盈实富户人家享用了,有炖肉、烧肉、酥鸡、丸子、清蒸羊肉、香酥全鸡、红烧全肘和猪肉钻鸡八种纯肉吃食;手动八碗,却是穷苦人家过红白事情和过年才能吃上的美味,简称手碗,也是周镇席饭八碗最简单的一种吃法。通常每人一个粗瓷大海碗,盛着一碗酸辣粉汤,泡着两块炖肉,两片烧肉,两块酥鸡,两颗丸子,抑或还会有炸豆腐、黄花、海带之类的。不管软八碗、硬八碗,还是手动八碗,临了都会跟一道素菜,通常是大白菜、炸豆腐和绿豆芽三种为主料,配上一些时蔬小菜,一锅清炒出来,味道极其清淡,名曰杂烩菜。
在画饼充饥的年月里,只有杂烩菜可以无限量地管饱吃,婆姨们尤为喜欢。
我曾给杂烩菜想出一个绝美的菜名——清嘴菜,意即清洗留在嘴里的油腻。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人简直节约,用蔬菜把吃过八碗留在嘴里的油全清洗进肚子里,做到不浪费一点油水,也确实符合当时的生活状况。家乡的婆姨最喜欢吃杂烩菜。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周世久时常写豆腐块的文字见于报纸,他把乡间新貌编成快板,六一儿童节让有口才的学生上台表演。我曾在《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一文里用了他写的几首快板,其中一首名叫“喜餐”,便是写年夜饭吃八碗的情形了——
方桌桌,瓷盘盘,全家团坐吃八碗;
酒盅盅,肉碟碟,张张笑脸似花瓣;
羊肉丸子油蛋蛋,酥鸡烧肉香又烂;
猪脑宽粉调辣蒜,炖肉块块格闪闪;
娃娃吃的心喜欢,大人笑语把党赞;
党的政策实在好,咱们吃了定心丸;
努力完善责任制,来年再夺大丰产。
我娘说,最不济的家庭,那怕一年节衣缩食,除夕夜也要吃上一餐手动八碗。
我家的手动八碗,由娘亲手制作。除夕夜,娘给我们每人一个粗瓷大海碗,碗里放两颗丸子、两块酥鸡、两片烧肉,或许是两片清蒸羊肉,再加一些洋芋粉条,炸豆腐,浇上一大勺子带有羊腥味的酸汤,撒点葱花,美其名曰手动八碗。而遇上年景不好,也许只有酥鸡和丸子,并没有烧肉或清蒸羊肉之类的。
我家过年从来不做炖肉,而烧肉和清蒸羊肉也看年景而定了,只有酥鸡和丸子才年年做,全因酥鸡和丸子可以入假,而炖肉、烧肉和清蒸羊肉却必须真本实料,还要上清油锅子煎炸,费料而费时。
我娘做酥鸡,鸡蛋多打几个,面多加一些,做出来的酥鸡个头大,面多,肉少,耐吃;做丸子,把洋芋抹抹加许多进去,干面粉也相对应多加一些进去,经过娘这么一捯饬——入假,就可以多做出许多丸子来,孩们就可以多吃一段日子。
现在想来,我娘可谓做假高手。我想,在光景极其惨淡的年月里,能把年味儿做得既装门面,又能满足家里人的胃口,也只有智慧的巧媳妇才能做到了。
吃八碗感觉香的,要数自己家里吃了,因为妈妈做的最有味,又不能放开肚皮吃,总觉得吃不够,吃了还想吃,却只能吃半饱。吃八碗感觉最爽的,要数在有钱人家赶亲事了,可以放开肚皮管饱吃,甚至吃一餐顶两餐。
很多农民时常处于饥饿状态,每遇有人家办事请客,吃了自己的本分,另外再吃吃一碗(十四块)炖肉或两碗炖肉的人也大有人在。记忆里,谁家若是办红白事情摆八碗,八碗的香味绝对能飘到十里外,其香味简直香烂人脑子。
“香烂人脑子”是家乡流传已久的一个笑话,是编排半憨不精的女婿和不会过日子的丈母娘的段子——说某村有一个男人,临近年关,给丈母娘家里送炭。丈母娘家里前正好杀了羊,炼好几个羊油腕托放在凉窑里。女婿看见了,心生喜欢,想偷一个回去,让婆姨炒酸菜用。赶巧,丈母娘要留女婿吃饭,用羊肉饸饹犒劳女婿。女婿心里便犯难了,羊油腕托想偷,羊肉饸饹也想吃,浑身上下却没有个兜兜。无奈之下,女婿就把羊油腕托藏在头上戴的烂绵帽子里。冬天里,夜长日短,丈母娘怕天黑了女婿回家的路上不好走,逮着女婿送来的好炭,囫囵大炭可劲往灶火里烧。于是,满窑里羊肉飘香,热气腾腾。女婿逮着了羊肉饸饹,等上丈母娘实心招待,吃一碗又一碗,一连三碗羊肉饸饹下肚,浑身冒汗,头上绵帽子里的羊油腕托受热融化,条条油迹迹的白道道,顺着头皮,沿着帽檐流了下来。丈母娘见状,提醒女婿,热成那样,快把烂帽子抹下。女婿自知羊油腕托受热融化,不敢抹帽子露丑,又怕丈母娘笑话自己吃相不好,连连解嘲,不热,不热。丈母娘知道女婿本性,也不避嫌,上前抹了一把女婿头上的油道道,恨声道,憨球样,不热,这是什么?女婿一手上去,压住烂帽子,慌忙回道,羊肉饸饹好吃,香烂人脑子。
后来,家乡人用“香烂人脑子”来形容饭香的程度,是一种无以伦比的香。究竟怎么香?就是能香烂人脑子那么香。
现如今的年味儿与童年时期的年味儿相比较,总觉得寡淡了些,少了某种味道。
我想,并不是说现在的年味儿不香,是我们这代人已步入中年,开始怀旧了。
2019/1/28于西安和基居
【上述图片来自于天佑国际酒店餐饮菜系配图】
往期随笔
杨贤博与《出关》
往期散文
温情绵绵的青岛之旅
成都之行
趣话登山
畅谈泡汤
培训课堂互动发言
在安康的那些日子
新派过年
年味
我的理想
人的潜力是可挖的
课堂笔记
西马感悟
情暖刘家塬
母亲八十一
向天再借五百年(读王建霞散文《与麻雀为邻》有感)
外婆的三寸金莲
端午节随笔
母亲为我包粽子
母亲老了(外一篇《挖苦菜》)
第二次住院
站在杏花林里想桃花
清明节写给两个先父
回忆吃酸菜的日子
十字绣
蛙
读后随笔六篇
宠物狗与孤儿
偷
乡愁——村貌
乡愁——村庙
乡愁——村校
《大漠流韵》小引
往期小说
叶晓晓扶贫记(下)
叶晓晓扶贫记(上)
郭有生:《脸面》读后
好人担了个赖名誉
情人
小寡妇杀羊
我的桃子谁偷吃了
雨中约跑(外一篇)
五月,在榆林的夜色里
我在旧时光等你
清明祭
一棵杏树的命运
脸面
雪天不再冷
刀子
那年我四十
生命树(原)
榆阳区作协交流作品 |生命树(改)
我的那只灰鸟
浪子
刘小玲,笔名山丹丹、玲珑妹,陕西榆林人,70后,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学艺术创作人才,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员,榆林青年艺术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长跑运动协会会长,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