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道德经》中讲的‘’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这么一个例子: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
和光同尘本来是一个中心词。 因上下文语境的不同,既可以用作褒义,也可以用作贬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极端一点也比喻同流合污。还可以理解成“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韬光养晦,等等。
和光同尘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其光,就是在发展方面、在创造性方面,要和,要在发扬个性,维护多样性、丰富性的基础上积极融和;“同其尘”,就是在保持相对稳定方面、在基本原则方面,要“同”,要一律平等、一样严格地遵守规则。
和光同尘又可以理解为与世无争。 不过,这并不等于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而是人的一种向往,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和光同尘, 与世无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和别人比,一生却不弱于人,别人有的东西我不眼红,该努力还努力。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而不是自己没本事。
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其他网友回答
“和其光,同其尘”,是《道德经》中第四章中的句子,原句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消磨他的锋锐,解除它的混乱,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诟。老子的意思是,我讲的大道是空虚的,渊深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从做人角度说,一个人大富大贵,锦衣玉食,外表锋芒毕露,让人望而生畏,骄傲自大,说话盛气凌人,老子认为,这样不好,还是低调一点,做普通人好。你有学问,有见识,站在人群中,没人能认出你,这也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要认真做事,低调做人。
我国的文化中,还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话,也就是露头椽子先朽,你太刺眼了,往往会受到危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朱德,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常常和普通战士一起挑粮食,干农活。一次,一群特务化妆成老百姓,悄悄摸到他家里,朱德在外边刚回来,他的夫人急中生智,大喊一声,老伙夫,还不快去跳水,朱德拿起扁担就走,免除了一场灾难。
毛泽东还有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你看,成熟的麦穗都低垂着头。哪些夸夸其谈的,其实都没有什么本事,有本事的人,哪里有时间去乱说。
人的本性,有喜欢表现自己的弱点,都想风光一点,展现出独特的特点,这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不知道,去乱说,没有实力硬撑船,所以,当我们的实力还不够的时候,不能水到自然成的时候,一定不要自夸,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说,我恒有三宝,第一件就是慈柔,第二件是内敛,第三件是不敢为天下先。都强调了外在表现,内在气质都要朴实无华,实实在在,对我们今天,仍有实在意义,《易经》上也强调,做人要外柔内刚,这样,才符合人生的大道。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老子》。
按通行的朱谦之《老子校释》,有趣的是,这句话前后出现过两次。一处是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深乎!萬物宗。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湛常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另一处是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按照清末易顺鼎的观点,“按此六句皆已見前,疑為複出。「挫其銳」四句,與上篇第四章同,乃上篇無注,而此皆有注,疑此注亦上篇第四章之注也。文選魏都賦、運命論兩注皆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謂玄同」,並無此六句,可證其為衍文矣。”
大意就是说:第五十六章的“和光同尘”是衍文,因为《文选》里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就只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所以中间的那18个字都是衍文。
我们不妨依次看一下。
按照第四章的理解,第四章所谈论的是“道”,前两句是对“道”的一种描述。道是怎样的呢?“冲”,这个“冲”就是虚的意思,但不是虚无,也不是空洞,可以理解为“深邃”。而且是深不可测的那种深邃,所有才会有第二句“用之久不盈”,就是无论如何取用这个道,这种深邃也不会满。
同理,接下来的“深乎,万物宗”,还是在讲“道”的性质,已经达到了万物之“宗”的地步了。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光同尘”,那么“和光同尘”则可以理解为对道的描述,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道”作为一个很难描述其本体的事务,存在于光尘之中,又无法将其分开,又无处不在。
而按照第五十六章的理解,就不同了。
第五十六章里,讲的是人,是“知者”,也可以理解为领悟了道的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很好理解。“知者”其实就是“默者”。那么,接下来的“和光同尘”,就可以看作是知者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对“和光同尘”的使用,将其作为人的个体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道”是和光同尘的很容易接受,那么“人”的和光同尘就有些复杂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就是光和尘,“和光同尘”并不是为这些人准备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一句话就是”大隐隐于市”。
修道之人要“披褐怀玉”,不要锋芒太露,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