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始皇为何不立扶苏为太子,只是因为治国观点不同吗?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峰哥看历史!作为封建制度下第一个王朝的第一代长子,扶苏曾一度深受始皇帝的器重,在众臣子众天下人的眼中是秦二世的不二人选,但沙丘阴谋下所导致的结果,促使扶苏在激愤之下自尽而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意外病逝于沙丘,权宦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遗诏,拥立始皇帝幼子胡亥为帝,并矫昭赐死远在千里之外,在北方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的皇长子扶苏。当携带假诏的使者到达扶苏所在的上郡宣布完假诏之后,扶苏在蒙恬的劝阻下,依然毅然决然的选择听皇令听父命而自尽,甚至连申辩的想法都没有。
而当时,扶苏如若不服,完全可以进京面见始皇帝,一旦时间有所拖延,哪怕只有几日,始皇帝病逝的消息一定会传至扶苏这里,对比时间就能明白这份圣旨有极大的问题。并且,当时扶苏手中还有一张绝对的王牌,那便是自己的支持者蒙恬,一个控制着三十万秦朝大军的人。而这三十万大军在当时是用来抵御善战的匈奴人,此任务非秦军中的精锐部队不可。然而可惜的是,扶苏在假诏宣布完之后就随即自尽,随即这也暴露了扶苏性格上的缺陷,那便是迂腐!
虽然听皇令听父命是作为一个好臣子一个好儿子必备的条件。但是在生死存亡的面前,总要死的明白,死的清除。甚至心若狠一些,皇家无亲情下,手握三十万秦军精锐的扶苏,大有改换天地之可能。
虽然性格过于迂腐,但是扶苏的仁爱在当时是世所皆知,非常受到当时天下臣民的推崇和爱戴。并且在始皇帝眼中,作为长子的扶苏是唯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选。也正是如此,以武立天下的始皇帝认为过于仁爱的扶苏,缺少帝王应有的杀伐果断。
公元前212年,在扶苏再一次建议始皇帝应该控制酷刑和嗜杀上时,盛怒下的始皇帝不得不加快对扶苏的改造,明为惩戒,实为培养,让其前往戍边进而锤炼。并且深知蒙恬是扶苏派的始皇帝,已经为扶苏谋划好了出路,一旦自己意外死去,扶苏手下能征善战的蒙恬配上国之精锐的三十万大军足以重新开天辟地。
那么为何秦始皇不提早立扶苏为太子而以正视听?原因很简单,他认为扶苏在现阶段不适合明确其成为继承大统的接班人。因为还没有成为合格接班人的扶苏,缺乏帝王应有的杀伐之气,一旦被过早立为太子,很有可能发生兄弟阋墙的情况,仁爱的扶苏绝不会屠杀兄弟,肯定会成为最终失败者,到时候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代很可能直接断代。于是为加速改造扶苏而放其去疆场。但天不假年,始皇帝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巡游中意外病逝,于是,秦王朝的命运也在意外中被改写。
其他网友回答
此问题欠妥,本着对历史客观公正的态度,为此查阅了一下史料。纠正这个干扰试听的问答。
一:《资治通鉴》相关原文如下:
“赵高……怨蒙氏,乃说胡亥,请 ‘’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根据史料中的这个“诈”字,可以说明秦始皇不立扶苏为太子的史实是存疑的。
结论:秦始皇并未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太子之位是“诈”来的。
二:《资治通鉴》原文如下:
始皇恶言死……病益甚,乃令中军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
始皇在临死之前,曾经委托赵高传唤扶苏主持他的丧葬事宜,其意不言而喻。
虽无明文可查,但据此很大比重可以推测,始皇的本意就是立扶苏为太子。
那么:关于问答这个“秦始皇为何不立扶苏为太子?”的问题,
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有严重混淆视听、误导大众之嫌。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是势力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也曾和我的室友讨论过。
一件事情的发生当然不会只有一种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首先,题主所提到的政见不同,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政见不同,也就意味着扶苏在某方面是不认可秦始皇的,这对于秦始皇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其次,各方势力的争斗,赵高,李斯,以及扶苏,每个人都在为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着,只不过,后来前两者,后来再某方面的利益上达成了一致,扶苏势单力薄,再加上父亲的不待见,更是举步维艰。第三点,也是小编认为最重要的是一点,那就是扶苏自身的软弱,妥协,他也许是善良的,但在帝王争夺战中,善良用的好,就是助推剂,用的不好,就是杀自己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