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历、二十四节气都是谁创的?几千年了为什么不出升级版呢?
优质回答:
农历,二十四节气,分两节气一个月,十二节气一年,一年365天。今年是个特殊的一年,又偏偏是366天,掐巧又4月4日星期六,6月6日星期六,8月8日星期六,10月10日星期六,12月12日星期六,差一点2月2日是个星期六,2月2日是星期日,也许就是多这星期日的一天吧,真是罕见奇迹,随比哪一年要多一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当农人们开春就开始慢慢的忙绿,耕田爬地,下田播种,一年四季在于春。[赞][赞][赞][祈祷][祈祷][祈祷][握手][握手][握手][鼓掌][鼓掌][鼓掌][666][666][666][撒花][撒花][撒花]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没有具体的个人定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研究成果。开初的节气,只有“春夏秋冬”四个节气,后来增加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四个成了八个节气。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但个别名称不是现在的名称。二十四节气中,有的直接表现季节变换,有的表现气候,有的直接表现耕作。至于二千多年来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没有升华版出现,实际上凸显中华古代先辈智慧精华,因为古人研定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运转的自然规律确定的,因为几千年地球运转的自然客观规律没有改变,因此不可能有更符合客观科学的二十四节气的升华版出现。
其他网友回答
具体不治谁创立,但恒久不变使用了没毛病才流传下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独特发明,只有中国才有,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想要获得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要靠自己生产和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钟表,没有天气预报,不知道一天从几点开始、到几点结束,也不一年里哪天有风霜雨雪……
我们的祖先并没有被难倒,他们细心观察,发现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月亮的圆缺也有一定的规律。他们把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土圭立在地上,观察一天当中土圭影子的长短变化。
通过无数次不厌其烦的观察、总结,他们发现白天中午土圭影子最长的那天一到,天气就开始逐渐变冷,于是把那天定位冬至;而土圭影子最短那天一来,酷热的天气就要开始了,于是把那天定位夏至。
又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们观察得更细致了,直到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份儿,每份儿十五天,又把这十五天分成三候,一候有五天,记录下每五天的天气变化和花鸟鱼虫的,二十四节气就这样产生了。
现代人发现,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并把地球运转的这条轨道叫作黄道。每当地球在黄道上走一圈,一年就结束了。祖先们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把黄道分成二十四份。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不是单单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是长时间人们总结归纳出来的东西。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