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怎么败的(官渡败袁绍)

网友提问:

官渡之战,袁绍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优质回答: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直到现在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许多,与雄据冀、青、并、幽四州、兵众粮多的袁绍一决雌雄,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为什么会笑到最后呢?

这样的问题太过宽泛,回答也是见仁见智,如果强要一个标准答案的话,我想,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

与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自然不能相比,就连动不动就自报家门“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也偶尔会埋汰曹操。出身不如袁绍,脸蛋不如袁绍,就连身高也不如袁绍,曹操性格中自卑的一面应该从小养成。

袁绍有太多的理由瞧不起曹操,一直以来曹操就是他的马前卒,惟他马首是瞻。曹操自立门户时,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家当,就连“行奋武将军”的军衔还是袁绍任命的。在曹操遇到挫折人生低谷的时候,伸手拉了他一把的人是袁绍。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与袁绍二人渐行渐远。

等到曹操将汉献帝请回许昌,尝试着用天子的名义命令昔日大哥时,此举无异于捅了马蜂窝。曹操很快明白过来,及时亡羊补牢做了危机公关。事情虽然以曹操的退让暂时得到了解决,实则袁曹之间已经暗生龃龉。

袁绍恨不得立即灭了曹操,却由于背后公孙瓒的军事力量太过强大,无法抽身对付曹操。袁绍与曹操表面上相安无事,背后却都在积蓄力量,两个人明白,二人之间终有一场对决。等到袁绍完全占据了河北,拥有了冀、并、幽、青四州之地时,他率先撕破了脸,率领手下“欲南向以争天下”。只是这个时候的曹操也不复从前俯首帖耳小弟模样,“奉天子而征四方”的短短几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豫州、司隶等部分地区,完全有了与袁绍一较高下的实力。

袁绍却始终沉浸在消灭公孙瓒势力的胜利之中不能自拔,轻视了对手曹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官渡之战刚刚拉开大幕,袁绍手下足智多谋的田丰、沮授即建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与曹操打消耗战,拖垮对手。而刚愎自用的袁绍根本不听,更将沮授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如此一来,田丰下狱,沮授失声,还没有开打,袁绍就已经棋输一着。

曹操在战前就召开了动员会,组织荀彧、郭嘉、贾诩几人对孔融的投降悲观主义展开批判,就敌我双方优劣进行研判,统一认识,树立将士必胜信心,最终得出袁绍“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为我奉也。”的结论。

战争初始阶段,曹操一时搞不清袁绍的攻击重心,因此兵力分散,于黄河南岸诸渡口处处设防,暂时处于被迫防御的一方,并不占据主动。双方交战互有胜负,一时呈胶着状态,曹操短时间内奈何不了袁绍,袁绍率领十万之众也只能止步于官渡。曹操兵力分散,利在速战,现在却打成了消耗战,战事不知不觉间,已经不利曹操一方。

趁曹操在官渡无暇抽身,刘备勾结汝南黄巾在汝、颖等地袭扰,袁绍派出大将韩荀渡过黄河开辟第二战场,可惜都没有形成气候,旋即被曹操派曹仁扑灭。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最吃紧的时候,许昌城中许多人都与袁绍暗通款曲,为投降做准备,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

好在袁绍志大才疏不思进取,当谋士许攸提议分兵从其它途径迎天子时,袁绍固执己见先要消灭了曹操再说。

咬牙撑到九月底时,眼见粮草不继,军心不稳,曹操开始考虑是不是收缩战线、退回许昌。可又担心倘若甩不脱袁绍这个狗皮膏药,无法全身而退,于是作书荀彧征询他的意见。荀彧对战事做了全面分析,认为现在的情况与从前刘邦、项羽对峙于荥阳、成皋间如出一辙,正是处在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点,谁先退,谁就会输的一塌糊涂。在为曹操鼓气一番后,荀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袁绍的软肋与短板——能聚人而不能用!

仿佛是袁绍有意为荀彧对自己的品评做注解,就在许攸建议分兵掩袭许昌的时候,袁绍非但没有采纳许攸正确的建议,反而斥责他是收受了旧友曹操贿赂,名义是献计,实则是在给袁军挖坑。好心被当作了驴肝肺,盛怒之下的许攸索性真的投奔了曹操,并献策偷袭袁绍的屯粮地乌巢。

曹操当机立断,亲自率领人马前往乌巢,一战全歼乌巢袁军,焚毁了袁绍粮草。得知曹军前往乌巢,大将张郃建议立即引兵救援,可是袁绍坚持围魏救赵,派张郃去攻击曹操大营。等到乌巢的粮草被焚,部队溃败,反而认为张郃会幸灾乐祸,搞得张郃无奈投降了曹操。曹操攻乌巢是冒险,袁绍攻曹操大营也是冒险,同样是冒险,结局却完全不同,其中原因则是曹操攻乌巢是攻敌之必救,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袁绍攻曹操大营,只是侥幸曹操会分心分兵,如果袁绍亲自率军去攻曹操老巢,战事最后如何还真不好说。

张郃降曹后,曹操实力大增,转而率部转为全面进攻态势,袁绍不支终于溃不成军。

官渡之战最终以袁绍的完败而告终。表面上,战胜袁绍的是曹操,仔细分析,打败袁绍的其实是他自己。

“能聚人而不能用”,七个字就是官渡之战为什么袁绍不敌曹操的最重要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

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引《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袁绍带领十万精兵战马不下万匹,准备南下攻打许昌,此时曹操筹措大约两万军力,准备阻击袁绍大军,双方在官渡一带(今河南),相互大战数场,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将自己北方最大的竞争对手袁绍击溃,从此北方再无势力可以与曹操一战,可以说官渡一战奠定了曹魏割据的基础,也使得袁绍集团彻底土崩瓦解,那么袁绍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将自己的牌面打烂的呢?

一、袁绍识人不明

其实官渡之战袁绍之所以大败,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听从自己手下人的建议,当时有两位谋士一位是沮授,另一位是田丰;袁绍攻打曹操,本来刘备在后方策应对曹操进行袭扰,曹操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因此分兵讨伐刘备,这个时候按理说是攻破曹操最佳时机,田丰建议袁绍赶紧去偷袭许都,这样曹操就没有了归路,无奈袁绍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另一点就是袁绍当时派出颜良充当大将,沮授认为颜良没有这个本事,袁绍还是不听,结果关羽将颜良斩首,袁绍军再败一场,从这些事迹来看,袁绍至少在官渡之战上,没有识人的本事,不听手下人的劝阻,也是他大败的一大原因

二、袁绍内部争权夺利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内部并非是铁板一块,袁绍自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谭、袁熙、袁尚,这三个孩子中,袁绍非常欣赏自己的三儿子也就是袁尚,在古代都是立长子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袁绍当时却想着扶持袁尚,其余几个儿子袁绍都让他们分管一处,唯独将袁尚留在身边,这也就是说袁绍已经拿定了注意,这让三个兄弟直接生了猜忌,袁谭、袁熙当然很不满意,兄弟之间的内争当然就导致不少群臣跟着见风使舵,大家纷纷选择自己想要支持的子嗣,对于袁绍来讲这是极为不利的,大战当前大家各怀心事,这就是犯了兵家大忌,并且消耗了自身的实力,更为让人好笑的是,袁绍在自己的儿子生病时,竟然说自己没心思打仗

三、袁绍弱点曹操一清二楚

古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袁绍官渡之战的对手-曹操,看袁绍的弱点可谓一清二楚,在史书《三国志》中,关于袁绍的性格描述,当时曹操看的十分清楚,在他看来袁绍虽然有志向但是智商一般,另外兵多将广却缺少好的组织,部下多为好大喜功之人,从曹操内心来讲,他非常瞧不起自己的这个对手,因为袁绍的所有弱点他都了如指掌,并且这还都是非常致命的弱点,两军交战,曹操之所以有底气赢下袁绍,袁绍的弱点应该给了曹操最大的信心,这也是袁绍最终兵败的关键原因

结语: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案列,袁绍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却节节败退将自己的大好局面亲手毁掉,反观曹操以后发而制人,在整个战役中,精确把握时机、步步为营,这样一来曹操的获胜也就理所应当了,这也给了后人不少启示,并不是占据优势就有必胜的把握,也并不是处于劣势就不能克敌制胜,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就看双方谁能把握的恰如时机,后发制人也可以出奇制胜。

其他网友回答

官渡之战是曹操的得意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之所以胜利,有很多的侥幸成分,因为他遇到了像猪一样的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表面无比强大,实际上内心懦弱的袁绍。袁绍在各方面实力绝对占优的情况下,活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这个时候的袁绍,兵多粮足,又有刘备联合汝南黄巾部众相助,曹军势单粮乏,腹背受敌,形势十分不利。两军从建安五年的五月相持到九月,曹操实在有些坚持不住了,准备撤退。袁绍却没有及时抓住战机,优柔寡断,不敢令部队渡过济水,对曹军实行包围。没有做到整体协同作战,青州袁谭和并州高幹没有对曹操的兖州、徐州和洛阳等地造成威胁。另外,交给刘备的兵力也明显不足,难以完成攻占许县的任务。就在曹操犹豫不定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整个战局。这个人是袁绍的谋士叫许攸,与曹操是老相识。他曾为袁绍献策,发兵袭击许县,直捣曹操老窝。可是,袁绍并不采纳他的意见。许攸自然十分不高兴。后来,他的家人犯法被关进监狱,许攸去讲情,主管的人没有给他面子,许攸大怒,一怒之下,跳槽到了曹操这边。许攸掌握袁绍军中秘密,知道袁绍的软肋在哪里,他把袁绍派淳于琼率一万兵士北上迎粮的机密,告诉了曹操。曹操当然知道这个情报的重要性了,这是老天送给他的最好礼物,焉有不收之理。于是,曹操亲自出马,率兵半夜在乌巢追上淳于琼,恶战中曹将乐进将淳于琼斩杀。曹军烧毁了袁军的粮食,准备偷袭曹营的张郃、高览,见势不妙,投降了曹操。不好的消息接连传来,袁绍军心大乱,曹军乘势进攻,袁军顷刻土崩瓦解,四处逃窜。袁绍官渡之败,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一病不起,呕血而死。人的一生,可能都会遇到过手里有一把好牌的情况,但是有一把好牌,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赢下这把牌,关键还是要看你会不会用好这把好牌,让你手里的好牌发挥出作用来。否则,就会像袁绍一样,把一把好牌打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