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优质回答: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一些清朝士兵的服饰上面有一些大大的字样,有些士兵衣服上面的是“兵”,也有一些士兵衣服上面是“勇”“卒”这样的字。那么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同样都是清朝官兵,身上的衣服却有不一样的标记,这代表着什么呢?
其实历朝历代,士兵的军服都是很难统一的,毕竟古代军队也分为不同的军种,士兵也有正式与临时的区别,早期清朝的军队就是八旗兵,他们也依靠着这支军队成功打入中原。之后便是八旗兵、绿营、乡勇以及新军陆续登上历史的舞台,那么这些不同时期的主力军队都有何不同之处?
清朝军队的分类——八旗兵与绿营
八旗兵都是满人,他们这个民族人数非常有限,因此在入关之后,八旗军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控制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为了能稳定自己的江山,清朝也大量吸纳汉人进入到自己的军队中,不过他们不会让汉人进入八旗,而是单独把汉人军队称为绿营,他们与八旗兵还没有办法比,人家那是高贵的军人,在国内享受着各种优厚的待遇和特权,也是皇家的亲信军队,绿营地位就不高,他们的旗帜是绿色,这才得到这样的称呼,绿营官兵他们的军服与八旗也必须要区分开。
他们也是朝廷的正规军队,因此在衣服上是有“兵”字,八旗兵的军服有着不同的颜色,他们的胸前就没有字,现在去故宫还能看到当初的八旗军服,这些特制的军服都与自己旗帜的颜色有关。
绿营就没有这个待遇,但绿营也是国家正规的军队,他们也是铁饭碗,吃着皇粮拿着皇饷,在清军入关之后,绿营在国内的作用是越来越大,到康熙时期,八旗兵的战力已经惨不忍睹,长期的优越生活,让他们失去之前的战斗力。
幸好有绿营兵在,这才让清朝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期,但绿营兵在中期开始,战力也在不断下降,铁饭碗就容易养懒人,况且清朝国内维持的常备军队没有那么多,一旦遇到大的战事,八旗与绿营的军队常常是不够用。
乡勇的出现——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
因此雍正时期开始,朝廷就经常在地方去准备招募民兵,这些人被称为乡勇,他们被召集起来,然后临时组成军队去打仗,等打完之后这些人就各回各家。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清朝的预备役军队,他们并不属于清朝的正式军队,待遇不如绿营,这些乡勇的胸前字样就是“勇”。
还有一种士兵,他们的胸前是“卒”,这种士兵一般都是步兵,当然,这些人就已经很难算作是士兵,他们就等于是基层的一些执法着,有的是狱卒,也有的是维护当地治安的,虽然也是在体制内,可他们的地位就更低一些。后来袁世凯发明了警察,也就取代了这些人,那么在清朝的军事体制内,八旗一直都是最尊贵的,在皇太极时期,特意在八旗里面增加汉八旗与蒙古八旗,这就丰富了八旗军的战力,可入关之后,八旗军队的战斗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
康熙等人试图要让八旗重新回到巅峰,可还是没有成功,道光时期开始,八旗就已经等于是摆设,清朝后期起义不断,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此时的八旗不仅没有起到维护皇权的作用,反而由于自己的奢侈腐化,给国家的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而绿营官兵本身人数众多,他们也是国内的主要军队,但绿营战力这个时候也没有保障,尤其是地方上的一些绿营军,就已经腐化到极致,和太平军交手的时候是一触即溃。
八旗,绿营的战力下滑,就使得“勇”字军开始成为清军的主要力量。
在同治时期,清朝内部开始出现更多的私家军,曾国藩等人看到了八旗绿营战力的糟糕,因此他们主动到自己的家乡来训练军队,利用地方这些团练兵组建起自己的私兵,他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还有其他的一些私家军成为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这些军队自由度高,待遇也非常不错,在战场上的效果要更好一些,不过这种军队注定是得不到朝廷的支持,毕竟他们是听从这些统兵大帅的,像曾国藩他在全盛的时期,手上的十多万湘军已经足够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要不是他主动请求裁军,估计就有人去推他来当皇帝了,清政府一直没有把这些私兵当做是自己的军队,对这些统兵大将们也非常猜忌。
这就让清军实力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在李鸿章等人的主导下,国内开始洋务运动,这点在后来的甲午战争被暴露出来,清朝的海军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可军费无法保障,拥有再好的武器装备也没有用。
新军的出现——近代化陆军
清朝也想要做出改变,于是就开始组建新军,他们放弃了原本的绿营与勇营这种募兵制,也全面放弃八旗的世兵制,新军的制度与现代军队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清朝前后组建45万常备军,其中还吸纳不少绿营,勇营的旧军,他们想的还是非常好,但执行起来就有些问题,不少的新军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吸纳过来的士兵良莠不齐,仍然无法保证自己的战力,不过相比老旧的绿营,八旗,新军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军队。
清朝这么做就是想要建立一直能维护自己统治的军队,可他们的做法,必然是会失败的,因为八旗贵族在朝中有着非常大的权力,他们所代表的就是满族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是坚决反对这些改革的,清朝军事改革中还有陆军部这些专业的机构,想要像西方这些国家靠拢,这些思想落后的满族官僚是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改变的。
更重要的一点,一个国家想要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财力,当时清朝国内已经陷入财政危机,他们没有能力去组建自己的军队,因此新军的改革并不是非常成功,袁世凯这些人也抓住这个机会。
利用清朝皇室无法真正控制新军,他们成功夺取了新军的统治权,像北洋军这些新军成立后,之前清朝的这些老旧军服就已经被彻底放弃,新军的军服上也没有什么字样,它们与现代军服是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
其实,军服的作用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编制的士兵,现代军队也更加注重军服的颜色,在野外作战的时候可以与环境融合在一起,隐蔽自己的行动,原来的这些军服讲究就没有那么多,而且之前清朝官兵也是慢慢从着甲到不着甲进行着变化,随着清朝的灭亡,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已经成为历史,他们的军服也就成为影视剧里面的服装。
参考文献:
《清史》
【文/羽评郡主,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士兵衣服上带“兵”的属于朝廷正规军,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主要分为两种:八旗兵和绿营兵。直接由朝廷供养,旱涝保收。
绿营兵是由汉人组成的,辅佐八旗兵战斗。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清朝后来绿营兵越来越强,甚至成了主力。比如平三藩、乾隆时期大小金川之战,打硬仗的全是绿营。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腐败越来越严重,全国各地起义不断,为了尽快平乱,嘉庆下诏,允许地方士绅招募武装协助正规军作战。这一类由地方招募来的武装,就是清朝历史上的乡勇,胸前一个“勇”字。这种军队的性质是分布在地方的、在八旗与绿营之外的非正规军队。临时强制招募,战时随正规军出征,战后便立即撤销掉。
“勇”,是地方团练临时招募的士兵,不属于国家正规编制。由招募大臣负责提供军饷。
由于八旗与绿营的衰落,勇兵在清朝中后期开始占主导地位,在平定白莲教起义时,地方团练的勇丁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期太平天国起义,最著名的是湘军的湘勇、李鸿章的淮勇,所以逐渐取代了绿营兵,成为国家军队的主要力量。勇营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但后期的湘军与淮军一直成为清军的主力。直到袁世凯编练新军加以整合。
卒,就是在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兵勇,他们不受中央军事机关的移动驻防安排,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现代的地方特警部队,一般不轻易调动。
创作不易的,谢谢,请关注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近些年来,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许多清朝文化与元素逐渐映入大家的眼帘。如果看过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观众可能会发现,有的士兵胸前印的是“兵”字,有的却是“勇”字。这并非是影视作品的杜撰,实际上清朝的士兵确实有“兵”“勇”之分。
在清朝还未建立以前,女真族实行部落制兵役,然而这种制度非常落后,管理混乱,战斗力也不强。努尔哈赤掌权以后,对女真族的兵役制度进行了改革,他创立八旗兵役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不同的部落被归入不同的旗,方便管理,而且他们由皇帝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皇权。
起初八旗军是清军最精锐的部队,但随着清军入关,入主中原,数量有限的八旗军根本无法保卫和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清军放开限制,招募大量汉人,组成绿营兵。绿营兵的规模比八旗军更加庞大,但清朝还是将八旗军当成自己的嫡系,因此他们让八旗军负责守卫京城,而绿营兵则负责守卫边疆。虽然绿营兵比八旗军艰苦的多,但八旗军的待遇依旧远超绿营兵。
不过不管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他们都是“兵”,衣服胸口上印的也都是“兵”字,而“勇”的诞生,是在清朝中后期以后。绿营兵的出现缓解了清朝的压力,但奢靡的生活腐蚀了八旗子弟,曾经的精锐部队成为一群纨绔子弟。即使是战斗力较强的绿营兵,腐败也十分严重,在面对敌军时不堪一击。
清朝中后期各地起义频发,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清军无力抵挡。清政府为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开始大量招募临时士兵,而这些临时士兵就是“勇”,由于他们大多是乡里的农民或是普通百姓,因此他们也叫做“乡勇”,而这些士兵的胸前就会印着“勇”字。
起初乡勇只是清政府组建的临时部队,打完仗以后就会就地解散,即使是在战场上立下功勋的勇兵,清军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将他们“转正”。然而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招募团练,进行训练,勇军逐渐成为正规军,比如湘军有很多其实就是湘勇。在与太平天国等起义军的战斗中,八旗军与绿营兵不堪一击,反而是这些乡勇成为阻击起义军的核心力量。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身穿“勇”字衣的民兵甚至成为清朝最强大的部队,清朝对此喜忧参半。清政府不希望乡勇势大,但八旗军羸弱无能,绿营兵也极其腐败,清政府只能依靠乡勇。
所以,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之分,其实就是正规军与民兵的区别,然而实际上,民兵的战斗力却比正规军还要强大。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经常在清朝题材的影视剧中,看到兵丁胸前贴着兵、勇、卒、士,丁、衙、驿等字号,那么其中兵、勇、卒、三种字号,分别代表什么兵种呢?
兵:清朝的常备武装力量是正规军队的兵,分八旗军和绿营军,主要负责驻。
八旗军为满兵,主要卫戌京师,负责京师地区的安全。绿营兵则是汉人组成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也叫绿旗兵,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要多的多。
勇:其实是后备役,一般战争时期会临时招募,大概出现于乾隆时期,那时八旗兵已经无法与外地作战了,就各地招募的乡勇,这些临时招募的乡勇,并不编入正规系统,在作战结束后便解散,下次再出现战争重新组建。具有“因事而募,事毕即撤”的特点。
直到到清朝末期,主要镇压农民起义,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军后,形成的勇营留防,逐渐成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卒:就是狱卒,狱卒类似于现在的监狱管理人员。是由乡勇人组织的地方事业编制,在州县里驻扎的称为卒,比如看管监狱的,一般是”卒“,都属于国家卒。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的军队分为常备正规军和临时组建的部队,那些常备的正规军衣服上则标有“兵”,临时组建或是招募的士兵衣服上标有“勇”,而卒则不属于军队系统,是负责治安的警察。
一、常备的正规军称兵。清朝的常驻正规部队由八旗军和绿营军构成,这些士兵的衣服上会标有“兵”的字样。八旗兵是满人组成的军队,一般驻守京师,绿营兵是汉人组成的军队,主要负责驻守地方。清朝入关之前的兵力都来源于八旗子弟。这八旗分别是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八旗,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算下来一旗有7500人,八旗加一块也就是6万人。清军入关以后,不断征服明朝残余势力、蒙古统治者,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汉八旗、蒙八旗。随着清朝统治者不断镇压各地叛乱,向外扩张领土,原有的八旗子弟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力被派往征服的领土驻扎,所以收编汉人部队组成绿营。为与八旗相区别,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故称绿营。不管怎么说,满八旗还是深受朝廷信任,所以形成了满八旗守卫京师,绿营驻守地方的局面。
二、临时招募组建的军队称勇。勇就是乡勇,属于地方武装,俗称民兵或预备役部队。这种军队的产生是由民间组织发展而来,遇到战事的时候,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兵勇,组成军队,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先上,打仗完事时就地解散,相当于临时工。
三、负责地方治安的警察称卒。兵和勇都属于国家的军队,而贴着其他字号的就属于警察系统了。在州县里驻扎的称为卒,相当于武装警察。
评语:其实这样划分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朝廷管理,对不同来源的士兵区分对待。
我是文史小刘,敬请各位高手指正!