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跟曾国藩的关系(曾国藩提携过左宗棠吗)

网友提问:

左宗棠晚年为何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

优质回答:

左宗棠虽然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三人一起并称“晚清中兴四名臣”,但是,他和李鸿章的崛起却离不开曾国藩的步步提携。

梁启超曾经这么评价李鸿章:“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因为有了曾国藩的提携,这才有了后来在清政府手握重权的李鸿章,李鸿章可以说是踩着曾国藩的肩膀上位的。

当然,曾国藩自己也是有意退到二线,主动让李鸿章踩着自己的肩膀往上爬。

左宗棠的情形或多或少也和李鸿章相似,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的话,他别说成为晚清的一代名臣了,或许连步入朝堂的机会也没有,这倒不是说左公无才,只是他的宦途确实太过坎坷了。

可是,曾国藩明明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左宗棠后来却为什么执意要和曾剃头闹僵以致于决裂呢?

左宗棠这个人实际上很自负,但是自负,却不意味着他的路能够走得顺畅。

左宗棠生于1812年,只小曾国藩1岁,可是他在1832年20岁之时便已经中了举人,曾却到了1834年方才中举,不得不说当时的左宗棠很是意气风发,对自己将来的科举之路也是充满了自信。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和曾国藩的剧情却发生了反转,他本可以在1835年的会试中第,谁料却因为湖南已经满额而被撤下来了,只被取为“誊录”,当个缮写的文书,左宗棠如此自负一个人,岂会甘心?所以,他决定3年后再考!哪知道1838年的会试,他又落榜了,曾国藩在这一年却中了。

左宗棠因此对科举失望透了,他写信给自己的夫人说:“榜发,又落孙山。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在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考了,也不会再和“群儿”去争路旁的苦李子了,哼!

他的话虽然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是他后来确实没有再参加科举,回家读书教书去了。

1950年,曾赞誉左宗棠为“绝世奇才”的林则徐去世后,左宗棠想要借助林则徐往上爬的想法也断了。

再看曾国藩,自从会试中第之后,路却是越走越顺,仅用了10年时间便坐到了从二品礼部右侍郎的位置,此时的左宗棠却仍然只能抑郁不得志。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个忧也能逮住机遇往上爬,这事换成别人,也许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到3年后再回朝堂,可是曾国藩却在丁忧期间趁着太平军肆虐之机,在湖南创立了湘军,并且让湘军成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

曾国藩凭借湘军,成为了清朝的肱骨之臣,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员崛起便是始于曾国藩。

左宗棠虽然早在1852年便受张亮基之邀入幕湘府,后又随张亮基入鄂,可是张调任山东巡抚后左宗棠便也辞职归乡了,一直到1854年再次受骆秉章之邀出山。

他两次入幕湘府,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八年的幕僚生涯竟然让他尽显峥嵘头角,惹得所有人对他格外关注,即便是咸丰皇帝也知道了他的存在,想给他个官当当,可是左宗棠偏偏闹脾气了,哼,我不当!

当年写给夫人的那句话,言犹在耳,哼,我才不屑和一群小儿争苦李吃呢!

左宗棠难道真不想当官?这显然不是,他只是暂时放不下心中的傲气。

当时天下人对左宗棠的评价是什么?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所以他有傲的资格。

后来,左宗棠在曾国藩的举荐下出任浙江巡抚一职,这不得不说他确实是承了曾国藩的情的,从此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中兴名臣的位置。

不过,左宗棠后来对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功劳却给了这么一个评价:“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难道便没有人能够取代他去平定东南的叛乱了?我看不然。”

这是左宗棠自诩“今亮”的傲气,即便没有他曾剃头,我左宗棠也一样能够为朝廷平定东南叛乱!

这言外之意或许是在说曾剃头挡了他的路。

左宗棠的自负,看不起曾国藩,是他后来和曾国藩闹翻的一个原因。

当然,曾国藩对李鸿章这个晚辈的器重和器重也许也是左宗棠和他闹翻脸的一个原因,左、李二人不和,尽人皆知,偏偏曾又对李格外照顾,性情刚直的左宗棠免不了对曾也生出厌恶之心,将曾、李视为一丘之貉。

此外,自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员一直备受打压,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统治者发现他们的“自己人”太没用,这才不得已重用汉人。

只是随着汉族官员在朝堂上的高官要员越来越多,拿到手的实权也越来越大,清朝的统治者不可能不心存忌惮,满清防了两百年,又怎么可能会因为一次太平天国运动便放下这份防备之心?

所以,清朝统治者最不想、最不愿看到的便是汉族官员抱成一团。

实际上,不论是从满、汉之防的角度,还是从皇家的制衡之术,朝廷重臣抱成一团始终都是帝王所忌讳的。

曾、左也是熟读史书的人,这一点,他们嘴上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心里绝对和明镜一样清楚。

所以,不论是左宗棠,还是曾国藩,他们都不得不默契地让慈禧看到他们之间的不和,和则遭到猜忌,轻则丢了官帽,重则丢了性命;不和则可并存于朝堂之上,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对于慈禧猜忌汉臣这一点,曾国藩也算是门清了,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忍痛解散湘军。

说白了,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人走到了当时的位置,便已经注定了他们只能闹翻脸,不能客气,更不能称兄道弟,只能成为政敌。

左宗棠和李鸿章闹得不可开交,或多或少也有这个原因的存在。

不然的话,左宗棠和曾国藩、李鸿章他们一样个个手握重兵,屯军一地,慈禧能不担心他们联手起来推翻清朝?

其他网友回答

左宗棠先生与曾国藩先生既是同乡,又是知己,而且同为清朝重臣,两位先贤的心智丶见识皆异于常人。

个人认为左宗棠先生之所以选择与曾国藩先生彻底决裂的原因是:

1,左、曾二位先生,同为手握重兵剿灭太平天国的功臣,而曾国藩先生与李鸿章先生又有师生的名份。所以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太平天国被剿灭后,这些南方的心腹大臣,立马变成了心腹大患。如果此时,左丶曾两位大佬开撕,对于朝廷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左宗棠先生这么做利于清朝内部安定。

2,曾国藩先生及所率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的确是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而且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士气正盛,当然也会胃口大增,不能排除有造反的可能性。左宗棠先生作为名震三湘的统帅,与湘军统帅曾国藩先生反目,无疑对湘军是一种震慑。既是变相的为曾国藩先生在朝廷与湘军内部减压,也是防止曾氏家族头脑发热,利令智昏。因为左宗棠先生的反目,对曾氏一族无疑也是当头棒喝,其实这也利于曾国藩先生在部下及族人的进言面前找托词。

3,左宗棠先生与曾国藩先生反目,一方面是为国而谋,另一方面也是为曾氏一族思量。左公并没忘记曾公的知遇之恩,曾公也是智者,也明白左公的良苦用心,曾氏一族也没有因此记恨过左公。

做人在大义与个人友情上要把握分寸,是很难的,左公的分寸拿捏得很到位。

其他网友回答

左宗棠与曾国藩从未闹到决裂的地步,如果决裂了,那么两人是至死不相往来的。确切地说,长期以来一直是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而曾国藩却长期让着左宗棠,从来没把左宗棠的这些事放在心上。

在央视电视剧《太平天国》中有个桥段,曾国藩被石达开打得大败后,左宗棠送了曾国藩44个死人钱,当时曾国藩44岁,按湖南当地的风俗来说,一个人多少岁去世的话,就给他送多少个死人钱,这就明显是在羞辱曾国藩了。当时曾国荃气得上前要一刀剁了左宗棠,幸好被曾国藩拦下,而曾国藩见了这44个死人钱也没生气,客气地送走了左宗棠。这个事情其实见于我们湖南当地的野史,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也不得而知,但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是确有其事的,经常对曾国藩出言不逊,所以野史才会有这样的记载。

按道理来说,曾国藩多次举荐左宗棠,可以说是左宗棠的贵人,那么左宗棠为什么如此瞧不起曾国藩呢?要理解左宗棠的行为,我们就要从左宗棠的生平说起了。其实左宗棠是个心高气傲的人,我本人也在左宗棠的家乡湖南湘阴这个地方工作生活,对于左宗棠的性格也从与当地人的接触中有了一些体会。

湘阴人做生意有个特点,就是一件商品他要价多少,你就必须要按照他的价格去给,哪怕生意做不成,他也不会降价卖给你,这个性格就与江浙人有明显的不同,江浙人做生意你可以跟他讨价还价,而湘阴人往往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

左宗棠就是如此的一个人,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华,认为自己是一个定国安邦的人才,要当就要当最大的官,要做就要做最惊天动地的事情,而且他的才华在他早年的时候也得到了众多大咖的认可。比如左宗棠24岁的时候就结识了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陶澍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即便当时左宗棠还只是个布衣,地位跟他没法比,陶澍还主动提出让他的独子陶桄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与之结为了姻亲关系。1850年仍旧是布衣的左宗棠面见了路过湖南的林则徐,两人一见如故一谈就是通宵。当时两人谈到过新疆问题,林则徐就曾拍着左宗棠的肩膀说,“他日完成我的志向的人,大概是你吧!”

PS: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被贬到了新疆,在新疆担任过近4年的地方官。

▲左宗棠故居湘阴柳庄

只是左宗棠早年的经历非常不顺,1832年20岁的左宗棠参加省城长沙的乡试,因“搜遗”中第,取得举人功名。但此后6年他3次进京会试均未及第。到了1835年,23岁的左宗棠再次参加会试,好不容易考上了湖南省的第十五名,本来能拿到进士功名,但当年却出现了超额现象,左宗棠因此被撤下。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左宗棠也可以以举人的身份出来做官,只是举人一般只能从副县级做起,然后再慢慢升上去,与进士出身不同的是,进士出身的人保底也是个县官,而左宗棠参加科考要的就是进士出身,保底也要从县官做起,不给这个保底他就不干了。这就跟现在的湘阴人性格很像,反正就是这个价,不给这个价,买卖宁远做不成!

之后左宗棠就干脆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直到1852年的时候,隐居了十多年,已经40岁的左宗棠才在同乡郭松涛的反复劝说下才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账下当了幕僚。要知道当时的郭松涛已经是进士身份,左宗棠还只是个布衣,一个进士还要反复劝说一个布衣,这个布衣才勉为其难地去巡抚账下当幕僚,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左宗棠的傲气了。

▲太平天国超级猛将萧朝贵也没能拿下长沙,这其中就有左宗棠的很多贡献

不过在张亮基账下当幕僚的时候,左宗棠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1852年9月太平军攻到了长沙,随后对长沙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有次在太平军攻城的时候,长沙城墙一度被太平军炸开,在这个危机时刻,左宗棠当场宣布凡是向缺口处抛砖一块就赏钱千文!在左宗棠的鼓动下,长沙居民纷纷往缺口处抛转,从缺口处攻进来的太平军纷纷中砖倒地,清军也就此守住了缺口。

此后左宗棠又在骆秉章账下担任了6年的幕僚,直到1860年才在曾国藩等人的举荐下组建了楚军,从此有了自己的队伍,左宗棠的仕途也在此后一帆风顺,直到封疆大吏。

所以综合来说,左宗棠是个才华横溢,但心高气傲,甚至有些目中无人的人。

而曾国藩是个什么人呢?其实曾国藩是个非常有度量、非常有道德修养的人。曾国藩在早年的时候,他也跟我们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到处结交朋友,开各种趴体。年轻时期的曾国藩还非常争强好胜,甚至会为了一个观点与朋友吵得不欢而散。不过后来曾国藩就收敛了,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每天都会用一本本子记录自己一天下来有哪些行为做得好,哪些行为做得不好,遇到别人骂自己该怎么办,遇到别人夸自己该怎么办等等,说白了曾国藩每天都做自我批评,每天都会改进自己的日常行为,时间长了他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之道,并将总结下来的正确的做法形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不过从经历来说,曾国藩就比左宗棠要顺利多了。他在1832年中举人,此后到1838年也考了三次,虽然两次失败,但最后一次终于考中,得到了进士功名。因为有了进士出身,所以他的起点就比左宗棠高了很多,到1852年太平天国打到湖南的时候,他已经官拜二品,先后担任过礼部、兵部、吏部侍郎,属于中央高官,与左宗棠远不在一个层次上。

正是因为曾国藩有进士功名,而左宗棠没有进士功名,所以左宗棠在曾国藩面前多少是有些自卑的。但是偏偏这个有进士功名的人还不如自己,所以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就自然瞧不起曾国藩了。

那么曾国藩那些方面不如左宗棠呢?其实就是打仗,或许你会说,曾国藩如果打仗不行的话,那他是怎么灭了太平天国的呢?就打仗这点你还真别说,曾国藩跟左宗棠相比确实差了很远。

▲其实曾铁桶这个绰号应该给曾国藩更为合适

不说曾国藩曾经三次被石达开打得大败,后来曾国藩能灭天平天国,就是因为他打野战不行,就干脆打起了围困战,按照曾国藩的说法叫做“结硬寨,打呆仗”,这是个什么战术呢?就是每次进攻太平军城市的时候,曾国藩从来就不跟对方交手,而是跑到对方城下挖战壕,里面要挖三层战壕,外面还要挖三层战壕,这战壕还要挖得很深,然后战壕外面还要竖起栅栏、拒马之类的,活活把对方困死。无论太平军怎么叫阵,就算是把他家祖宗十八代挨个问候一遍,曾国藩就是坚守不出,所以在湘军战史上,你也找不到什么出彩的战役,比如野战啦、运动战之类的,这样的战例几乎就没有,所以曾国藩的战史非常地沉闷,也没什么好说的。

而左宗棠则完全不同,左宗棠打仗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会经常秀一波极限操作。比如收复新疆,第一步就要从酒泉走到巴里坤,这个路线直线距离有580公里,不但距离长而且一路都是戈壁荒漠,水源很少,一下子通过的人太多的话水肯定不够喝,所以部队只能一千一千地分批前行,这就要把部队出发的时间、顺序都安排好才行,换了反应迟钝的曾国藩是肯定做不到的。左宗棠的大军从1876年1月开始出发,而到了当年9月就必须要收复乌鲁木齐,因为如果到了9月还不能收复乌鲁木齐,左宗棠就没钱继续打了!

结果大军就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前行,直到当年6月才基本抵达巴里坤。到了巴里坤后接下来就要攻打乌鲁木齐了,而从巴里坤到乌鲁木齐光是走过去就要半个月,以3个月的时间拿下乌鲁木齐,一路上还要击败重兵阻拦的敌军,这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可左宗棠的部队就是做到了,一路上连续采用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等等手法,还接连打了几场硬仗,以飞一般的速度终于赶在9月结束前拿下了乌鲁木齐,也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了。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几乎每次都要面对强大的敌人和紧迫的时间,左宗棠的部队也基本都是在起飞,这种操作与曾国藩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翻开左宗棠的战史,你会看到相当多的精彩战例,与沉默的曾国藩战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完全碾压曾国藩的。

▲收复新疆,完全证明了左宗棠确实是个军事奇才

地位比自己高,才能又不如自己,心高气傲的左宗棠自然是经常逮着曾国藩就骂了,尽管曾国藩帮他组建了楚军,尽管曾国藩举荐他当了浙江巡抚,但对于这些左宗棠并不领情。

而且左宗棠还是个大嘴巴,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口无遮拦。据野史记载,左宗棠在看到朝堂上慈禧垂帘听政后,曾经说慈禧是在牝鸡司晨,意思就是男人的事情你女人管什么管?连慈禧都不放在眼里。

虽然这件事情我们很难证其真伪,但也反映了左宗棠的大嘴巴。根据可靠的史料记载,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后就来到军机处当了军机大臣,每天与恭亲王鬼子六奕訢共事,可奕訢与左宗棠共事了段时间后就实在受不了他了,因为左宗棠每天来军机处就啥事不干,只说两种事情,一种事情是他在新疆打仗有多牛,另一种事情就是骂曾国藩,逮着机会就骂。面对左宗棠,奕訢也没办法,谁叫他是大清朝的大功臣呢?于是没多久就打发他到江南去当总督去了。

▲恭亲王奕訢表示,老左,你还是走吧,军机处没你就清净了

到了江南后,左宗棠还是没改自己的脾气,每次遇到人来找他办事,他还是只说两种事:在新疆打仗有多牛以及曾国藩多么不是个东西。往往过来找他办事的人听他讲了一整天,最后事情没办成,只得第二天再来找他。

左宗棠骂曾国藩能经常骂到他身边的人都听出了茧子,以至于夜里做梦的时候都能梦见左宗棠怒骂曾国藩的“英姿”。1872年的时候曾国藩死了,清朝给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左宗棠听了曾说:曾国藩能号“文正”,那我将来的谥号莫非是“武邪”吗?这话传出来,也真令人哭笑不得了。好在左宗棠确实功劳很大,对清朝也确实忠心耿耿,这才没有出过事情。

所以综合左宗棠的种种表现,左宗棠完全就是个大嘴巴,而且还是个官场马大哈。

虽然左宗棠看不惯曾国藩,虽然左宗棠有事没事就在骂曾国藩,但曾国藩为什么从不放在心上,也从不生气呢?我认为原因也不在乎三点:

一是我上面所说,曾国藩是个非常有度量的人,也是个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自然不会跟左宗棠去计较;

二是曾国藩对清朝本身就有极大的功劳,剿灭了太平天国,这样的功劳是谁也骂不走、说不走的,无论左宗棠怎么骂曾国藩,曾国藩在清廷中的地位也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

三是左宗棠虽然有事没事就骂曾国藩,但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不会去使阴谋诡计,凡事都明着来,是个做事光明磊落的人,骂人归骂人,做事归做事,公私分明,曾国藩自然也就没必要去对付左宗棠了。

总的来说,在左宗棠长期与曾国藩共事的过程中,经常是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经常骂曾国藩,但曾国藩也没计较过这些事情,左宗棠要骂就任由他去骂了。而左宗棠呢?其实就像一个老顽童一样,也只是打打嘴炮而已,两人实际上矛盾并不大,再加上曾国藩从不往心里去,所以两人只是面子上不和而已,要说到决裂就绝无可能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